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lair是英国最大的天然裂缝性油藏,采用注水开发.对其28年的开发评价反映出油藏非常复杂,常规地震图像质量较差,导流性裂缝的影响不稳定.Clair油田未进行钻前勘探,最佳井位和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更改.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沙三上油藏是一个具有多油层开发的低渗油藏,油藏储层在物性上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因压裂改造而产生的人造裂缝在该油藏开发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开发的深入,这些人造裂缝和非均质性地层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的阻碍着油藏的进一步开发,近解远调技术是解决低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的技术核心——“垂向驱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低渗透油藏储层都存在裂缝,有裂缝的储层也大多数为低渗透油藏。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只要处理方法得当,裂缝也可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这方面,我国有关油田和院校几十年来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对裂缝性砂砾岩低渗透油藏成功有效开发的核心就是”垂向驱油”。垂向驱油就是注入水沿注水井排方向,即裂缝方向,向裂缝两侧,即垂直裂缝方向的生产井排驱油。垂向驱油是裂缝性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实现好垂向驱油还必须做好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从油藏工程方面来说,主要是编制好油藏开发井网方案,其要点是平行裂缝注水、垂直裂缝驱油,井排平行裂缝、实行线状注水,井距应该加大、排距需要缩小。  相似文献   

4.
裂缝性油藏水驱油机理与注水开发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根据裂缝性油藏油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两江地区裂缝性油藏的注水开发实践,对裂缝性油藏最佳注水方式的合理选择进行了论证,指出了五点或直线排状井网是开发这类油藏的最佳选择,并用油田实际开发资料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胡尖山油田安201区块长61油藏属于典型的裂缝性油藏,自2009年投入开发以来,暴露出部分区域高水饱、主向井裂缝性见水、侧向油井见效缓慢,低产井比例高、合理生产压差不确定、水驱动用程度低、产量递减较大等问题,削约了油田高效开发.论文针对安201区块开发中暴露出的主要矛盾,通过对开发方式、井网系统、注采压力系统、注水参数等综合分析研究,提出适合该类裂缝性油藏合理的开发技术,为同类油藏后期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朗凹陷二叠系油藏赋存状态及裂缝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已发现的牛圈湖、黑墩和马中三个油田二叠系油藏控制石油地质储量达几千万吨。油藏综合分析表明,搞清二叠系油藏的油气赋存状态和裂缝分布规模是决定勘探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根据油气显示、储层基质孔渗特征、压汞特征、荧光薄片以及压力测试资料等五个方面首先证明了在二叠系油藏中基质不仅普遍含油,而且是储集的主要空间。同时根据岩心描述、地层储角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三个油田二叠系油藏的裂缝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描述,搞清了裂缝与岩性、与层厚以及与构造部位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裂缝在三个油田中分布的有利地区,提出了有效裂缝密度的大小是控制单吉产量高低的主要原因这一重要论点,并最终指出牛圈湖、黑墩和马中油田二叠系油藏均为裂缝型油藏。这些结论为今后这三个油田的勘探评价、储量升级和开发可行性论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依据火烧山油藏矿场实际资料,通过对动态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相似油田开发实例,运用数理统计、渗流力学、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方法,综合给出了该复杂裂缝性油藏合理的地层压力、流压、注入压力、注采比、采液速度以及单井开采的经济界限等技术指标,为保持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半分析模型已被开发用来预测天然裂缝油藏水平井的生产动态。该模型假设油藏下部有水层且靠油藏顶部注气保持油藏压力,综合考虑了在裂缝系统中,存在三要锥进的基质体系以气/油和水/油的重力驱油过程。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双重介质油藏裂缝水淹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城油田沙三段中亚段油藏为微裂缝-孔隙双重介质油藏,水力压裂产生的人工裂缝与原始裂缝连通形成水道。处在裂缝方向的油井极易暴性水淹,从而大大降低最终采收率。通过油藏压裂效果分析,及时进行了以重组注采井网为中心的开发调整,油藏水驱控制程度提高了12.3%,动用程度提高了8.5%,综合递减率下降28.5%,日增产原油110t。  相似文献   

