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喷灌条件下冬小麦不同水分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运用半变异函数进行分析及拟配相对应的模型,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变异受喷灌水量和风力、风向影响较大;40~60cm土层的土壤水分等值线能够代表喷头在无风条件下的水量分布图。  相似文献   

2.
裸岩石砾地覆土厚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扬  李占斌  董起广 《人民长江》2017,48(24):52-55
覆土厚度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到土地的整治与利用效果。设置一试验小区,在分析土壤水分的时间动态分布特征及空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裸岩石砾地不同覆土厚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土厚度在50 cm以内时,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异性较大,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覆土厚度对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覆土厚度超过50 cm后,土壤水分含量相对稳定,时间变异性较小,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不大。通过分析得出,为保障土壤水分含量,在裸岩石砾地整治中,覆土厚度不宜小于50 cm,研究成果为类似地区土地整治中覆土厚度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平凉市纸坊沟一坝坝地及两岸沟坡土壤为对象,测定了0~1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及相应样点的小麦产量,并采用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坝地土壤水分、不同坡度、坡向及断面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0~120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分布为坝地>沟坡梯田,沟坡下部>中部>上部;沟坡梯田小麦产量情况为下部>中部>上部;收获期0~120cm土层内坝地土壤含水量与沟坡梯田无显著差异,而坝地小麦产量明显高于沟坡梯田,且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可见淤地坝建设和坝地的形成,能提高两岸沟坡土壤的含水量,并能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利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1989-2015年水文气象和大田土壤水实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冬小麦各生长阶段不同土层土壤水分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一致;不同生长阶段土壤水分与气温和地下水埋深关联度最强,分别达0. 92和0. 95;分蘖-越冬期,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埋深和日照时数关联度最强,其他生长阶段,土壤水分与气温和地下水埋深关联度最强。通过水文气象因子模拟土壤水分拟合度较高,R~2达0. 94。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土层,土壤水分计算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R~2达0. 80。成果为实施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灌溉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山地密植枣林土壤水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区近年来形成的大规模枣林土壤水分研究薄弱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中子仪定位观测方法,探讨了山地密植枣林0~1000 cm土层范围的土壤水分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将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密植枣林土壤水分划分为活跃层、难恢复层和稳定层。活跃层是土壤0~200 cm土层,该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逐月动态变化规律,在枣树生育期内,5月是活跃层,土壤水分最干燥期,7月是土壤水分提升最明显期,10月是土壤水分最高期。土壤水分提升规律和枣树耗水规律一致,即在枣树生长旺盛时期,正是土壤水分提升最快的阶段;在枣树休眠结束和开始萌芽时枣林土壤水分出现最低值。枣林土壤水分难恢复层在200 cm以下,其深度取决于枣林年龄,林龄越大该层次越深,12年生密植枣林土壤耗水深度达到540 cm,其中难恢复层厚度为340 cm。难恢复层之下是土壤水分稳定层。研究认为密植枣林土壤耗水深度小于以往研究的刺槐、柠条和苜蓿等土壤水分消耗深度,山地密植枣林模式对今后研究人工林调控土壤水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浅埋式滴灌毛管间距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在阿勒泰市青河地区进行苜蓿浅埋式滴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0、60、90 cm 3种毛管间距。通过观测各土层含水率、苜蓿毛细根密度以及生长指标等,研究毛管间距对土壤水分以及苜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管间距为60、90 cm处理的各土层含水率增值优于30cm处理;毛管间距30、60 cm处理苜蓿的毛细根密度明显高于毛管间距90 cm的处理;毛管间距为30、60 cm的处理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小,其中以间距60 cm处理为优,而间距为90 cm对其影响较大,不利于苜蓿的生长。因此,毛管间距以60 cm最优,适合该地区苜蓿的灌溉。  相似文献   

