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代港口搬运系统对搬运设备的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集装箱跨运车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产生的。集装箱跨运车是集装箱装卸设备中的主力机型,通常承担由码头前沿到堆场的水平运输以及堆场的集装箱堆码工作。由于集装箱跨运车(见图1)具有机动灵活、效率高、稳定性好、轮压低等特点,得到普遍应用。尤其是采用集装箱跨运车作业对提高码头前沿设备的装卸效率十分有利。集装箱跨运车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与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一样,成为集装箱码头和堆场的关键设备。图1跨运车基本结构形式采用新型的由摆线泵驱动的转向系…  相似文献   

2.
集装箱跨运车在集装箱运输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港口码头,文中概述了其应用情况,详细介绍了跨运车国内外发展概况及特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相关专用车辆后续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码头,集装箱拖车作为主要的作业设备,完成集装箱从堆场至船舶作业区的流转,关系到船舶作业区的工作效率。国内的研究也是大多专注于集卡车的精准定位,然而另一种在欧美较为普遍使用的跨运车流转形式,相关论述较少。文中以德国HHLA-CTB港的跨运车流转为例,着重介绍以跨运车为基准对象的VC定位系统,包括它的基本架构、元件布置及工作机制。为国内跨运车定位系统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是一种新型的供集装箱装卸与堆垛用的专用机械设备。它与底盘车、叉车、跨运车、有轨龙门起重机等相比,具有高效快速、机动灵活、操作方便、运营费低、又能充分利用堆场等优点。为了发展我国的集装箱运输、加速集装箱码头的建设,由交通部上海港机厂和交通部水运科研所联合设计和研制了我国第一台LMJ-40型40吨轮胎式集  相似文献   

5.
文中分析了港口中使用的传统集装箱系统装卸工艺:岸桥+拖挂车,岸桥+跨运车,岸桥+集卡+龙门吊,并给出其工艺流程图;以总成本C总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而建立装卸工艺优化配置模型;在某港口码头应用其配置模型,通过选定船泊位和年吞吐量,从而确定最优作业线条数,再根据给定的一条作业线的最佳机械配置标准,可确定出所需的机械配置标准。  相似文献   

6.
针对自动化码头中自动装卸检索平台SP-AS/RS(split-platformstorage/retrieval system)、自动跨运车ASC(automatedstraddlecarrier)组成的新型装卸工艺,考虑ASC与SP-AS/RS在同装同卸条件下的作业时间窗约束,建立以ASC和SP-AS/RS最小运行时间、岸桥最小延迟时间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改进遗传算法IGA进行求解。对比分析IGA与精确搜索算法、模拟退火算法SAA的解的质量与求解速度,结果表明相比于精确搜索算法和SAA,IGA在合理的运行时间内相对于SAA的结果提升了41.9%。同时,在不同规模下对比ASC+SP-AS/RS和AGV+SP-AS/RS两种装卸作业流程对码头整体装卸效率的影响。由于SP-AS/RS减少翻箱率与增加存储容量的特点,以及ASC减少了等待延时的特点,当集装箱任务量大于20时,ASC+SP-AS/RS相比于AGV+SP-AS/RS效率平均提升了4.46%,验证了采用ASC+SP-AS/RS进行集装箱装卸更有利于码头整体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随着集装箱运输的不断发展,研究节能、环保、高效的集装箱装卸工艺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集装箱码头装卸质量与效率。本文重点探究新型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装卸作业、堆场作业以及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新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3月4日,振华重工自主研制的2台智能跨运车在瑞典和黄CTN码头举行交机仪式,标志着主流港机市场对ZPMC品牌跨运车的认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公司创新产品跨运车在市场上的零突破。该项目于2019年3月正式签订合同,共计8台一过三机型智能跨运车,这是振华重工为满足全球自动化码头需求重点研发的全新产  相似文献   

