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MA-AA-MAS共聚物的阻垢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和甲代烯丙基磺酸钠(MAS)为单体合成了共聚物,综合研究该产品的阻垢性能.探讨了介质pH值、Ca2 浓度、温度和共聚物用量对MA-AA-MAS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A-AA-MAS共聚物在较宽的介质温度范围内对碳酸钙和磷酸钙都有良好的阻垢效果,对CaCO3和Ca3(PO4)2阻垢率可分别达到98.2%和92.1%.而且也适用于硬度不超过250 mg/L的水处理系统中.  相似文献   

2.
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阻垢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为介质,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为原料合成了丙烯酸(AA)/丙烯酸羟丙酯(HPA)共聚物阻垢分散剂,探讨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合成条件,并采用静态阻垢法评价了共聚物的阻垢性能,结果表明该共聚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阻垢性能,而且对氧化铁有很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合成丙烯酸/丙烯酰胺/马来酸酐(AA/AM/MA)三元共聚物阻垢剂,开发出一种具有优良阻垢性能的新型聚天冬氨酸复配物.采用静态阻垢实验对聚天冬氨酸(PASP)与三元共聚物复配的阻垢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和三元共聚物在一定配比下产生协同阻垢效应,其最佳配比浓度为:聚天冬氨酸1mg/L,三元共聚物0.5mg/L;复配物的阻垢性能较单纯的聚天冬氨酸有一定的提高,适用于高钙、高碱、高温的水系统中,并可在其中长时间停留.将复配阻垢剂应用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水样,其对碳酸钙的阻垢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马来酸酐、丙烯酰胺和丙烯酸甲酯对含CaCO3合成水的阻垢效果,探讨了阻垢率与共聚物用量、Ca^2 浓度、碱度和恒温时间的关系,并对共聚物对氧化铁的分散性能进行了评定,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性能良好,可用作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阻垢剂。  相似文献   

5.
带磺酸基的阻垢剂具有优越的阻垢性能,能与多种阻垢剂产生协同效应会具有一些单方阻垢剂无法达到的阻垢效果,进而大大拓宽了阻垢剂的应用范围.合成了三元共聚物阻垢剂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酸羟丙酯(AA-AMPS-HPA)并系统地研究了阻垢剂浓度、钙离子浓度、碱度(HCO3-的浓度)和温度等对AA-AMPS-HPA阳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对于碳酸钙具有优异的阻垢效果.在25℃下当阻垢剂浓度为2.5 mg/L,Ca2+浓度为371.2 mg/L时,阻垢率可达93.4%.  相似文献   

6.
通过红外、差热、热失重、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等分析,研究了顺丁烯二酐共聚物的组成、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与阻垢效果的关系。共聚物分子越大.阻垢效果越差,分子量分布越窄.阻垢效果越好。通过室内和现场矿化  相似文献   

7.
在以水为溶剂,次亚磷酸钠一过硫酸钠为引发剂,丙烯酸(AA)和2-丙烯酰氨基-2-甲基丙磺酸(AMPS,工业品)为单体,合成了含磺酸基的水溶性缓蚀阻垢剂的基础上,分别将实验放大两倍和四倍,寻找最佳工艺方案。本次实验通过优选法。考察了该放大实验共聚物阻垢性能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寻出了放大后的最佳合成工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共聚物的阻垢分散性能明显。  相似文献   

8.
St-MA-AA三元共聚物型水处理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合成了苯乙烯(St)-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三元共聚物型水处理剂.根据静态阻垢原理,通过三元共聚物对CaCO3阻垢能力的测定,讨沦了共聚物水处理剂对Ca2+等金属离子的阻垢机理以及合成工艺对阻垢率A%的影响因素,设计确定合成St—MA—AA共聚物的聚合条件.  相似文献   

9.
三种多元共聚物的阻垢与缓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合成的3种多元共聚物的阻垢与缓蚀性能进行了评定,初步探讨了其性能与分子中所含特性基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所合成的3种共聚物,其对碳酸钙的阻垢性能主要取决于分子中的羧基密度,苯环基团能够提高共聚物对氧化铁的分散能力,而酰胺基和羟基则增强它们对碳钢的缓蚀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马来酸酐、丙烯酸和丙烯酸胺为原料在水相中合成了三元共聚物阻垢剂,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等条件对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阻垢率与共聚物用量、Ca^2+质量浓度,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绿色缓蚀阻垢剂GCL2的研制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木素磺酸钠(木钠,SL)为原料,通过预氧化,接枝共聚和螯合反应制备了无磷绿色缓蚀阻垢剂GCL2。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证实GCL2分子中引入了羧基。通过性能评价发现。GCL2具有良好的缓蚀阻垢性能。50mg/LGCL2对碳酸的静态阻垢率为45.2%,同时对碳酸钙有很强的分散作用;50mg/LGCL2对碳钢的缓蚀率为99.1%,而在相同条件下50 mg/L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与硫酸锌复配体系对碳钢的缓蚀率为95.3%。  相似文献   

