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多片平板微热管阵列进行堆叠可以提高传热量。实验研究了不同叠加片数下平板微热管阵列在不同加热功率下的热阻、传热极限、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不同层热管传热等运行特性。实验表明,随热管片数增加,热管整体的传热量增加,最大传热量由单片的60W提升至5片的180W;传热热阻降低,最小传热热阻由单片的1.09℃/W下降为5片的0.24℃/W。而且,随着片数增加,热管间的传热热阻开始影响多片平板微热管阵列的整体运行:外侧热管的传热量高于内侧热管,热阻低于内侧热管,且当片数为4片及以上时,热管整体性能提升会越来越不明显。在相同的加热功率下,多片平板微热管阵列的外侧蒸发段、外侧冷凝段和内侧蒸发段温度均随片数增加而降低,但内侧冷凝段温度先升高后降低。最理想的热管叠加片数为3-4片。  相似文献   

2.
上海锅炉厂在引进美国CE公司技术的过程中,发展了小半径弯管的工艺。管子外径为76毫米壁厚12毫米以下均可弯制。在内侧加热情况下,能弯到R=1.5D,如利用挤压机时可达到R=D,甚至更小。该工艺试制成功,可使锅炉结构更紧凑。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磁-热耦合二维有限元法模拟钢板感应加热,得到了加热频率和电流密度对加热时间、加热速度和温度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U型线圈加热钢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磁回路,符合感应加热钢板的要求;频率增加能够缩短加热时间和扩大钢板温度的温差;而电流密度增加,加热时间缩短,其对温度均匀性的影响则随电流增加温差增大。  相似文献   

4.
某化工机械厂在制造1台废热锅炉时,其蒸发管的弯管部分采用了热弯工艺,即用乙炔焰加热需弯管部分的内侧,在温度达380-400℃左右进行弯制。在弯制这批蒸发管过程中,有部分管子弯曲部位出现了开裂。该蒸发管材质为20G,规格φ38mm×4mm,由本溪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按GB5310-1995《高压锅炉管》生产,材料的交货状态为控轧代替正火。  相似文献   

5.
尤田祥 《工业加热》2004,33(3):62-63
根据四辊压延机压延辊的加热特点,通过对蒸汽加热及有机热载体加热的分析和计算,说明了用有机热载体对压延辊加热替代蒸汽加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段宏韬  张红文 《节能技术》2012,30(4):324-326
炉外精炼不同加热方法的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能源的利用情况。本文对燃料燃烧加热、电弧加热和铝氧化加热三种加热方式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能源利用最好的是燃料燃烧加热,其能源利用效率是其它两种方法的1.5~2倍。电弧加热的能源利用效率稍高于铝氧化加热的能源利用效率。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应尽可能利用燃料燃烧加热补偿温度损失,将铝氧化加热作为调整温度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7.
韩广田 《太阳能》2012,(10):47-50
定温放水实际上是把加热水箱和储热水箱分开(制水和用水分开)的加热系统。加热水箱可以是内置盘管的静止加热方式,也可以是循环加热方式。当加热水箱(小水箱)的水达到设定温度就向储热水箱(大水箱)中放水;当大水箱中满水时,小水箱继续加热作补水储备,即必须同时满足:大水箱的容积满足小水箱的容量和小水箱水达到设定温度值两个条件。这种加热方式充分发挥了热泵的优势,从自来水的初始水温加热到设定水温平均能效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中厚板坯加热效率和防止出现热应力裂纹,需要精确研究中厚板坯加热升温热应力规律。本文在热弹塑性分析理论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中厚板坯加热过程中全时域内热应力场变化规律。本文针对实际生产加热工艺,建立了3500板坯加热过程分析模型,考虑了导热系数、比热变化对加热的影响,仿真了中厚板坯的加热过程,得出加热炉温度与加热速度对板坯加热过程热应力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工程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冬暖夏凉型双层节能式窗户属最新国家专利,由外侧窗扇和内侧窗扇组成,内侧窗扇使用白玻璃,外侧窗扇使用遮阳型Low-E中空玻璃。该专利窗户冬暖夏凉,节能远远超过65%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连续式加热炉中,节能加热制度的实现归结为可控参数能维持保证最低的加热成本。为了使燃料消耗和氧化烧损达到最小值,必须提高炉子后面几个加热段或最终加热期的加热强度。以板坯加热炉为例讨论了节能供热制度和温度制度。  相似文献   

