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对食醋酿造过程中总酸和总酯的变化进行分析,考察在醋酸发酵和陈酿过程中添加酯化酶对总酸和总酯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陈酿过程中均可以产生酯类物质,其中醋酸发酵过程中酯化反应生成酯类最多。醋酸发酵过程中添加酯化酶,醋酸发酵结束期第6天总酯生成量比未加酯化酶的生成量高1.17g/dL,酯化率提高了47.3%。陈酿过程中加酯化酶可提高食醋总酯含量约0.4g/dL。食醋总酯含量提高,食醋口感更加醇厚,酯香味浓郁,食醋风味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2.
山药食醋的开发与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俊 《中国酿造》2005,(3):51-52
在食醋的生产过程中添加山药作为辅料,研制出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保健醋。简述了其生产工艺、操作要点、产品质量。产品具有浓郁的山药风味及酿造食醋香气,为我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酿醋工业是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我国食醋产量达500万吨,居世界首位。食醋的酿造方法可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大类。我国的食醋大多采用传统"固态开放式多菌种混合发酵酿醋工艺",该方法酿制的食醋不仅具有酸味,还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保健功能。食醋发酵过程中,醋酸等风味物质以及川芎嗪等功能性物质的生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化和物化反应过程,其中主要以微生  相似文献   

4.
高乳酸食醋酿造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人们对食醋的认知一直停留于一种含有醋酸的酸味调味品阶段,忽略了食醋中不挥发酸对食醋风味的贡献。国内外食醋酿造技术研究进展显示,东西方食醋因原料、工艺差异,食醋中的有机酸成分存在很大差异,东方谷物醋较西方果醋风味丰富,尤其是食醋中的主要不挥发酸成分-乳酸对调节食醋风味协调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食醋酿造过程中,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对关键工艺环节进行特定乳酸菌种及代谢产物的靶向调控,调节食醋中醋酸与乳酸的合理配比。通过提升不挥发酸在总酸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具有醇厚味感的乳酸含量,减少醋酸对味觉的刺激,使食醋口感更加绵酸柔和,可全面提高食醋风味品质,为未来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鳀鱼加工副产物,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蒸煮液,经低温减压浓缩,酶解,调配,灭菌制成天然鳀鱼风味调味汁,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0.5%(W/W),酶解温度50℃,酶解初始pH值8.0,最佳酶解条件下的α-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52 g/dL。感官鉴定结果表明,该产品口感好,具有浓郁的鳀鱼风味,可作为调味汁。  相似文献   

6.
醋酸发酵结束后,醋醅或醋醪经后熟陈酿,可改进食醋的口感、风味.在液态发酵醋醪中利用曲霉酶系反应,可在短时间内增加液态发酵醋的色泽、氨基酸类、糖类、不挥发酸等物质的含量,使口感柔和、增加风味.其特点是:充分发挥曲霉酶系的作用,利用制剂中增加的有效成分,在醋醪中分解与合成,弥补了其风味的不足,从而达到增加和改善液态发酵食醋的目的.方法简便、成本低,是弥补液态发酵食醋风味不足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7.
红曲酱腐乳的特点及制作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乳 ,又称乳腐或豆腐乳 ,是我国著名的发酵食品。其滋味鲜美 ,酱香宜人 ,制作历史悠久 ,品种多样 ,主要有红方腐乳、酱腐乳和白腐乳等。而红曲酱腐乳既具有红方腐乳适宜的天然红曲色泽 ,又具有酱腐乳特有的浓郁的酱酯香味 ,在酿造过程中有毛霉菌产生的高活力的蛋白酶 ,配料中的红曲霉、米曲霉及酒料中的酵母菌等分泌的多种酶类 ,使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低分子含氮化合物氨基酸 ;淀粉糖化 ,糖分发酵成乙醇和其他醇类及形成有机酸等多种成分 ,同时与后熟发酵中所加入的酒料及添加的各种香辛料等共同参与作用合成复杂的酯类等 ,酿制成色、香、…  相似文献   