12.
FPM—1防垢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阴离子单体和非离子单体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聚合物防垢剂,研究了其防垢效果与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及单体浓度等因素的关系,考察了共聚物用量和溶液中Ca2 ,Ba2 离子浓度对防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PM-1对CaSO4,CaCO3具有较好的防垢效果,对BaSO4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作油田注水和工业循环冷却水的阻垢剂,对BaSO4的透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FPM-1通过分子链上的羧嵌基和磺酸基在晶体表面发生吸附作用,或聚合物入晶体的晶格中,致使晶体发生畸变,不易沉淀成垢。  相似文献   

13.
高浓缩冷却水中离子浓度的提高对冷却管的耐蚀性能会产生影响。采用某电厂循环水补充水,研究了304不锈钢在不同浓缩倍率的冷却水、经某低磷药剂处理的冷却水,以及含低磷药剂并加酸处理的冷却水中的耐蚀性能。结果显示:在未经处理的冷却水中,随着浓缩倍率的提高,不锈钢的过钝化电位或点蚀电位下降,点蚀敏感性增大;冷却水中加入低磷药剂时,不锈钢耐蚀性能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含低磷药剂的冷却水经进一步加酸处理时,不锈钢的耐蚀性能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通过不同处理引起的冷却水p H值及阴离子浓度变化,讨论了加阻垢剂和加酸处理提高冷却水中黄铜耐蚀性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油气田缓蚀阻垢的特点,结合胜利东辛油田的实际情况,试验出了固体缓蚀阻垢剂GHZ系列;并对其溶解速度和缓蚀阻垢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地热系统中结垢情况及优选绿色高效阻垢剂,选定河北博野某结垢地热井,针对现场地热供暖系统情况,分析了结垢类型,研发设计了阻垢剂加注装置,现场开展了多种工况条件下阻垢剂的加注试验,计算评价了阻垢率。结果表明:该地热井结垢成分为文石和方解石;所选择的四种阻垢剂其阻垢率均在80%以上,效果最好的一种阻垢剂在加注浓度35.95 mg/L时,阻垢率达到94.49%。一个采暖季的阻垢效果表明,在井下加注化学阻垢剂可有效解决井筒和地表设备的碳酸钙结垢。  相似文献   

16.
高含水期的一种防腐阻垢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采油设备的腐蚀结垢现象日趋严重,给油田的开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从井口加入液体缓蚀阻垢剂存在很多缺点,因此提出了在油井中使用固体缓蚀阻垢剂的防腐阻垢新方法.以纯化油田为例,介绍了固体缓蚀阻垢剂的研制方法:在分析其腐蚀结垢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固体缓蚀阻垢剂的研制,在现场应用后获得了较好的防腐阻垢效果.  相似文献   

17.
广6注水系统注入水防垢机理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6注入水系统注入水结垢的主要原因是地层产出水中含有大量的成垢离子,加上水中含泥砂太多,在生产过程中,地层水从地层到地面温度和压力都下降,使地层水的溶解平衡被破坏,原来饱和的地层水为达到新的平衡而结晶,析出后与地层中的泥沙一起沉积在管壁上。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控制PH值、去除溶解气、进行水的软化处理等方法进行防垢,效果较好。在广6注水系统投加缓蚀阻垢剂DF-3(浓度为30mg/l),其缓蚀率为91.2%,阻垢率为97.8%。  相似文献   

18.
以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甲代烯丙基磺酸钠(SMAS)等为原料,以过氧化氢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反应和膦酰化反应合成出含膦酰基、羧基和磺酸基的四元共聚物阻垢剂MA-AA-AM-SMAS(PMAAS).探讨了共聚物的投加量、钙离子质量浓度、溶液的pH值和温度等因素与共聚物阻垢率的关系,并用环境扫描电镜观测了碳酸钙与硫酸钙晶形的变化.经国标法测得,当pH=7,PMAAS用量为7 mg/L时,其对CaCO3阻垢率可达99%,对CaSO4阻垢率达88.5%,与同类的产品相比,在碳酸钙垢和硫酸钙垢的阻垢性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针对清河采油厂广北区块管线和油井的严重腐蚀及输油管线的结垢问题,通过水质、垢物及腐蚀产物的分析与测定,寻找出腐蚀结垢的主要原因。在室内评选出了适合清河采油厂广北区块使用效果良好的缓蚀剂、阻垢剂和一套现实可行的现场加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