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高炉炉型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武钢6号高炉炉型管理的实践,总结出高炉炉型管理和日常维护的主要经验是:加强原燃料管理、水系统管理和高炉日常操作管理。炉内参数调剂合理,炉前渣铁排放及时均匀,炉况稳定顺行是高炉炉型合理稳定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结合8号高炉炉型设计特点和原燃料条件,分析了影响该高炉炉型的主要因素,总结出以下炉型管理措施:优化炉料结构、缩小进风面积、控制软水进水温度及水温差、优化布料调整控制煤气流分布,加强高炉操作管理等。采用这些措施后,实现了对8号高炉炉型的合理控制,保证了炉况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3.
对山西建龙10#炉2022年6月25日停炉前炉况波动进行研究,对存在问题整改,措施优化,为高炉复产做准备。通过对10#炉停炉之前的料面、风口破损、高炉悬料、入炉烧结矿粒级、高炉操作、炉前出铁等方面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造成炉况波动的主要因素有:(1)高炉运行时间长,炉墙侵蚀结厚炉型不规整,煤气流分布不合理;(2)入炉烧结粒级偏小、料制选择不合理、矿批使用与炉况状态不适应、炉渣碱度选择偏低;(3)炉前出铁时间偏短,制约炉况恢复和强化冶炼。通过采取停炉降料面处理炉墙结厚喷涂造衬规范操作炉型、转变操作思路、制度优化、炉温控制与碱度匹配、保持合理操作炉型、抓好槽下筛分、炉前出铁等外围基础管理工作,实现高炉复产安全平稳、快速达产降耗的目的,提高对日常炉况预防和监管,确保炉况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4.
正常的操作炉型应该是既能维持生产高效、稳定、低耗、优质,又能使高炉有长寿的内型,即内壁表面光洁、下料顺畅,渣皮稳定。维持一个合理的高炉操作炉型,尽量减少炉况波动,是实现高炉长寿的关键。高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器,在同一时间起作用的因素很多,炉型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正常渣皮脱落,不会对炉况顺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当发生炉墙粘结或渣皮大面积脱落等炉型变化时,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则会造成炉况失常,并对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综合分析高炉操作炉型变化特点、调控手段,并结合炉型变化导致高炉炉况失常的实例,提出有关高炉操作炉型管理方面的建议,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操作炉型与生产条件和冶炼制度相对应,并且按照高炉冶炼原理与煤气流运动分布规律相匹配。介绍了宝钢高炉的发展过程和各高炉的炉型特点,结合宝钢4座高炉炉型特征及煤气流分布特点,研究高炉操作炉型的演变规律,分析炉型结构差异对高炉煤气流分布的影响;探讨适合宝钢生产条件和操作制度的炉型结构,进一步优化炉型设计,摸索不同炉型高炉煤气流调剂控制技术,提升高炉煤气流控制技术和应对技术,实现高炉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6.
《炼铁》2016,(2)
对马钢A高炉(4000m~3)炉型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2014年初炉况失常过程中炉型管理的问题。A高炉炉型的管理主要是对炉体上部区域、下部区域和炉缸区域进行监控管理,主要经验:一是,强化原燃料质量管理、筛分管理,减少粉末入炉是保证合理操作炉型的基础;二是,日常操作中,炉型管理应作为重要的高炉生产管理制度;三是,炉型管理最终是实现煤气流较稳定,炉况顺行指标好的目标,而达到煤气流分布合理又反过来促进炉型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程勇  王周勇  周国民 《炼铁》2020,39(1):38-40
对湘钢新3号高炉炉况波动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总结。高炉炉况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是原燃料质量劣化,二是块状带气流分布异常,三是操作炉型不合理。结合新3号高炉采用非中心加焦模式生产的状况,上部以调整气流为重点,下部以活跃炉缸为重点,通过不断优化上下部操作制度,高炉炉况逐渐恢复稳定。认为高炉要保持长期稳定,需要下部送风制度和上部装料制度合理匹配。  相似文献   

