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研究双辊连铸纯铝薄带凝固过程的基础上,基于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并运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双辊连续铸轧纯铝薄带凝固的异质形核,枝晶尖端的生长动力学(KGT),柱状晶向等轴晶生长的转变(CET)的解析模型;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CA)的双辊连铸纯铝薄带凝固组织的仿真模型,为双辊连铸薄带凝固组织的仿真模拟奠定基础,从而为双辊薄带连铸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利用双辊薄带连续铸轧纯铝凝固微观组织过程验证数学模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作为一种有潜力的镁合金板带材生产技术,其研究开发正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总结了镁合金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研究概况,尤其是镁合金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开发、薄带组织和性能研究以及薄带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了该技术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王振敏  方圆  齐俊杰  张跃 《铸造技术》2007,28(9):1205-1208
采用大样电解方法研究了双辊连铸工艺生产的AISI304薄带内大型夹杂物的类型和数量,运用带有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薄带内部细小的夹杂物类型。结果表明,连铸薄带内大型夹杂物的数量很少,只占薄带总量的0.0015%,大型夹杂物类型多为氧化物;薄带内有更细小的氧化物类夹杂物和MnS夹杂物。大型夹杂物对薄带性能的不良影响较小,连铸薄带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薄带连铸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综述了钢的薄带连铸及铝合金的薄带铸轧发展现状,简要介绍了在高速钢、硅钢和镁合金的薄带连铸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认为钢的薄带连铸技术近年取得了重要突破,未来10年薄带连铸技术可能快速发展;发展特殊性能或难加工合金的薄带连铸可充分发挥快速凝固的优势;采用立式双辊法可望进一步提高铝合金的浇铸速度,特别是高牌号铝合金的浇铸速度;应积极发展镁合金的薄带连铸技术,以改善镁合金板材的塑性加工及耐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忱  朱光明 《铸造技术》2012,33(8):945-948
综述了国内外薄带连铸界面热流的测定方法,分析了工艺参数的变化对薄带-铸辊界面换热系数造成的影响。归纳前人研究模型和方法的特点,提出存在的问题,为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结晶辊的温度场分布对薄带连铸凝固过程有重要影响。采用商业软件ProCAST模拟了低碳钢薄带双辊连铸凝固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结晶辊转动、水冷强度及结晶辊涂层种类对薄带连铸凝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冷对流换热系数为250 000 W/(m~2·K)时,铸辊转动10 s后,其温度场基本达到了稳定状态,薄带凝固厚度从热循环开始时的1. 004mm减小至稳定状态的0. 976 mm;当水冷对流换热系数从5 485 W/(m~2·K)→40 040 W/(m~2·K)→250 000 W/(m~2·K)逐渐增加时,铸辊外表面最高温度从686. 4℃→586. 7℃→556. 4℃逐渐降低,薄带连铸整体温度场的温度不断降低;导热系数相近的涂层对薄带连铸凝固过程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以热焙法处理结晶潜热和以假设的流线边界划分网格节点,建立了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温度场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双辊薄带连铸过程温度分布的定量描述。实验验证表明:该数学模型预测的温度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所建温度场计算模型是可靠的,可用此模型研究工艺参数变化对薄带连铸过程中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8.
对双辊薄带连铸机生产的2 mm厚不锈钢薄带内部质量进行了研究,发现主要问题是存在于薄带柱状晶区和等轴晶区之间的疏松和裂纹.双辊连铸薄带内部缺陷易发区域金相观察和EBSD取向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薄带等轴晶和柱状晶之间细晶区是折断的树枝晶碎块形成的,同时验证了等轴晶区的半固态特性.并从半固态钢液铸轧的角度探讨了内部缺陷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双辊薄带-铸辊界面平均换热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明波  梁小平  潘复生  丁培道 《铸造》2002,51(12):772-774
双辊薄带 铸辊界面平均换热系数是双辊薄带连铸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的重要计算参数 ,对它的测定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测定了薄带 铸辊界面的平均换热系数 ,实际测定过程表明 :设计的试验装置和采用的计算方法对于测定双辊薄带 铸辊界面平均换热系数是简便易行的 ,可应用到各种不同尺寸的双辊铸机上  相似文献   

