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城市变电站的防洪涝问题,调查研究了国内城市变电站防洪涝水平及不同地区的防洪涝现状,并对城市变电站具体防洪涝措施进行了总结。根据目前新建及已建城市变电站的防洪涝实际提出建议,为城市变电站的防洪涝设计及改造施工提供参考;对于变电站电缆沟的防洪涝要求,则设计了施工方便、防水效果好的盖板形式,可在变电站电缆沟的建设及施工改造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江圩变电站、珠江变电站改造方案设计为例,分析变电站建设现状与城市发展、民生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并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环境、居民需求等因素,探索构建变电站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有机系统。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电力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变电站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要求逐步提高,而建筑外观的美丽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尤其在城市中心日益为各方面所重视,对于这一课题各地同行都进行探索并取得可喜进展,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近年设计的变电站有关外观的美丽问题、解决办法和思考方面着手,谈谈对变电站外观的美丽设计的理解.说明对变电站建筑外观的美丽认识与感受,阐述建设外观的美丽变电站应与满足电气安全运行有机结合起来,变电站建筑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欣欣向荣的电力事业.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各地大中小城市用电需求十分旺盛,郊区变电站供给的电量已无法满足人口密集的城市需求,并且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发展飞速,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大力开展,变电站的输变电设施占地与城市建筑间的占地发生了冲突.针对城市变电站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协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麦春明 《建筑安全》2011,26(8):59-60
变电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设施,主要发挥着改变电压大小的功能以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变电站在施工过程中常会遇到不同的地基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施工作业的有序进行,也降低了变电站的使用性能。许多变电站对原有的地基进行了改造修整,为了提高变电站地基的稳定性,本文重点分析了变电站地基改造过程中的处理方法,且提出了改造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及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谢文锋 《江西建材》2014,(8):222-223
建设变电站需占用较大面积土地,在城市商业区难以有大面积土地提供,且用地成本高,本文就城市商业区城市建设地下变电站质量监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许恩珠 《园林》2000,(8):13-13
1951年5月,陈毅市长曾题写了“人民公园”这四个金灿灿的大字。历经半个世纪,人民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起到了净化空气、供人们游憩的巨大作用。今年为了配合地铁建设,改善黄浦区商业环境,要求人民公园与周围环境协调,弃旧建新、改造公园、再展雄风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丛璟  雷龙  严韦  陈维 《工程机械》2023,(11):101-104+11
随着城市化推进,居民和工业(特别是电动工程机械产品)用电需求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变电站布点深入到城市中心。变电站在运行时产生噪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变电站噪声已成为重要防治内容。针对高压电抗器的噪声特性开展研究,对比分析现有降噪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提出有效的噪声控制技术,为变电站内高压电抗器的降噪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人工水体景观生态化设计是对原有人工水体进行改造,创造出良好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自然景观,其设计的目的是将建筑与人工水体相互协调、相互融合,使城市人工水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室外人工水体景观生态化设计要坚持在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原有水体资源,将改造后的水域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建筑室外人工水体景观生态化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生态特色的人工水体景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大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激增,城市中心区的电力需求在不断增长,使得深入市中心的变电站越来越多,而在城市中心建设变电站,不仅难以解决选址和占地的问题,同时还要满足消防、噪声等方面的严苛要求,城区建站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110 kVGIS变电站因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同时合理的规划建设又能起到改善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已逐渐成为城市电网建设的发展趋势。为规范安徽省110 kV GIS变电站的规划设计,使其达到供电安全可靠、技术先进、造价合理和运行维护方便的目的,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通用设计》,规范了GIS变电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3)
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应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实现科学规划、环保施工、节能运行、智能调度和精细管理;在施工中设备的使用、材料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努力通过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土地利用率,注重环境保护,将变电站建设成为节能环保的变电站。本文就变电站设计中的几个重点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微型挖掘机的发展与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鹏飞  田奇 《建筑机械》2000,(10):28-30
20世纪 80~ 90年代小型机械设备在市政工程、交通、管道等施工中发挥了较大优势并得以迅速发展。微型挖掘机在这些工程中为节省人力、物力做出了较大贡献 ,逐步成为城市施工中具有代表性的施工机械。微型挖掘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建设的发展 ,由于城市的改造、建设施工较多 ,要求施工时间短、施工机械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安全、低污染、回转半径小、便于运输以及具有与城市景色相协调的外观。微型挖掘机满足了城市各种作业要求 ,在城市狭窄的工作空间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能力 ,因此具有独特的优越性。1 微型挖掘机的发展微型挖掘…  相似文献   

13.
邓铭 《江西建材》2012,(6):226-227
萍水河滨河绿地建于1996年,绿地采用砌花池方式对绿地进行围合,建设年数较久,建设标准与按照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复检的要求。结合虎形山变电站修建,虎形山至鹅湖桥电缆井开挖恢复绿地,将滨河西路(北桥至五七桥段)绿地建设整体纳入滨河公园改造。  相似文献   

14.
张秋芳  余以文 《山西建筑》2005,31(13):36-37
结合广州市变电站规划实际,从规划容量、用地规模、变电站接线形式和站址的选择等方面,介绍了城市变电站规划中的几个方面,从而解决了城市变电站建设用地难的问题,以合理科学建设电网。  相似文献   

15.
公共开敞空间,作为一种城市改造并使在城市中生活、工作的人们享受更多乐趣的手段,变得非常重要。本文描述并分析了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中心的皮克迪利花园的设计概念。并结合实地走访的体会,将主要采用的策略归纳总结,并阐述这些设计手段是如何与城市周围环境结合,以及该绿地建成后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城市中心变电站因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市政管涵等复杂环境所带来的建设难题,以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110k V变电站为例,提出在变电站首层设置转换层实现对地下基础设施的避让及跨越的构想,针对变电站设置转换层后设备运行振动问题,提出基础隔振方案。设置转换层的变电站能适应城市中心复杂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研究内容对城市中心变电站的建设及运行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家礽 《江西建材》2014,(4):218-21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电力系统的建设质量备受关注。110kV变电站在电网运行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是城市电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我们不断完善110kV变电站的建设,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变电站的施工设计,进一步保证110kV变电站的建设质量。在文章中,对110kV变电站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加强变电站建设质量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各城市都在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优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然而城中村改造在完全铲平原有村庄痕迹的同时也遗失了很多东西,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更好地保护、继承、弘扬地区城市传统文化,创造优美的环境,进而实现与整个城市的协调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魏保军 《城市规划》2011,35(Z1):121-126
城市电网规划既是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变电站空间布局是城市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为电力设施科学规划选址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经改良的变电站选址模型,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变电站空间布局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在变电站建设时可以有效避免"站群"矛盾,避免规划与电力行业管理相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旧城改造贯穿了城市发展史。发达国家自19世纪开始为解决城市问题而推动的大规模改造重塑了现代城市和理性主义的现代住宅与城市设计;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自上而下城市更新的反思促使旧城改造走向多元合作。伴随城市扩张,涉及公共服务、市政和城市功能的全方位旧城改造在上海城市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而旧城改造中的公共空间建设又支撑着城市功能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提升。南丹小区自1949年以后历经的3次改造与自治共治的落实证明了旧城改造在物质环境与社区关系上具有双重价值。通过对城市发展史、上海城市建设史与南丹小区的社区更新实践的反思,文章指出通过公共服务重塑人与环境关系将成为当代旧城改造的核心目标;公共空间建设是解决社会分异并重塑空间正义的有效手段;公众参与有助于共建追求美好生活的社区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