10.
三塘湖盆地主要的生油凹陷是马朗凹陷,主力油层在二叠系芦草沟组。储层基岩基本无渗透性,裂缝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黑墩油田二叠系芦草沟组油藏裂缝特征最为突出。裂缝性油藏与孔隙性油藏及双重介质性油藏应力敏感性差异很大。在黑墩油田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应力敏感性机理做了分析,通过应力敏感实验,获得了应力敏感曲线和应力敏感滞后曲线,经评价黑墩油田应力敏感性强,滞后效应较弱。在二叠系芦草沟组裂缝性油田开发过程中油层保护应以裂缝性油藏为主,油田注水开发可以在二次采油后期进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特低渗油藏开发规模的扩大,特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量是目前各油田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对裂缝垂向延伸的增产机理、影响裂缝垂向延伸的主要因素以及裂缝垂向延伸适应油藏条件开展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裂缝垂向延伸增产技术和实施条件。该技术为特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量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对此类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油藏开发是目前各油田普遍关注的难题,国内近几年的石油地质储量增长主要在Ⅲ类低渗透砂岩储层。致密低渗透储层中裂缝分布的研究,对提高低渗透储层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该文针对韦2断块的实际地质特征,运用裂缝分布研究方法开展裂缝分布的初步研究及预测,为油藏合理开发提供有关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3.
裂缝性低渗透双重孔隙介质产能动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田开发与裂缝密切相关,与常规油藏相比,低渗透裂缝油藏裂缝和基质中产能动态复杂多变,如何计算、预测和分析裂缝和基质的产能动态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任务。采用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将天然裂缝表征成果应用到油藏工程研究中,提出了结合地质科学和油藏工程数据来表征和研究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特征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的连续性方程和辅助方程,开发了预测低渗透裂缝油藏开发动态的数值模拟器,来定量研究基质-裂缝之间的流体交换和产能动态。最后利用实例对表征方法和模拟器进行了验证,这对于制定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案和优化油藏采收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DSB变质岩潜山油藏1983年投入开采以来,经历27年的开发,目前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如何准确认识潜山裂缝内部油藏剩余油分布,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是目前油田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在裂缝建模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水锥研究与双孔双渗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且互为验证,对DSB变质岩潜山油藏进行了研究,清晰展现油田剩余油空间分布,为油田...  相似文献   

15.
刘新 《石油知识》2006,(5):16-18
水平井最早钻于1927年,但是直到1980年才得以大规模应用。早期的水平井只限于短半径井(250英尺长)。1985年利用井下马达钻成第一口中半径水平井。从此水平井被广泛应用。目前,中半径井仍是最常见的水平井钻井技术。美国的水平井多用在低渗透,天然裂缝性和碳酸盐岩油藏。加拿大、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的水平井多用于开发致密低渗透油藏。世界除美国以外其他地区的水平井也主要用于致密油藏开发。水平井可以开发薄层、裂缝性油藏、水气锥进、注水油藏、稠油油藏和气藏,并可与热力采;由.二氧化碳驱等三采技术结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从成本利润角度介绍了水平井在北美油田的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以油田开发理论分析为基础,根据油井的含水变化规律和童氏水驱曲线,并根据典型裂缝性潜山油藏的统计结果,建立了裂缝性潜山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评价曲线。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现场水驱油田开发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文东油田沙三中油藏裂缝的存在、特征、成因及形成的主要时期。分析了储层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开发调整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华北油田裂缝性油藏的堵水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油田裂缝性灰岩油藏的油井堵水,无论是应用规模、施工井次,还是增油减水效果,在中国陆上油田都是名列前茅的,油藏不同时期的堵水技术值得其他油田借鉴。本文就华北油田裂缝性灰岩油藏中低含水阶段、中高含水阶段、高含水阶段和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的油井化学堵水基本模式进行了总结论述。多年来的堵水实践表明,油井堵水是调整产液剖面、改善油藏内部裂缝系统和孔隙介质的油水渗流状况,提高油井产量和油藏开发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油田开发后期该项技术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中渗透率建模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永超  程林松 《特种油气藏》2010,17(2):76-78,81
针对微裂缝低渗透砂岩油藏普遍存在的测井渗透率与油田开发实际渗透率差异较大的矛盾,提出以油田实际生产目的层段为单位,应用平面径向流产能公式,结合油田初产资料求取动态渗透率,引入校正系数,将测井渗透率校正到油田开发动态渗透率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靖安油田白于山区微裂缝低渗透砂岩油藏进行测井渗透率校正,建立油藏数值模拟的渗透率模型.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校正的测井渗透率所建立的渗透率模型拟合效果更加符合油田开发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20.
华北起落     
《中国石油企业》2004,(3):35-35
1975年9月7日,位于河北任丘地区的任4井喷出千吨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任丘油田。1976年4月任丘油田投入生产。任丘油田是我国发现和开发的第一个大型碳酸盐岩裂缝性古潜山油藏,也是我国第一个单井日产超过千吨的特高产量大油田。人们当时欣喜地称为抱了“大金娃娃”。随着一系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的形成和应用,潜山油藏开发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