10.
王凤辉 《轧钢》2015,(3):66
<正>薄带连铸无取向电工钢具有高磁感的独特优势,然而薄带连铸情况下无取向电工钢铁损的影响因素及其物理冶金机理尚不十分明确。东大RAL承担的钢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凝固、冷却及热处理一体化柔性调控无取向硅钢夹杂物与析出物的基础研究",围绕双辊薄带连铸及后续轧制、热处理流程,针对无取向硅钢中的第二相粒子的析出与调控以及  相似文献   

11.
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铭鼎  蔡体刚 《上海金属》1996,18(5):28-34,56
结合中国连铸发展情况对世界连铸发展作了简要回顾,并较为详细地介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近科形连铸。  相似文献   

12.
电磁连铸系统磁场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电磁场理论为依据,建立了电磁连铸成型系统的物理和数学模型,用小线圈法实测了不同电源功率时系统内的磁场强度,得出了结晶器内磁场的分布规律;并且进行了铝合金电磁连铸的成型试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铸锭表面质量的影响;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感应线圈位置以及感应线圈与结晶器间距对成型系统内磁感应强度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位于感应线圈的中心位置;感应线圈与结晶器间的距离增大,磁感应强度明显减小,5~10mm的间距对电磁连铸过程较为有利。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电磁连铸系统有利于得到分布合理的磁场,提高电源效率,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可以保证电磁连铸的顺利进行并有利于改善铸坯的内外部质量。  相似文献   

13.
无柱状晶钢坯的连铸技术——半固态连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无柱状晶钢坯连铸技术是现代连铸技术的一个新发展,所得钢坯具有优异的成形加工性能。其基本过程包括合金熔炼,预结晶器预热,熔体搅拌和振动,凝固拉坯等基本环节。论述半固态连铸的基本概念,目前的应用,坯料的组织和性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铜电磁连铸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制高致密度铜坯,应用电磁连铸工艺于铜圆坯连铸,探索电磁连铸技术在铜连铸上的可行性,通过改变电流和频率,以便找出其对磁场分布的影响。对空载下圆坯结晶器内的磁场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此由得到了源电流对磁场分布的影响。同时采用有限元法ANSYS商业软件求解,为进一步发展研究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石斧 《上海金属》1994,16(4):12-17
概述近年来连铸技术的发展趋势,着重分析了薄板坯连铸的工艺特点,讨论了发展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必然性及有关连铸连轧的衔接,采用紧凑式精轧机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国内外铁合金成型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在不同工艺参数(频率1-2Hz、振幅0.8—6.0mm、拉速0,2—1.0m/min)、拉拔辊压力和两种引锭杆直径下进行了高碳锰铁和锰硅合金的连铸试验;两种合金的连铸成功率分别达到了96%和78%。试验表明:锰硅合金因其高温强度低、磨擦系数大,加之拉拔时铸坯轴心与结晶器轴心的偏离是导致难于拉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传统连铸技术进入工业成熟期的主要发展动向。简要介绍了连铸在下一世纪的主要研究课题——连铸自动化、机械化及接近最终产品形状的连铸的目前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自制的铜包铝气压连铸成形设备上,成功地连铸出内径为8mm,铜层厚度为2mm的小尺寸铜包铝双金属连铸复合棒坯。复合棒坯连续稳定,表面质量良好。经扫描电镜观察和剪切强度测试,发现铜包覆层厚度均匀,内部铜铝界面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扩散边界,内外层金属实现了有效结合。经过后续拉拔加工,成功制备出外径为0.95mm的铜包铝复合线材,经测试,其退火后的抗拉强度,伸长率和电阻率分别为208.43MPa,13.44%,2.454×10-6Ω·cm。  相似文献   

19.
唐晓燕 《上海金属》1997,19(4):46-50
概述美国SDI公司建设第二代薄板坯短流程生产厂的设备和生产情况,介绍其四期工程的概况,该生产厂最终将具250万t钢/a的生产能力,具有比纽柯公司更大的竞争力和力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内外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和特点,结合首钢机电公司制造三套薄板坯连铸机的经验,对中、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