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HL-2A托克马克中微波诊断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核聚变装置HL-2A托克马克中各种微波技术在等离子体诊断中的应用。说明了各种诊断的基本原理、电路安排以及在放电中的测量结果。电子回旋辐射(ECE)主要用来测量主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及其扰动分布。测量的时间分辨率可以达到4m s(扫频)或者1μs(单频),空间分辨率为3 cm。电子温度的测量范围为10 eV~10 kev。微波反射用于等离子体密度分布、等离子体旋转及等离子体密度扰动等方面的测量及研究,在测量密度分布时的时间分辨为1m s,空间分辨大约1 cm左右。微波干涉诊断用来测定偏滤器中等离子体的平均密度变化,时间分辨率为0.1m s。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微波功率和微波频率对等离子体参数,如电子密度、电子温度、气体温度以及火焰长度的影响。对等离子体的多物理场数值仿真是在基于有限元法的COMSOL Multiphysics中进行的。计算结果显示,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电子温度、气体温度都会随着输入微波功率的增大而增大;2450 MHz的微波等离子体相比于915 MHz的微波等离子体,具有更好的性能。同时,本文对不同输入功率下等离子体火焰长度进行了实验测量,结果显示输入功率对火焰长度仅有很微弱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沿介质线的180×300mm~2的大范围内,行波产生了2.45GHz 的均匀有源微波等离子体。氩(Ar)等离子体的亮度温度在644±17℃以内。在200帕的气压下,电子温度和密度相应为4eV 和4×10~(11)cm~(-3),与小微波等离子体发生器具有相同的数量级。能容易地扩大等离子体面积。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加热低电阻率硅片用的行波谐振腔和微波加热器。微波电路的性能与理论预计是一致的。描述了150毫米(6英寸)直径硅片用微波加热器。对温度的分布进行了理论计算并测量了某些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5.
针对研制的大功率微波(HPM)大气等离子体实验装置中一定封闭空间内微波准光学聚焦系统的空间辐射场强分布进行测试研究。由于需测量封闭有限空间内强电磁场的非均匀分布,直接采用HPM辐射场测试方法已不适用。利用研制的非金属传动装置,精确控制相对步进,采用各向同性场测试探头作为电场测试接收系统,通过量传完成小信号辐射场的非均匀分布测试。  相似文献   

6.
徐国昌 《中国激光》1997,24(3):209-214
导出了工作于TM010模的圆柱形微波等离子体腔中等离子体与腔谐振频率关系的精确解析式和微扰近似公式,比较结果表明:在微波激励低气压气体激光器中微扰理论可相当精确地分析微波等离子体对腔的扰动效应。给出了消除等离子体与管壳的扰动引起的腔失谐的方法,从而在气体激光器中成功地形成了稳定与均匀的微波等离子体和稳定的激光输出。用微扰理论使此腔又具有测量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和管壳微波介电常数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原理性试验。在大气环境中利用已有的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等离子体发生器进行试验,控制发动机喷流流场中的电子密度分布,采用微波反射仪测量金属平板在有无以及不同电子密度喷流包覆情况下的微波反射功率。试验结果表明,峰值电子密度为1011 e/cm3的非均匀等离子体对9.5GHz的微波具有明显的吸收作用,并且试验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通过试验,验证了等离子体隐身的特性,为下一步开展等离子体隐身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功率微波极易引起大气击穿, 而伴随产生的等离子体将对微波传播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电子流体模型, 研究了一个大气压下110 GHz高功率微波在大气击穿等离子体中的传输、反射和吸收特性.模拟结果表明, 大气击穿等离子体结构在空间呈丝状分布, 其与实验现象符合得很好; 由于大气击穿等离子体是时变的, 其对微波的反射和吸收也是时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等离子体吸收功率逐渐增加直至达到饱和水平, 且其远大于微波反射功率; 当减小入射电场时, 等离子体对微波的反射变得更低.将110 GHz微波击穿阈值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 发现两者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9.
用频谱分析仪测量了微波被激光等离子体反射的频率,得到反射波的频率与入射波的频率明显不同,研究了在等离子体膨胀和熄灭两种情况下激光功率密度与入射波频率对反射波频移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生频移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膨胀和熄灭过程中,微波反射信号频移的最大值随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入射微波频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微波衰减理论开展了微波在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中传输的实验研究.用矢量网络分析仪记录了4~6 GHz频率的微波在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中的传输衰减,实验结果与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微波衰减理论计算结果较好地吻合,验证了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微波衰减理论的可靠性.理论的验证对建立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内部参数测量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低温共烧陶瓷微波多芯片组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伟  洪伟  薛羽 《电子学报》2002,30(5):711-714
低温共烧陶瓷(LTCC)是实现小型化、高可靠微波多芯片组件(MMCM)的一种理想的组装技术.本文研究采用了一种三维LTCC微波传输结构,并采用叠层通孔实现垂直微波互连.利用电磁场分析软件对三维微波传输结构和垂直微波互连方式进行了模拟和优化,并与试验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介绍了单片微波集成电路芯片测试和微波多芯片组件键合互连方法,以及一个X波段微波多芯片组件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片式多层陶瓷微波谐振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片式陶瓷微波谐振器的工艺过程、谐振器的结构以及结构对谐振器参数的影响,谐振器与外电路的耦合采用耦合间隙的方法与谐振单元在同一层内实现,这种新结构既可给制备工艺带来方便,又可减少工艺所带来的误差。用多层陶瓷工艺技术,用高介电常数、低温烧结微波陶瓷实现了中心频率为1GHz,有载品质因数大于80的试验双端口多层微波谐振器。微波谐振器体积小,整个谐振器的尺寸为7mm×2mm×1mm,适用于表面贴装技术。  相似文献   