11.
非接触式电磁感应加热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接触式电磁感应加热利用法拉利电磁感应原理对被加热材料进行加热,其热产生机理主要包括三种:焦耳损耗发热,电介质损耗发热和磁滞损耗发热。非接触式电磁感应加热因其非接触、加热速率快、可实现局部加热等优点,使其应用领域从传统的金属熔炼和热处理向其他应用领域扩展,包括高分子复合材料、无机复合材料的粘接修复,磁性粒子的电磁加热,涵盖基础建设、微电子、医疗、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气门在电镦、成形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工夹模具故障和操作等各方面的原因,使电镦后的毛坯不能及时地送入模具中锻压成形或由于成形温度低及模具变形超差所造成的气门毛坯未压满等,都需要对气门毛坯局部再次进行加热后锻压成形,这是气门毛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但是,对气门毛坯的再次加热,却存在所选择的加热设备合理性问题,它既要保证产品的加热质量,又要符合局部加热的要求。否则将会影响产品质量和毛坯的锻压成形。 我厂原来对气门毛坯反修品的再次加热,采用的是煤炭火焰炉(类似民间手工锻加热炉)加热,在加热操作过程中,由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局部加热位置都不易掌握和控制,故被加热后的气门毛坯存在过热、氧化脱炭、甚至过烧等多方面的加热质量问题。另外,由于这种加热方法局部加热的效果性很差,被加热的毛坯很容易使杆部的温度升高而增粗,致使气门杆都不能插入模腔内。 针对上述加热质量问题,我厂根据电镦机的加热原理革新了一台接触电加热机用于气门毛坯反修品的加热。该机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装置来调整次级电压,从而使被加热毛坯温度、加热时间控制在所需要的范围之内,解决了原用煤发火焰炉加热气门毛坯反修品所存在的加热质量问题。另外,还具有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3.
一种改进的气缸,活塞冷却喷嘴,活塞环的表面喷钼处理,裙部表面非光滑活塞,预喷涂处理的气缸内侧和气缸内侧预喷涂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付焕森  吴雷  蒋峰  韦凯 《工业加热》2008,37(3):40-42
常规感应加热电源的设计是基于形状和密度规则的金属加热,由于不规则加热金属在感应线圈行走速度相同,造成在同样的功率下加热金属出现温度不均匀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控制方法,改变常规的模糊控制输入量,根据加热金属形状和密度的不同,实时调整功率的大小。在MATLAB中进行仿真,仿真证明该方法改善了常规模糊PID控制方法和以往感应加热电源设计的不足,具有有效性和广泛应用性。  相似文献   

15.
《工业加热》2021,50(2)
针对现有变压器油加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变压器油加热设备,利用ANSYS MAXWELL局部建模推导出电磁线圈的数值模型,谐振电容取2μF时,构成由电磁线圈和谐振电容组成的固有谐振频率为2.66 k Hz的等效负载。针对固有谐振频率为2.66 k Hz的等效负载设计了加热设备的工作电路,加热设备工作波形为呈谐振状态的2.5 k Hz方波电压和类正弦波电流。加热设备最大输出功率为7.45 k W,温度保护控制策略能够准确控制变压器油加热温度,35 min即可将100L的KI45X型变压器油从20℃加热并稳定至62℃,可有效预防因温度过高导致变压器油品变质的问题,与现有加热技术相比本加热设备具有升温速度快、加热效果均匀和温度控制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美国ABP感应加热公司撰文提出了提高感应加热效率的设计要点,即影响感应加热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感应器线圈铜管的壁厚和宽度尺寸的设计、被加热工件和线圈之间的空气隙(或间隙)、线圈工作电流、从感应加热电流到感应线圈之间的导电材料和整个加热站的设计。其中感应器线圈铜管的设计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醇酸树脂生产过程中的醇介和脂化过程都需加热到200℃以上,传统的加热方式是采用落后的明火加热法,以求达到所需的反应温度。近年来,由于节约能源的需要和载热体加热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许多油漆生产厂都先后采用了热媒加热系统。我厂树脂车间也使用了热媒加热系统,并在三年多的使用中不断改造和完善,使该加热系统逐渐合理。最初的热媒加热系统的工艺流程见图1。  相似文献   

18.
管屏上热拉成形弯管在GB/T9222-2008标准中对弯管内壁增加没有列出要求,本文对弯管内侧的应力分析和国内外标准中对内壁厚度均有要求介绍,证明内侧厚度应该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环型加热炉存在的料坯加热不均、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基于火焰炉热工理论,对环型加热炉炉膛结构、热工操作以及料坯的形状和规格、轧制工艺等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依据料坯的加热过程跟踪测试数据,结合环型加热炉的构造特点和圆坯加热特点、以及现行加热制度下的热工过程分析,制定了针对圆坯加热的新的热工制度,从而获得了缩短加热时...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步进式加热炉内钢坯加热过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对微分方程进行离散,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编程计算了钢坯内部温度变化情况,给出加热过程中钢坯内部各点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曲线,分析了人炉温度、加热时间等加热条件对加热过程钢坯温度的影响,计算结果可为钢坯加热过程的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