8.
食醋的人工催陈研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醋陈酿有自然陈酿和人工催陈方法,都能促进食醋的老熟。自然陈酿食醋老熟慢,但食醋的风味好。人工催陈法有高压静电场、红外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加臭氧法、激光技术和超高压技术等方法。文章综述了高压静电场、红外、超声波、微波、加臭氧法、激光和超高压对食醋催陈的机理和研究现状。采用人工催陈法提高食醋老熟,可使食醋更接近自然陈酿酒的风味,缩短食醋陈酿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王继杰 《中国食品》2021,(3):119-119
面包是很多国家与地方的主食,据相关的调查发现,人类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酵母制作面包。当时应用的是天然酵母,也是人类应用最早的微生物,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一、天然酵母种的制作天然酵母是由附着于谷物、果实上以及自然界多种细菌培养而成,比一般酵母更具有价值,整体风味更佳,可以促使面粉充分吸收水分,熟成时间较长,使面包风味呈现出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食醋是世界上应用广泛的酸性调味品,主要以水果、谷物或酒精等为原料发酵而成。因酿造原料、工艺的不同,食醋种类繁多且风味各异。有机酸是食醋中最重要的风味物质之一,对食醋的感官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对文献中著名传统食醋有机酸组成进行了归纳整理,采用单位酸度下有机酸浓度和风味强度为指标,对不同地区传统食醋有机酸组成和风味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传统食醋中,乙酸、乳酸的含量较高,是传统食醋的主要有机酸,焦谷氨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含量较低。在单位酸度条件下,乙酸、乳酸、酒石酸、琥珀酸、焦谷氨酸具有较高的风味强度,是影响食醋口感的主要有机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草酸、丙酮酸对食醋有机酸风味贡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全麦熟面加工过程伴随着各种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在不同制作阶段香气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揭示在熟面制作过程中气味物质的变化原因,为开发、改善、生产销售全麦鲜熟面提供指导。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GC-IMS) 联用技术,比较分析全麦粉、全麦生鲜面、全麦鲜熟面样品的挥发性组分。结果显示,共定性识别出5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醇类、醛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全麦粉制作成生面过程会加快全麦粉中脂质氧化或是氨基酸分解产生醛、醇、酯。煮制会使全麦面条中醛和醇的溶解和释放,并通过脂质氧化和热分解来调节酯和酮的浓度。以p<0.05且VIP>1为标准,共筛选出24种标志性差异化合物,这可能是造成全麦粉、全麦生面、全麦熟面风味差异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9):88-88
日本开发以麦芽为主原料的啤酒风味型调料 ,有麦芽香及高级醇酯等发酵香 ,味醇厚。香气成分比啤酒丰富 ,不用酒花 ,无啤酒苦味 ,含乙醇 1 2 % ,比啤酒高 ,含固形物 (可溶性 1 0 % )也比啤酒高 ,含少量盐分。适合作为家庭鱼、肉菜、汤、点心的调料与佐料 ,能去腥、嫩化肉类 ,提高食品风味 ,添加量约 5 %。啤酒型风味调味料制法 :利用大麦麦芽 ,采用下面啤酒发酵 ,发酵过程中分次添加糖 ,啤酒酵母接种量比酿造啤酒略多 ,可防止因发酵缓慢而产生不纯香气 ;发酵到酒精浓度达 1 0 %以上 ,能促进高级醇酯等香味物质生成。发酵结束后香味成分后熟、…  相似文献   

13.
果汁食醋香槟酒是采用天然野生果汁和食醋为主要原料,经发酵、陈酿等工艺,酿制成对人体有特殊营养价值、具有独特风味的新型香槟酒。 一、原料分析 1.果汁、食醋主要成分见表1。  相似文献   