8.
王小艾  郑艾军  张洪海 《炼铁》2005,24(6):30-33
宣钢7号高炉从炉腹开始往上采用了大型水冷模块冷却技术。针对这一特点,高炉在生产实践中对水冷模块高炉的操作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改造水系统、优化炉内操作制度、控制合理操作炉型等措施,高炉炉况稳定顺行,技术经济指标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从原燃料质量、煤气流分布和水温差变化等方面,对武钢8号高炉炉况波动的特点及应对措施进行了阐述。认为:(1)原燃料质量的稳定是保证炉况顺行的根本,要重点监控焦炭、烧结矿、喷吹煤的成分变化,高炉操作要根据原燃料质量的变化早调、微调;(2)针对外围条件变化,在中心焦窗畅通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两股气流,以风为纲,在炉况顺行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的煤气利用率;(3)控制好水温差,维持合理的操作炉型,炉缸热状态守住铁水温度的底线,无论是炉墙黏结,还是渣皮脱落,充足的炉温和良好的渣铁流动性都是炉况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从太钢4350m3高炉对合理操作炉型的认识和调整过程出发,通过分析炉内煤气流分布、透气性指数K值、炉体温度和热负荷等影响和体现操作炉型的参数,探讨大型高炉实现操作炉型有效控制的措施。2011年太钢4350m3高炉通过在炉身中上部进行硬质压入,控制煤气流分布和合理匹配各项操作制度等,成功实现了操作炉型的合理控制和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11.
曹锋 《中国冶金》2013,23(1):36-38
高炉炉芯温度是炉缸活跃程度的重要表征。炉芯传热可作为一维稳态传热来处理,通过建立首钢京唐1号高炉炉芯传热的计算方程,计算绘出了炉芯温度-炉缸温度、炉芯温度-陶瓷垫厚度的关系线,确定了现阶段首钢京唐1#高炉合适的炉芯温度为310~380℃,分析得出炉芯温度低时,炉缸工况差,炉芯温度和铁水温度的相关性弱。  相似文献   

12.
陈冠军  刘洪松  倪苹 《工业炉》2010,32(4):19-21
在比较国内外高炉风温基础上,结合风温变化,说明首钢高炉高风温的技术进步。近年首钢在高风温热风炉、高风温工艺流程和高风温管道等方面开展的理论研究,为首钢高炉实现高风温奠定了基础。在首钢搬迁调整之际,高温空气燃烧预热和自研发的热风炉等技术在首钢得到推广应用。通过首秦与迁钢开展的高炉高风温实验研究,表明首钢实现了1 250~1 280℃的高风温。  相似文献   

13.
宝钢3号高炉的生产及炉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宝钢3号高炉炉体设计的过程以及炉型与操作制度相适应的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炉型演变期、操作炉型稳定期和炉型维护阶段。厚壁高炉投产初期,炉型存在巨大演变,操作制度难于适应;当操作炉型合理化之后,高炉具备了良好的操控性能和薄壁高炉的特征,炉型与操作制度相匹配,获得了良好的操作指标;高炉经历了10年的生产,进入炉型维护阶段,生产采取了有效的维护措施,使3号高炉仍具有良好的活力,保持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从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近6年来操作炉型调整和变化过程出发,对比设计炉型,通过对原燃料管理、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热制度、冷却制度和渣铁排放制度等高炉操作制度的摸索,分析总结高炉合理操作炉型特点,从而确定高炉操作炉型管理方案,使高炉煤气稳定,煤气形态合理,保持正常的操作炉型,确保高炉长期顺稳,实现高炉各项指标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在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形势下,首钢开展了高炉高风温试验研究.2009年高风温试验情况表明,迁钢2号高炉连续4个月月均风温突破1270℃,实现年均风温1258.7℃,达到了高炉生产降低焦比和提高煤比等目标.采用对比分析法总结分析了高风温试验前、2008年和2009年迁钢2号高炉的试验数据,2009年实现1280℃高风温下的...  相似文献   

16.
项钟庸  欧阳标  王筱留 《钢铁》2012,47(10):14-19
 近年来,中国高炉结构向薄壁发展。薄壁高炉的优点是能够在一代炉役内在固定的内型下生产,因此寻找与薄壁相适应的合理内型成为薄壁高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厚壁高炉内型的合理化过程,以及总结已投产薄壁高炉内型的实绩,分析研究了薄壁高炉内型各参数的关系,提出薄壁高炉内型设计方法,并推荐相应炉容的薄壁高炉内型的尺寸。  相似文献   

17.
炉缸寿命长短直接决定了高炉的一代炉役寿命,至关重要。结合京唐2座有效容积5 500 m 3 高炉的炉缸 构造及对2号高炉炉缸局部温度升高后的治理,浅谈对高炉炉缸长寿及维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炉专家系统的多变量炉温智能控制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波  汪卫 《钢铁》2005,40(4):21-23
利用高炉过程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及推理判断来判断高炉炉温变化的趋势,通过对现场实际生产数据的分析,研究在高炉炉温控制方面如何利用一次生产数据.运用多变量处理技术提取较有价值的中间工艺参数来判断炉况发展的方向,避免炉况失常,保证高炉长期稳定运行。经过实际生产数据测试表明,系统运行稳定,能较准确地判断炉温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秦勇 《炼铁》1995,14(4):23-25
高炉冶炼是注意合理操作炉型的维护工作,在强化冶炼的同时,要注意改善炉渣性能,提高风温,使用富氧,采用合理装料制度,降低炉腹冷却强度,在保持炉型的完整,真正达到强化冶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