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以17%Cr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冷轧退火板为原料,研究了3%、6%、9%和12%横向预拉伸(即拉伸方向垂直于板材轧向)变形对其冲压成形表面抗皱性的影响.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及X射线衍射技术探究了横向预拉伸前后板材内部织构取向和晶粒团簇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横向预拉伸9%后实验钢板表面抗皱性获得较大提高.由于在退火、横向预拉及纵向拉伸后{001}取向晶粒含量均非常少,因此基于厚向塑性应变比差异的Chao起皱机理不适用实验钢,而基于平面剪切应变的Takechi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结果.在横向预拉伸后,由于γ纤维织构晶粒簇的宽度降低、方向整体偏转,使得板材抗皱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Al-4.4 Cu-1.5 Mg-0.60 Mn合金的基础上控制杂质元素Fe、Si的含量得到了高纯度合金,将其挤压成型为型材,并研究了预拉伸永久变形量对其性能的影响。发现在预拉伸永久变形量为0.5%~3%时,高纯2024合金挤压型材的屈服强度随着永久变形量的增加不断提高,而断后延伸率则不断降低,永久变形量的增加对于抗拉强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TA7钛合金板材热加工态和经750、800、850℃3种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室温拉伸性能、弯曲性能、高温拉伸性能和高温持久性能。结果表明,热加工态TA7钛合金板材横向存在不均匀组织,纵向有较多拉长α晶粒;经750℃热处理后板材拉长α晶粒转变为等轴状;经800℃热处理后板材横向与纵向均为均匀、细小的等轴组织;经850℃热处理后板材晶粒发生长大。热处理后板材强度降低,塑性增加,弯曲性能和高温持久性能均满足GJB 2505A—2018标准要求;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板材室温拉伸强度和高温拉伸强度均逐渐降低,经850℃热处理后板材的500℃高温拉伸强度已不能满足要求。为了获得均匀、细小的组织及良好的力学性能,TA7钛合金板材宜采用800℃热处理。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冷加工率对Ti-35钛合金板材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35钛合金板材随着冷加工率的增加,拉伸强度增高,塑性下降,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然而,当冷变形率达80%,塑性仍然保持在16%,证明这是一种高塑性合金,随着冷变形量增加,晶粒被拉长。当变形率达60%~80%时,晶粒呈纤维化,经退火后发生再结晶,晶粒等轴化,并伴随着合金塑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X70管线用宽厚板包辛格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殿杰  韩宝云  郭烽 《钢铁》2005,40(10):76-79
针对制管过程中钢板的包辛格效应造成管体强度损失的问题,研究了国产X70管线用宽厚板在不同预变形量下的包辛格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包辛格效应值最大为40MPa;随预变形量的增加,包辛格效应值增加,当预变形量达到1.00%~1.25%时,包辛格效应值达到最大,再增加变形量,包辛格效应值减小;屈服平台的存在减小了包辛格效应值;板厚越厚,包辛格效应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采用显微组织观察和室温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形变时效中预变形对含钪Al-3.5Cu-1.5Li-0.12Zr合金微观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时效前的预变形能促进T1(Al2CuLi)相弥散细小析出,显著提高合金强度,使时效峰值提前。合金强度随预变形量和时效时间增加而增加,到峰值后,随预变形量增加和时效时间的延长,T1相长大粗化,合金强度和塑性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合金合宜的预变形量为3.5%~5.6%。  相似文献   

7.
以Mg-Gd-Y-Zn-Zr挤压态合金为材料,采用同步轧制(SR)和异步轧制(DSR)工艺,通过光学显微镜(O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X射线衍射(XRD)宏观织构检测以及室温拉伸等手段研究了两种轧制方式下板材微观组织的演变、织构组态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SR和DSR轧制后,大尺寸的变形组织由于剪切破碎作用被细小的再结晶组织取代,两种轧板表层组织都比中心层组织更加细小均匀;与SR轧板相比,DSR轧板残留的变形区组织很少,动态再结晶程度更高,组织更加均匀;由EBSD分析结果可知,SR和DSR板材的再结晶机制均为连续动态再结晶;SR板材内部存在大量的低角度晶界(67.8%),仍然存在15μm以上的大晶粒,动态再结晶程度不高;DSR板材低角度晶界比例大大降低(25.8%),晶粒尺寸分布均匀,动态再结晶程度较高;SR板材呈现基底织构的特征,织构强度达到13.9; DSR板材基极向横向(TD)和轧向(RD)呈现均匀发散状态,织构强度降低到4.8;相同轧制条件下,DSR板材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比SR板材高30.1 MPa和38.2 MPa, DSR板材的延伸率(8.7%)比SR板材...  相似文献   

