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丽  周琪  孙仲平 《给水排水》2001,27(2):46-48
概述目前处理合成洗涤剂生产水的混凝技术,包括化学药剂混凝和电化学混凝。分析了合成洗涤剂水的混凝机下和影响混凝效果的部分因素,介绍了混凝工艺的工程应用实例,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混凝控制指标的确定和涡漩理论的作用是混凝动力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往复隔板絮凝池的改造为例,对最佳水力条件下混凝控制指标的合理选用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池中水流涡漩运动进行了研究,得出适宜的速度梯度G值有利于形成更多更小的微涡漩,可使颗粒有效碰撞次数增加,有效地提高混凝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对聚硅酸铝混凝剂的混凝性能和应用效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由于特性聚硅酸是制备聚硅酸铝混凝剂的主体,因此本文从研究特性聚硅酸的制备条件及其有效聚合度的控制方法出发,对聚硅酸铝混凝剂的荷电特性、混凝作用特性、混凝作用的影响因素、混凝作用机理及生产应用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3部分:1系统地研究了酸性条件下制备特性聚硅酸的方法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特性聚硅酸的有效聚合度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2通过电泳法研究了聚硅酸铝混凝剂水解形态的荷电特性,通过混凝搅…  相似文献   

4.
西江水的混凝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少斌  郭秀斌 《给水排水》2000,26(12):18-22
通过比较不同混凝剂对西江水的混凝效果,来优化混凝剂的使用方法,达到提高混凝效率、减少混凝成本和提高出水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混凝形态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传统混凝理论是在经典胶体化学的基础上,假定胶体颗粒为球形建立的。混凝形态学则着重研究胶粒和絮凝剂的形态特征及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本文在归纳混凝形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分析仪器,研究了多种胶粒的形态特征,分析了这些形态特征对胶体稳定性、混凝效果、混凝动力学的影响,并对传统混凝理论忽略胶粒形态因素所造成的偏差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6.
铜绿微囊藻的混凝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实验室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材料,用烧杯试验调查铜绿微囊藻的混凝特性。结果显示聚氯化铝(PAC)混凝铜绿微囊藻的效果较好。PAC对水样中铜绿微囊藻的混凝效果与藻的生长期、藻细胞胞外分泌物、温度、pH等有密切关系:铜绿微囊藻处于稳定期以及中性到弱碱性的pH范围有利于PAC混凝;温度对PAC混凝的影响与生长期有关,24-26℃对稳定期藻类的混凝沉淀最有利,对数期和衰亡期藻类需要较高的混凝温度(28-30℃);各个生长期铜绿微囊藻的胞外分泌物均有助于PAC的混凝沉降。天然水体中这些因素的耦合作用使得混凝工艺单元有效控制藻类变得困难。控制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可以改善铜绿微囊藻混凝效果,其中以调节进水pH最为方便。  相似文献   

7.
低浊水混凝剂选用研究——宁波水源的混凝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多种混凝剂对宁波市低浊度水进行的混凝沉淀试验,试验主要是对各种混凝剂在相同投药量下的净化剩余浊度、等效加药量等混凝沉淀效果以及药剂成本进行分析比较,为宁波水源合理选用混凝剂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微污染原水强化混凝净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无毒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强化混凝净化微污染水源水工艺,并与传统混凝净化法的处理效果作出对比,进而研究强化混凝机理  相似文献   