14.
食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酸性调味品.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食醋多以高粱、大米、糯米等谷物为原料发酵而成,而欧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则以水果原料酿造为主.风味是食醋的基本属性,直接影响其品质与受欢迎程度.食醋风味分析主要包括风味物质浓缩与提取、风味物质的定性与定量、特征风味化合物及其贡献度的判定、感官评价等内容.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谷物醋相比,中国谷物醋由于酿造原料组成多样,工艺复杂,其风味与营养物质组成也非常丰富.中国谷物醋中主要的风味物质包括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多酚和黄酮、醇、酯、醛、酮等化合物.重点从食醋风味化学和感官品评方面对中国谷物醋风味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传统固态发酵食醋因其丰富的菌群在风味、品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乳酸菌作为固态食醋发酵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等领域。然而,食醋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会受到高乙醇环境的胁迫,因此探究乳酸菌如何在高乙醇环境下生存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选择耐乙醇副干酪乳杆菌(PC-5)和不耐乙醇植物乳杆菌(PR-7)作为实验对比菌株,通过检测生物指标发现:在体积分数为8%的乙醇环境下,PC-5的多糖含量占比和细胞膜通透性分别提高至0.56%和75%,且显著高于PR-7。此外,代谢途径中的己糖激酶(Hexokinase,HK)、6-磷酸果糖激酶(6-Phosphofructokinase,PFK)、丙酮酸激酶(PyruvateKinase,PK)的活性均高于PR-7,并分别提高至99.82、2.78、3.43 U/mg。最后,在食醋不同发酵阶段中加入PC-5使其与酵母菌实现共同发酵,结果发现:共发酵食醋体系中多酚的生成和总抗氧化能力比单菌发酵分别提升了32.14%和55.56%。因此乳酸菌对食醋发酵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乳酸菌参与食醋共发酵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天然晒酱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保温发酵制酱 ,由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在最适宜的温度下产生发酵作用 ,所以发酵时间较短 ,产量较高 ,但保温发酵所需的设备投资大 ,能源消耗大 ,不仅加大了生产成本 ,更主要的是难以产生天然晒露发酵制酱的特有风味。多年来四川省青神翠微酿造厂利用地坪、屋顶、瓷缸等天然晒露法生产辣豆瓣、酱油、甜面酱、食醋等 ,可利用日晒夜露 ,温差较大等条件促进多种有益微生物的速生繁殖 ,可缩短发酵时间到 2 0~ 2 5d。原料粗蛋白利用率明显提高 ,在光照下可加速酱类具有芳香的有机物合成 ,而形成特有的风味。现将生产工艺介绍如下。1 天然晒露…  相似文献   

17.
从食醋发酵的原料、工艺过程以及食醋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全面地论述了食醋中风味物质的产生机理、过程、量以及作用,说明了这些风味物质对食醋质量有影响,从而为提高食醋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保宁醋醋曲中筛选出4株产香较强的酵母,通过真菌r DNA-ITS区PCR扩增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四株产香酵母Y7和Y9、Y10、Y18分别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yces anomalus)和口津假丝酵母(Candida melibiosica),采用GC-MS技术检测产香酵母发酵产物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Y7、Y9、Y10、Y18风味物质种类数依次为26、30、21、22,其中,Y9、Y10、Y18的醇类物质种类较多,相对含量较高的为乙醇和苯乙醇,而Y7酯类物质种类最多,主要为具有浓郁果香的乙酸乙酯,其相对含量达到25.238%。产香酵母的风味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不同,可赋予食醋不同类型的香气,对于食醋的增香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9):18-18
美国开发以大豆为原料 ,在乙醇中加热与浸泡后得到的大豆提取液作啤酒风味稳定剂 ,即它可促进啤酒在保存期间的风味稳定。啤酒在后熟过程中会产生异味物质———羰基化合物 ,其前体物质羰基基团是引起啤酒异味物质产生的主要原因。成品啤酒的异味物质产生在麦芽焙烤与麦芽汁煮沸期间及发酵期间 ,大豆提取液中含有超氧化歧化酶 ,可防止羟基的氧化作用。大豆提取液是在啤酒麦汁发酵期间加入美国利用大豆提取液作啤酒风味稳定剂  相似文献   

20.
以黄酒糟为主要原料生产香醋,结果表明,黄酒糟生产食醋最佳时间为17 d,醋坯最高酸度为7.56 g/100 mL。对实验得到的香醋进行气相色谱检测,结果得知,酒糟香醋中所含有的醇类、酸类和酯类物质均有增加,风味浓郁。其中乙醇含量增加1.21%,酯类含量增加1.02%,氨基酸含量提高1.51%,营养价值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