8.
使用医用镍钛管制备拉伸试样,研究了时效温度、时效时间、循环加载次数、应变和加载速率对医用镍钛材料永久变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试样的永久变形量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试样的永久变形量增大;460℃时效30 min时,试样的永久变形量增加到3.350%;随着加载次数的增加,累积永久变形量逐渐增大,直至一定次数后趋于稳定;当应变不超过8%时,永久变形量较小(0.100%);但随着应变增大至15%时,永久变形量增加到8.350%;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试样的永久变形量增大。对镍钛材料永久变形量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为时效温度、时间和应变。  相似文献   

9.
普通C-Mn钢超细晶中厚板的带状组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普通C-Mn钢的再结晶规律,在实验室轧机上进行了C-Mn钢超细晶中板的轧制,并且在首钢中厚板厂工业轧机上进行了超细晶中厚板的工业试制,研究了工艺条件对中厚板带状组织的影响,分析了带状组织产生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靠近静态相变温度Ar3附近的未再结晶区进行大变形量轧制(形变诱导相变),不仅可以使板材的铁素体晶粒细化甚至获得超细晶组织,而且普通C-Mn钢中厚板中的带状组织减轻1~2级;降低精轧开轧温度有利于减轻板材的带状组织;在未再结晶区控轧有利于减轻板材的带状组织;随着未再结晶区形变量增加,板材的带状组织减弱。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光学显微镜、万能力学试验机、模拟成型试验等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预变形和冷轧变形量对5754-O铝合金板材屈服平台和模拟冲压成形后表面拉伸应变痕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预拉伸量的增加,屈服平台长度减小;随着冷轧变形量的减小,屈服平台长度也随着减少。研究表明,5754-O铝合金预变形及冷轧变形量对屈服平台长度及拉伸应变痕等级的调控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拉伸性能测试和透射电镜(TEM)观察等手段,研究预变形对2D12铝合金组织的热稳定性和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拉伸变形能显著增加S相的弥散度,提高合金的时效硬化效应和室温至300℃以内高温下的强度,降低合金断后伸长率。200℃下热暴露500 h后,预变形合金的抗拉强度保留峰值强度的84.76%,伸长率从18.4%降至11%,而无预变形合金的抗拉强度为峰值强度的76.64%,伸长率从6.4%升至9.0%。预变形引入的位错提供S相形核位置,从而提高S相的形核率和合金力学性能。同时,位错作为1种能量陷阱,可降低S相在热暴露环境下的粗化速率,从而提高合金组织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厚板产品矫直质量,采用弹塑性差分的曲率积分方法,分析了弯辊对矫直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弯辊量与压下量的关系,为建立中厚板辊式矫直过程的弯辊设定模型奠定了基础。计算结果表明,为了使板材矫直后的残余曲率和残余应力最小化,施加弯辊时要考虑入口压下量的影响。单从降低残余曲率的角度考虑,小压下量和大压下量下都可以施加负弯辊,但正弯辊只适用于小压下量。从控制宽度方向残余应力的角度考虑,正弯辊施加于小入口压下量时弯辊作用明显,为了消除正弯辊对厚度方向残余应力的不利作用,采用正弯辊时入口压下量不宜过大。施加弯辊会增加矫直力,因此设定弯辊量时要考虑矫直机能力的限制。研究发现了弯辊对塑性变形率的影响规律:负弯辊出现了使塑性变形率随着入口压下量的增加而减少的阶段,正弯辊可消除塑性变形率为零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fatigue strength of welded joints decreases when plate thickness increases. This decrease in fatigue strength is known as the thickness effect. In many standards for fatigue design the thickness effect is taken into account for joints with plate thickness typically greater than 25 mm. Previous work has mainly been focused on joints with plate thickness between 12‐200 mm.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inner joints. Published investigations on joints with sheet thickness 2‐12 mm show an increase of fatigue strength with decreasing sheet thickness. In the present study results from constant amplitude fatigue testing of non‐load carrying welded joints in high strength steel of thickness 3‐12 mm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 an increase in fatigue strength with decreasing sheet thickness down to 3 mm. Fracture mechanics calculations confirm the test results.  相似文献   

