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低碳经济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低碳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全过程的研究,来建构城市园林绿地评价体系。将评价因子分为园林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3大类,基地资源利用率、本地材料使用率等11中类以及园林绿地面积、植物种植结构、乔木种植比例等32小类,最大程度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变暖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低碳生活,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大力提倡低碳城市的规划,“碳足迹”可以对城市的碳排放量进行科学的计算,对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从“碳足迹”的视角出发,对低碳城市的规划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碳足迹”与低碳城市相结合所要关注的层面和领域。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低碳建设的问题迫在眉睫,而实现建筑碳足迹的量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通过选定排放系数法构建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物化阶段碳足迹测算模型,确定碳足迹因子并依据定额分析建筑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项目为例,计算建材生产、工厂化生产、运输及装配化施工四大阶段产生的碳足迹值,并提出相关的减排策略,旨在为装配式建筑的低碳建设提供保障。研究表明:建筑物化阶段碳足迹主要来源于建材生产,产生的碳足迹值占总值的62. 20%,主要是生产运输混凝土、钢、砂浆所产生的;装配化施工阶段碳足迹排名第二,占比为34. 30%,主要是由机械设备使用消耗化石燃料和电力能源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李树华 《中国园林》2010,26(6):19-22
当前,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基本途径,而对于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首先提出了共生和循环是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次总结了共生型、循环型(生态型)城市环境建设的方针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最后,概括了共生型、循环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目标、规划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5.
张兵  王正  朱超 《山西建筑》2011,37(32):185-186
阐述了碳足迹的定义,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碳足迹的内涵,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上海、天津、重庆和沈阳的碳足迹及碳足迹强度,对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低碳校园建设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本文以北京大学校园为案例,利用办公设备碳足迹、交通设备碳足迹、资讯设备碳足迹、家电设备碳足迹和其他类别的碳足迹五大指标体系估算校园碳足迹,并据此提出低碳校园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冯玲 《浙江建筑》2012,29(8):62-65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土地、水和财力,选择对周边生态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城市.从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现状出发,通过对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的设计理论、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意义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总结出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佳  邓雅文 《门窗》2013,(1):130-131
"碳足迹"是一种科学计量碳排放的工具,本文通过将"碳足迹"与城市规划设计实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追踪"碳足迹"、计算"碳足迹"和减少"碳足迹"对城市规划活动以及营建低碳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碳足迹计算方法探讨和分析内容拓展的基础上,以厦门市为例,估算了2005-2012年厦门市碳足迹、碳承载力和净碳足迹,对其动态变化过程及人均碳足迹、地均碳足迹、区域排放强度等指标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认为厦门市当前碳排放相关指标水平有待提升,并从产业、能源、碳汇、空间、政策等方面提出低碳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碳中和目标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中和”目标为风景园林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园林绿地对碳排放的减源和增汇2个主要功能,提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机理,为风景园林师开展相关实践提供系统、全面、可行的策略方法,主要包括3方面55项:1)在直接减源方面,通过减少园林绿地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实现项目自身的节能减排;2)在增加碳汇方面,围绕园林植物、土壤、水体三大要素,增强园林绿地本身的碳捕获能力;3)在间接减源方面,园林绿地可以引导居民开展低碳生活、降低城市能耗,间接实现碳减排。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层面综合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建筑业的碳足迹,系统地提出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已成为一项关键工作.本文以我国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行业能源消耗、各能源的标煤折算系数及碳排放系数为基础,构建了“基于能源消耗的产业部门碳排放模型”和“产业部门碳足迹模型”.以2007年为例,从国家层面界定了建筑业“表观低碳、隐含高碳”的性质;从完全消耗角度分析了建筑业碳足迹在产业部门、能源种类及国际国内方面的分布结构;并从产业链的技术升级、能源的有效利用及建筑产业自身的技术升级三方面提出了建筑业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从宏观层面制定低碳建筑策略提供定量决策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耿华 《建筑知识》2014,(1):125-125,129
2003年“低碳”的概念首次出现,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低碳景观的涵义逐步拓展。如今的低碳景观多是指在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材料-9设备生产及施工建造和景观后期维护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增加景观系统的碳汇能力,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高碳汇为基本特征的景观体系。本文详细论述了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落实,分析了低碳排放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过程,为低碳环保战略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然而人们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各类显得过时的城市园林绿地改造工作已是迫在眉睫。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改造设计与施工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针对改造工程的特殊性,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在以后的绿地整治建设中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要满足园林绿地的功能,还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纠正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弊端,开展节约型绿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以一定的科学、技术与艺术规律为指导,因地制宜地选择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形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创造出卫生、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所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节水型园林绿地雨水利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晶晶 《山西建筑》2009,35(34):178-179
对城市园林绿地用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城市绿地雨水利用的途径,并以杭州地区某绿地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把雨水利用与景观营建结合起来,将“耗水型”园林变为“节水型”园林。  相似文献   

17.
提升居住区绿地建设的可持续性是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苏南地区居住区园林绿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设计、施工、建设现状到管理维护四个方面构建居住区低碳园林绿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探讨建立一套设计合理的居住区低碳园林绿地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低碳居住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建筑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其低碳减排迫在眉睫。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满足建筑业低碳环保的要求。对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的碳足迹进行测算,能够为项目的碳排放控制提供指引,真正达到绿色低碳的目标。分析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建造流程,界定了物化阶段碳足迹测算的系统边界,并对物化阶段的碳源进行了盘查,综合采用基于过程的清单分析法和排放系数法构建了物化阶段碳足迹测算模型,实现碳足迹测算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为装配式建筑的低碳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张波 《中国园林》1991,7(3):42-45,60
本文试图通过城市小街景、小绿地、小游园“三小”绿地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地位分析,探讨在当今城市建筑密度大,用地紧张,扩大绿地面积困难而严峻的情况下,“三小”绿地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丰富园林景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实现城市园林化目标的作用与必要性,提出“三小”绿地的配置原则与园艺手法。  相似文献   

20.
李静  刘胜男 《建筑经济》2021,42(1):101-105
首先使用REVIT软件建立装配式建筑的BIM模型并获取建筑材料消耗量信息.根据工程量计算规则,结合施工定额与施工机械台班消耗,以及能源及材料碳足迹因子,分别计算三种来源的碳足迹,从而确定装配式建筑在物化阶段所产生的碳足迹总量.选取案例建筑,利用建立的评价模型计算案例建筑物化阶段碳足迹.在此基础上,改变预制率,分别计算不同预制率水平下该案例建筑的物化阶段碳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