13.
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综述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从使用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制作微波介质谐振器的角度,详细综述了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的特性、发展现状,讨论了提高微波介质材料性能的途径,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被动微波遥感的两个新的技术-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和全极化参量微波辐射计.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采用干涉测量技术,用小天线的干涉基线组合合成大孔径天线的思想,提高被动微波遥感的空间分辨率,并实现视场范围的数字成像;全极化参量微波辐射计是一种新的微波遥感参数的探测技术,它测量目标微波辐射的全部4个Stokes极化参量,对于表面粗糙度各向异性特性的探测和目标的分类与识别具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得三元系尖晶石结构的Zn掺杂的Li_2Mg_(1-x)Zn_xTi_3O_8(LMT)陶瓷。讨论了Zn掺杂对Li_2MgTi_3O_8陶瓷试样的相结构、显微结构及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当Zn掺杂量为0.06时,Li_2Mg_(0.94)Zn_(0.06)Ti_3O_8陶瓷试样在1 075℃烧结4h可获得良好的显微结构与微波性能,其中介电常数适中(ε_r≈26.58),品质因数较高((Q×f)≈44 800GHz),谐振频率温度系数趋近于0(τ_f≈1.9μ℃~(-1))。该研究得到的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微波介电性能,可作为无机填充材料运用于微波复合介质基板材料的研制中。  相似文献   

16.
胡冰 《中国有线电视》2012,(9):1051-1053
数字微波作为一种无线传输方式,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具有建设周期短、抗自然环境灾害性能强、不容易遭受人为破坏、应用灵活等特点,因此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数字微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通过对河北省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系统的介绍,对协调城市发展与微波通道保护、微波衰落与广电维护工作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徐继东 《微波学报》2012,28(S1):358-360
提出了Y 结型铁氧体开关能够在不改变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实现收发双向传输的解决办法;应用传输矩阵对差相移 型铁氧体开关的工作原理和互易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得出了差相移误差和开关隔离度、互易性的关系,对铁氧体开关 的研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SDH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中采用的几 项关键技术:高性能高速多状态调制解调技术;自 适应交叉极化干扰抵消技术;前向纠错技术;自适 应对抗多径衰落技术;自适应发信功率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一种2.45 GHz微波二极管整流电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用于微波无线功率传输的微波整流效率,本文采用微带结构实现了一个2.45 GHz的微波二极管整流电路.仿真实验结果证明在输入功率约为20 dBm的情况下,获得了大于50%的整流效率.通过完善和改进电路,可以进一步提高整流的效率,并应用于微波整流天线.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型电子战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功率微波武器具有作用距离远、频谱覆盖范围广、发射波束宽、功率大、全天候作战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电子战武器,兼具软、硬杀伤作用。介绍了其性能特点、作战应用及对其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