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法治思维就是在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运用法治的观点、法治理念、法治的方式分析处理法律事务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动态思维,法治思维以宪法法律至上为前提,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树立与增强法治思维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带头引领作用,而且有助于从动态意义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2.
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和核心内容。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就是要围绕培育大学生的权利义务对等思维、法律至上思维、权力制约思维、公平正义思维和正当程序思维5个维度。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有效对策,从凸显高校教育主体作用、强化教师教学的基础作用、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保障作用、探索校外法律精英的辅助作用等多方面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3.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是我国当前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必须把握新媒体提供的有利机遇,积极应对其负面冲击.从环境维度、主体维度、话语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推动大学生的法治认同,提升大学生法治主体自觉,塑造大学生法治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要求,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广大公民的法治意识培养。尤其是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要通过加强法治思想与理论教育、积极营造法治氛围、强化实践锻炼等途径,不断帮助大学生强化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养成知法、守法、用法、敬法、护法的良好法治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5.
针对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联系依法治国的形势和要求,认为在加强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努力突破人治思维的束缚,逐步使各社会治理主体养成法治思维习惯,运用法治方式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为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法治环境,切实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依法治国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依法治国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在法治维度下,必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提高科学立法能力,实现法治体系现代化;全面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创设良好的法治环境;优化网络公共空间,推进网络法治建设,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目标写入政府报告.1999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由此"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的宪法原则.治国方略的变化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依法行政、法治行政.本文就地方法治政府的定义、地方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做了简妥分析.  相似文献   

8.
“政党法治能力”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出场,有其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可能性。“法治中国”建设与全面依法治国构成其时代背景,“政党能力”“政党法治”“法治能力”相关理论研究为其提供学理支持。“政党法治能力”的内涵涉及主体构成、内容体系、客体结构,可以从其生成机制、基本环节、价值取向及功能定位多个维度来把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执政党法治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治理国家紧密结合 ,系统地阐述了法治的本质、地位、方针、原则和方法 ,清楚地表明了他在治理国家的方式、目标、系统、理念和途径方面的战略思考与抉择。本文力图从这一新的视角探讨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0.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从“法制”到“法治”的理论发展进程,着重阐述了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内涵和特征:社会主义的法治方向性、战略性,民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以及法律至上性,提出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法治思想应当采取时代性与开放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资源再造:法治与德治及"第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法律及道德方面的问题.党政方针及学人理论就国家治理和社会调控方面,一直在"法治"与"德治"之间寻求良方,但时至今日仍无一具体答案.问题出在哪里?面对如此凝重的"追问",笔者试图对"法治"与"德治"本体性资源予以深入考究,通过"法治"与"德治"的优化整合,进行资源再造,创造法律、道德契合的且共享的"第三力",来有效弥补法律的缺位和道德的无力.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潮流,体现人民意愿,落实执政为民理念的最佳方略,是已经被人类历史所证明的一种进步的治国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依法治国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突出权利和程序意识,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培养大学生的依法治国的思维能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人才素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在其“ 五计划建议”中又进一步确认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文从依法治国内涵、重要性及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死刑复核制度作为中国社会特有的一项法律制度源源流长。自夏王朝开始萌芽,到西汉正式确立,延续整个封建社会直至今日繁荣不息,其承载了不同社会条件下统治者不同的治国理念。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重塑死刑复核制度价值理念,构建科学的死刑复核制度,将对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德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产物,在历史上,它经历了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演变过程。先秦儒家提出了政治伦理化的德治理想,两汉以降经儒法互补合流形成了“德主刑辅”的德治模式,这种现实德治模式是以道德教化制度化和伦理法的法制建设取向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上协治理论和实践加以批判继承;从制度伦理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及党风和官德等几个方面着手,就一定能够科学地实施好“以德治国”的方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法治建设关键在于基层,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化传统决定的。村委会制度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是基层法治化的根本,同时需要政府的民主意识,对乡镇自治的宽容和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起步到基本形成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从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大力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对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素养是法治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石保障,是塑造现代化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价值意蕴.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能力是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与认知机制、推理机制、决策机制和建构机制一一对应.如何进一步提高全民族...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又在以法治官,加强权力制约。目前。我国在权力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使权力产生腐败。只有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加速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