7.
张慧芳 《山西水利》2012,(11):22+41
以太原市娄烦县东山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流域内设置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径流小区,观测各个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和侵蚀量,分析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对径流小区的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试验表明:通过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微地形可以明显降低地表径流量及侵蚀量,提高地表植被盖度可以降低径流量及侵蚀量。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善对于植物水分利用和土壤化学性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坡耕地为对照,旱作梯地、茶园地、次生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非毛管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整治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而次生草地显著下降,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21.61%、4.25%~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以人工牧草地田间持水量最大,为30.82%.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有显著差异性,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结构最好,因此,对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坡耕地整治技术,以及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耕地为有效地保住土壤水分,蓄住天然降水及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必须实施抗旱耕作措施.目前已推广应用的耕作措施主要有深松、地膜覆盖、保水剂、区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这些措施使用后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及增强蓄水功效,改善土壤理化性,是目前旱作农业根本措施.把各单项耕作措施有选择的科学组装而成的水土保持耕作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土壤水分变化的角度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黄土塬区水资源的影响,以期为雨养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水分管理措施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长武塬区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4—2017年对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分析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三种种植方式下0~300 cm土壤剖面水分垂直分布特征、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和土壤干燥化指数。【结果】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方式下,剖面上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动态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活跃层分别为单作玉米0~60 cm,单作小麦0~30 cm,麦玉轮作0~10 cm,最大耗水深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麦玉轮作,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2)三种种植方式都将在大量消耗期内引发土壤含水量下降,生育期内平均月储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单作玉米(607.7 mm),单作小麦(554.5 mm)和麦玉轮作(474.6 mm)。(3)三种种植方式都将造成短期土壤干燥化,其中麦玉轮作干燥化指数最高,为187.5,其次是单作小麦186.5,最低是单作玉米162.3。【结论】研究认为,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垂...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水分研究,对指导地区农作物配置与布局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南部郊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下垫面类型:梨树园、沙土堰、花菜地、毛豆地和撂荒地,测定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水分剖面和时间序列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和各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剖面大体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0~20 cm)、土壤水分活跃层(20~40 cm)、土壤水分传递层(40~70 cm)和土壤水分稳定层(70~100 cm);同一土壤类型条件下,植物根系的深度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秋收和降水是土壤水分时间序列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袁爱萍  段淑怀  杨坤 《北京水务》2005,(5):52-55,60
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由监测内容和指标体系、技术体系、管理系统、监测标准体系构成.阐述了全市山区坡地水土流失量监测、小流域水土流失及综合治理监测和水土流失过程及规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并对连续3年的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北京市近3年水土流失程度总体较轻,但是暴雨在局部地区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程的蓄水、保土和减少污染物流失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吕伯超  赵自建 《人民黄河》2012,34(7):101-102
为了提高土壤墒情监测的时效性,指导农业生产、合理调配水资源,利用TRIME-PICO64土壤水分速测仪与人工观测设备,在西黄庄水文试验站进行了10、20、40 cm三个土壤深度的土壤含水率监测对比试验,共取得数据93组。结果表明:TRIME-PICO64土壤水分速测仪监测的土壤含水率数据与人工监测值拟合效果很好,该速测仪测定数据快速、准确,且时效性强。  相似文献   

14.
河道治理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工程建设区的水土流失程度,如不及时进行有效防护和治理,则会对当地的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以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焦头河河道治理工程为例,依据主体工程总体布置、施工布置以及各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对工程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各防治区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同时对中小河流治理主体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河道治理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和地面测量的多尺度土壤水分产品验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反演是大尺度土壤水分监测的有效手段,但地面验证一直是土壤水分遥感反演的瓶颈。针对地面土壤水分测量,频域反射仪(FDR)和宇宙射线中子法(CRS)在土壤水分测量中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选取不同像元尺度的土壤水分遥感反演结果,包括30 m分辨率Landsat土壤水分反演、1 km分辨率MODIS土壤水分反演和SMAP卫星3 km分辨率和9 km分辨率土壤水分反演产品,利用CRS和FDR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对不同像元尺度土壤水分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分析。结果表明:CRS在30 m分辨率、1 km分辨率、3 km分辨率和9 km分辨率土壤水分反演结果中精度均较FDR方法高,其中1 km分辨率中CRS反演值的均方根误差小于3 km分辨率和9 km分辨率的误差。CRS测量方法对小降水事件较敏感,会带来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16.
高塬沟壑区全坡面土壤水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使造林树种与造林地合理配置,在高塬沟壑区的阴坡和阳坡分别采用集水造林、普通造林和荒山3种处理,对O~200cm土层水分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各层土壤含水率比阳坡高1.65~4.14个百分点,平均高2.58个百分点;在春季造林时,栽植营养钵苗深度为20cm和栽植大苗深度为40cm的土壤含水率,集水造林最高,荒山次之,普通造林最低,阴坡土壤含水率都高于15.19%,阳坡都低于11.51%。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控制江西康宁医院南昌院区项目的水土流失,对其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探讨.针对各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差异,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布设,形成一套完善的防治体系;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能有效防治项目区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8.
以位于南方典型水土流失区的平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以长序列历史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径流调控理论,对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水沙调配效益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30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平江流域径流洪枯比由治理前1958~1979年的年均3.51下降到治理后1980~2015年的年均2.45,枯季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流域年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减少1.48豫,尤其是治理后期的2003~2015年,流域年均输沙量比治理前下降了61.4豫.体现了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调控径流时空分配及减沙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刘文超  梅军 《中国水利》2006,(14):28-28,30
农业生产、土壤理化性状和水土保持三者关联紧密,以往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而对农业措施认识不够。实际上,土壤性状决定了水保型农业技术措施的应用。土壤质地、土壤容量、孔隙度、土壤水分和土壤结构都与水保型农业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20.
浅谈西藏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治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如何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已成为水利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借鉴国内成功治理水土流失经验,结合全自治区实际初步探讨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由于冻融侵蚀治理技术尚不成熟,主要针对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提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是研究西藏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