14.
孙建亮  晏铭泽  李明远  郝同同 《钢铁》2021,56(12):85-95
 板带材的产能和质量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铜板带材的生产能力和地位更加显著。森德威二十辊轧机是冷轧铜板带材轧制生产的关键设备,其最外层A、D支撑辊组的弯曲变形是最重要的板形调整手段之一。支撑辊组鞍座位移变化可以使支撑辊芯轴发生弯曲变形,变形会反映到背衬轴承上并且向下依次传递给中间辊和工作辊,最终影响板厚和板形。传统的假设折线法和超静定梁法将芯轴和背衬轴承考虑为一个整体,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变形对整体支撑辊组变形的影响。因此,基于有限元方法进行仿真拟合各段背衬轴承弯曲变形得到简化后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将各段背衬轴承拟合结果汇总进而得到整体的支撑辊组弯曲变形的线性表达式,再结合辊系弹性变形模型和金属塑性变形模型构成的板形预报模型评估支撑辊组变形程度对板形和板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上辊系中的4个鞍座施加不同的位移组合之后,板厚和板形分布在整个板宽方向上并非局部变化,而是呈现整体的变化趋势,且4个鞍座对板形和板厚的调整效果并不相同;在施加同样的鞍座位移条件下,中部鞍座比边部鞍座对板形和板厚的影响效果更加显著,并且即使在支撑辊组中心两侧施加对称的鞍座位移,其对板厚和板形的影响也是非对称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研究了5052铝合金板材在宽度方向上的微观组织、化合物相分布和力学性能的均匀性。对比板材的边部和心部可以发现:板材边部的微观组织更多的是变形组织,而心部则是再结晶组织,因为微观组织的差异,板材边部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比板材心部分别高了25.15%和9.65%,延伸率降低了21.54%。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差异没有影响到化合物相的形态及分布,板材的边部和心部都观察到了三种弥散的化合物相。控制微观组织的演化对于板材宽度方向上的均匀性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6.
邯钢2800mm中厚板轧机优化规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之  李霓 《宽厚板》1998,4(3):6-12
优化轧制规程计算及实现的基本数学模型,由优选轧制压力公式,变形抗力,温降模型参数和精确弹跳方程构成。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比较主要压力公式的Qp值,优选出该轧机的实用压力公式,变形抗力和温降模型参数非线性估计方法,提高了压力预报精度;反映板宽因素的非线性弹跳方程,是提高辊缝设定精度的关键。通过实测轧机横向刚度的轧制方案,优化轧制规程和不同终轧道次轧制压力规程的设定计算,并在轧机上实验,证明所研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制度,对E32级船板钢在工业试制过程中所产生的-40℃纵向冲击功波动较大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采用两阶段轧制时,由于中间坯的厚度较大,从而对未再结晶区的变形温度产生影响,易于产生在部分再结晶区轧制的现象,使钢板出现混晶现象,从而造成钢板低温冲击值较低。  相似文献   

18.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planar and normal anisotropy parameters (ΔR andR, respectively) for mill annealed, duplex annealed, and cross rolled Ti-6A1-4V plate was investigated from 25 to 704°C (77 to 1300°F). Both parameters were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 plastic strain ratio (R), ratio of width to thickness strain at maximum load (~0.065 longitudinal strain) in tensile specimens oriented at 0, 45, and 90 deg to the rolling direction, and correlated with texture and microstructure.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plates characterized by alpha deformation type basal plane texture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larger anisotropy variations than plate with a beta transformation type texture. This behavior wa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textural randomness and to a thermally induced transition in primary deformation mode from twinning to slip. Depending on texture, th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working temperature may be utilized advantageously to alter the plastic anisotropy of Ti-6A1-4V plate for improved formability in a given fabrication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9.
低碳中锰钢因为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及低成本的成分设计逐渐被应用到海洋平台用厚板生产制备中,通过对钛微合金化低碳中锰钢进行控轧控冷工业试验,观察不同厚度位置的显微组织及析出物形貌,测定了室温拉伸及低温冲击韧性,并对其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钢基体为板条宽度200~400nm的回火马氏体和宽度为50~100nm的逆? 浒率咸甯春喜阕醋橹胰穸确较蜃橹阅芫刃越虾茫慷染笥?60MPa、屈强比均小于等于0. 88、伸长率均大于20%、-60℃冲击功均大于200J。试验钢的主要强韧化机制有亚微米尺度的复合层状组织、大角度晶界韧化机制、亚稳态逆? 浒率咸錞RIP效应、Ti(C,N)粒子的细晶强化及析出强化效应,多种强化机制叠加作用,最终获得高强韧的中锰钢厚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