9.
以某战略后方仓库为例,通过构建1个包括龙门吊、集卡和跨运车的动态多级排队网络,运用仿真技术描述战略后方仓库集装箱装卸系统,对系统输出指标进行分析,给出了某战略后方仓库的最优机械配置比和最优的:龙门吊台数。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港口绿色装卸,建立了集装箱绿色装卸工艺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国内港口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的分析与研究,利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集装箱码头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建立基于港口集装箱码头绿色装卸工艺的综合评价体系。集装箱绿色装卸工艺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港口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优化配置,符合国家绿色环保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结合武汉港现状,提出了一种包括基于GPS等技术的大型装卸机械远程监控系统、运输线路报警系统和最优化集卡进出场规划系统的新型自动化无人堆场工艺系统,给出了系统运作流程图,该系统提高了集装箱堆场的作业效率与堆存能力,也为未来堆场的自动化管理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几种类型多箱装卸岸边集装箱桥式起重机的主要特点,给出了国内外开发的多箱装卸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技术参数,指出了大型港口今后在配备装卸大型集装箱船舶的装卸设备时,推荐采用多箱同时起吊的岸边集装箱桥式起重机。  相似文献   

13.
基于Pro/E的跨座式单轨转向架分离装置运动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向架分离装置是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与车体相分离的关键设备,其中沉降梁的旋转控制以及平台升降过程的水平性在转向架分离装置中相当重要。首先对该运动的相关机构进行了结构分析,并利用Pro/E对沉降梁回转以及平台升降运动进行仿真,最后实现了对数字油缸运动规律的反求,验证了水平保持机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以为相似设备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下储气装置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容易受到海流的影响从而引发结构失效等问题,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不同海流条件下的水下储气装置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对比分析了不同流速工况下海水绕流后的时均速度场;其次通过监测在0.5 m/s流速工况下旋涡的发展及脱落过程以研究尾迹流场的瞬态变化情况;最后分析了在不同工况下装置...  相似文献   

15.
复合相变材料在电子设备短时瞬态温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石墨/石蜡复合PCM(相变材料)相较于传统PCM的优势,介绍了相变储热器的设计及工艺填充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等效比热法的相变储热器的仿真和优化。从而简化了传统PCM在电子设备短时温控领域应用中的设计、计算、强化传热、封装问题,为石墨/石蜡复合PCM储热器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水路集装箱运输机械环境条件的特点和分类,分析了集装箱在港口装卸和水路运输过程中振动冲击值,并结合振动冲击等环境条件对货物的影响,提出了安全防护的几点措施,为水路集装箱安全运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概述蓄电池插腿式叉车的特点、应用和发展状况,重点对笔者所设计的新型叉车的技术参数,蓄电池组、驱动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车体及门架系统的结构特点,以及车辆外观造型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基于eM-P1ant的铁路集装箱货场装卸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集装箱货场装卸系统作为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个运输网络的运行效率有直接的影响。仿真是目前对集装箱货场装卸系统装卸流程、工艺规划设计的有效手段。本文选用仿真软件eM-Plant做为仿真平台,分析铁路集装箱货场装卸系统作业流程和包含的随机事件,将系统模型分为几个子系统,建立了仿真模型的流程,开发了层次清晰的铁路集装箱货场装卸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结合实例,应用创建的仿真模型对集装箱货场合理布局进行研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wind loads on the stability of a 50-ton container crane using wind tunnel testing. T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furnish designers with data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of a container crane that is wind resistant, assuming an applied wind load of 75 m/s velocity. Data acquisition conditions for this experiment were esta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similarity to a reduced-scale model. The scale of the container crane model, wind speed and time were selected as 1/200, 1/13.3, and 1/15, respectively, and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an Eiffel type atmospheric boundary-layer wind tunnel having a 11.52 m2 cross-sectional area. All directional drag and overturning moment coefficien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uplift forces due to wind load at each supporting point were analy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