9.
高浊度水管式混凝动力学机理及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浊度水混凝时宜采用管式混凝方式 ,对其动力学机理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并通过试验提出了最优综合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0.
强化混凝技术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强化混凝技术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并针对强化混凝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最后指出了强化混凝技术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强化混凝-人工湿地处理小城镇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强化混凝与人工湿地的处理机理;采用强化混凝—人工湿地相结合解决了小城镇污水处理率低的问题.为小城镇污水处理提供了技术要求和保证。最后指出强化混凝—人工湿地具有的各种优缺点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强化混凝与人工湿地的处理机理;采用强化混凝—人工湿地相结合解决了小城镇污水处理率低的问题.为小城镇污水处理提供了技术要求和保证。最后指出强化混凝—人工湿地具有的各种优缺点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活性染料印染废水的混凝脱色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以活性染料为主的高碱性、高色度、高COD印染废水应用化学混凝法进行了混凝脱色试验,并通过在番思市潭洲振裕织造染印有限公司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表明,混凝脱色受活性染料组成、混凝剂种类、投药量pH值等因素的影响;确定硫酸亚铁为最佳混凝剂,并对其混凝脱色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魏霞 《给水排水》2022,48(2):40-44
银川经济开发区某基地单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原料清洗废水、机加废水、插片机废水、金刚线切割液废水、综合废水等多种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硅粉和难降解有机物,可生化性差.针对该生产废水特点,采用多种废水分类收集、单独处理的形式.原料清洗废水经两级混凝沉淀工艺去除氟离子;机加废水采用混凝沉淀、混凝气浮两级工艺进行固液分离...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水混凝强化一级处理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提出城市污水混凝强化一级处理工艺 ,从污染物质颗粒分布的角度阐述了混凝强化的理论基础、污水中磷的去除以及混凝强化一级处理对整个处理工艺的影响。混凝强化一级处理可能在现有处理设施的基础上以较为简洁的工艺实现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烧杯试验考察了常规混凝、预加石灰乳混凝以及硫化钠沉淀联合强化混凝对模拟突发性汞污染原水中汞的去除效果。通过硫化钠投加量、pH、2种混凝剂和3种助凝剂及其投加量对除汞效果的影响试验,优化了硫化钠沉淀联合强化混凝法除汞。结果表明,常规混凝汞去除率为23.5%~31.8%;预加石灰乳混凝的汞去除率为32.8%~79.8%;硫化钠沉淀联合强化混凝的除汞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大于90%。硫化钠的最佳投量比为1∶2(Hg2 ∶Na2S.9H2O),在过量200%以下出水硫离子均不超标。pH在8以上可确保硫化钠充分发挥作用。PAC最佳投加量为20mg/L,PAM最佳投加量为0.1mg/L。为期30天规模为4m3/h的中试验证了优化后的硫化钠沉淀联合强化混凝应急处理方法对不同汞污染程度的原水的除汞效果与小试基本一致。用硫化钠沉淀联合强化混凝应急除汞,在汞超标100倍以下,过滤出水可达标,在汞超标60倍以下,沉淀出水可达标。处理费用为0.02588元/m3。  相似文献   

17.
低浊高色富含有机物地表水难于混凝,试验采用“混凝-溶气气浮”(“混凝-DAF”)工艺处理此类水,并与常规“混凝-沉淀”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混凝-DAF”工艺在较低投药量时能取得更好的处理效果;对于“混凝-DAF”工艺,增大混凝剂投量后出水浊度基本不变,但出水色度及CODMn可进一步降低;“混凝-DAF”工艺去除水中有机物的能力优于“混凝-沉淀”工艺。最后,对“混凝-DAF”工艺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混凝是水处理的基本工艺之一,如何提高混凝的效率是饮用水处理的关键。以微污染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对象,对比研究了几种强化混凝工艺的技术特征,结果如下:预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助凝剂和回流污泥的方式均能强化混凝的效率,有效提升处理过程中的COD_(Mn)、色度去除率;几种强化混凝工艺的机理不同,预氧化强化混凝是通过氧化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分子量较小、疏水性较高的有机物;粉末活性炭吸附强化混凝是利用粉末活性炭对特定分子量的有机物的吸附作用;助凝剂强化混凝沉淀是通过助凝剂提高絮体颗粒尺寸,加速颗粒沉降;污泥强化混凝则是利用回流污泥提供混凝反应的凝聚核心的方式提升混凝的效率,提高COD_(Mn)去除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受毒死蜱污染的水源水,通过小试研究了粉末活性炭(PAC)-混凝联用工艺对毒死蜱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工艺对毒死蜱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当原水中毒死蜱浓度较高时,混凝后毒死蜱浓度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30 μg/L的限值,因此为使出水达标还需增加PAC吸附处理措施;针对原水中不同初始浓度的毒死蜱(超标5~50倍),调节PAC投量(10~60mg/L),吸附30 min后,再投加30mg/L聚氯化铝,经PAC-混凝联用工艺处理后出水中毒死蜱浓度小于30 μg/L,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PAC-混凝联用工艺可以作为水源水突发毒死蜱污染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作为水质净化重要环节的混凝投药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目前还很难对其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该文提出了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解决方法,根据水源参数的具体特征提取特征值并建立相应的神经网络,通过训练,网络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学习功能,通过仿真和实验达到了很好的混凝投药控制效果,使混凝投药系统的控制迈向智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