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动力学角度分别考察了引发剂(AIBN),助乳化剂(丙烯酸)以及乳化剂(SDS)浓度对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及转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微乳液体系中引发剂,乳化剂,助乳化剂浓度的增大,其相应的最大聚合速率的变化不是线性变化,而是存在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2.
苯丙微乳液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种子聚合工艺,以SDS、OP-10为乳化剂,戊醇为助乳化剂合成了苯丙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类型、复合乳化剂类型及含量、助乳化剂含量对苯丙微乳液聚合的影响。通过激光粒度测定仪及GPC对微乳液进行了测定,苯丙微乳液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41.8nm,并且具有很高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3.
丙烯酸酯反相微乳液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晓  高静  张卫英  曾伟杰 《化工学报》2004,55(7):1168-1172
对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混合单体为连续油相、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丙烯酸为反应性助乳化剂构建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以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微乳液聚合,系统考察了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助乳化剂浓度、水相质量分数及反应温度对表观聚合速率的影响.讨论结果表明,微乳液聚合中液滴成核相当重要,聚合速率随体系中引发剂浓度、丙烯酸浓度、水相质量分数及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体系中乳化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并得出动力学关系式,且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14 kJ•mol-1.  相似文献   

4.
助乳化剂对双连续微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导法确定单相微乳液的相区发现,水相分率<18wt%为反相微乳液,水相分率在18-80wt%的区域是双连续相,水相分率大于80wt%则为正相微乳液区。利用高效的KMnO4-H2C2O4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双连续微乳液聚合,通过改变体系中助乳化剂的含量,考察了微乳液聚合的稳定性,得到了透明多孔的聚合物材料,并对双连续微乳液初始组成对聚合产物孔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硅氧烷的微乳液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涌深  刘颖  赵宁  袁才登 《化工学报》2006,57(6):1464-1467
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单体,十二烷基苯磺酸 (DBSA)为乳化剂和催化剂,正戊醇(C5H11OH)为助乳化剂的单体微乳液体系中,进行D4的微乳液聚合.研究了聚合温度、乳化体系组成、交联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对D4微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聚合没有常规乳液聚合的恒速反应期,在较高温度下,反应迅速进入快速反应阶段,达到一定转化率后又快速下降并趋于平衡转化率.高温有利于加快聚合速率.适当增大乳化剂DBSA与助乳化剂的比例,单体微滴的尺寸减小,聚合速率增大,产物粒径减小.交联剂VTMS的引入,不仅使线性聚硅氧烷形成交联的弹性体网络,而且改变了端羟基硅氧烷的缩合平衡反应速率,抑制了逆反应,加快了聚合速率.  相似文献   

6.
木器涂料用苯丙微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过硫酸盐为引发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新型木器涂料用苯丙微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的用量、阴离子非离子乳化剂配比、聚合工艺、功能性单体的种类和用量、软/硬单体组成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反相细乳液法,以白油为连续相,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为乳化剂,一种聚合物型乳化剂(聚异丁烯琥珀酸酯与山梨醇油酸酯的混合物)作为助稳定剂,通过正交实验确立了基本乳液体系,考察了微乳化工艺中转速变化、乳化剂体系组成、浓度及单体含量对聚合产物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单体浓度和聚合时间等聚合工艺对微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乳化剂含量为3.0%,转速为10 000 r/min下乳化20 min,在单体浓度55%,亲水疏水平衡值(HLB值)为5.5,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聚合时间为6 h时,可以得到固含量35%以上、粒径数百纳米的长期稳定的亚微米级聚丙烯酰胺微球乳液。  相似文献   

8.
首先研究了苯乙烯微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含量、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配比和用量以及聚合温度对体系的黏度、凝聚率、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然后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了苯乙烯/正戊醇/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体系微乳液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粒径的作用比助乳化剂用量更为明显,反应温度提高增加了单体转化率,但是提高了凝聚率;根据正交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当苯乙烯用量为34%、乳化剂用量为5%、助乳化剂用量为1%、聚合温度为65℃时,可以得到性能最好的微乳液。  相似文献   

9.
采用"Winsor I-like"型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微乳液,考察了聚合工艺、乳化体系、引发体系等因素对丙烯酸酯微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聚合机理.研究表明,预乳化种子微乳液聚合工艺更有利于制备稳定、粒径小且分布窄的聚合物微乳液;动态光散射研究表明微乳液聚合成核方式主要为均相成核和单体微珠滴成核.  相似文献   

10.
阳离子乳液聚合制备聚硅氧烷微乳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闯  李莉 《广东化工》2011,38(6):297-298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反应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乳化剂,氢氧化钾为催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为助乳化剂,通过阳离子乳液聚合反应,合成了均匀细腻、略泛蓝光的透明聚硅氧烷微乳液,乳液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对丙烯酸系单体反相微乳液聚合过程的动力学、影响因素及一些新型聚合方法进行了综述;此外还对丙烯酸 系,特别是丙烯酰胺(AM)反相微乳液产品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with styrene in oil-in-water microemulsion, using dodecyl betaine as emulsifier and α-hydroxy-α,α-dimethyl acetophenone or α,α-dimethoxy-phenyl acetophenone as photoinitiato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hotoinitiation of polymerization occur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oil phase and the water phase and that the polymerization occurs in the microemulsion droplet. Particle siz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olymerization time. The copolymer chain consisted of isolated acrylamide units randomly distributed among styrene groups. © 1997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66: 2543–2549, 1997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使丙烯酰胺的聚合易于控制,可生成稳定的微乳液,在实际应用中,高浓度微乳液更有实用价值,可以节省运输和使用成本,但单体浓度增高以后,聚合产生的高热容易破坏微乳液的稳定性,造成破乳、结块。在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高固含量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的常用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制备、聚合及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乾  范晓东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1,18(6):316-323,340
本论文探讨了用Span80,Tween60为复合乳化剂,煤油为分散介质,制备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并研究了所形成微乳兴的微观结构和影响该微乳液体系聚合反应的因素,本文重点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配比,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形成机理,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对微乳液体系可能形成的微观结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了微乳液聚合,并对聚丙烯酰胺的物理性能,化学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等进行了测定和表征。  相似文献   

15.
选用SPAN80-OP10复合乳化剂,煤油为油相,进行了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制得了水溶解速度显著加快的聚丙烯酰胺,并对构成稳定微乳液的乳化剂HLB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 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in a water/oil cationic microemulsion initiated with a water-soluble radical initiator, potassium persulfate (KPS), was investigated. The kinetics of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clearly shows a two-stage process; when the initiator is dissolved in a monomer solution before the emulsification, the reaction rate is higher than it would be if added after the emulsification.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polymeriz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cosurfac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microstructures of polyacrylamides is derived from X-ray diffraction, DSC, FTIR, and laser-Raman studi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orientation behavior of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increases the crystallinity of polyacrylamide and the polar group (—NH2) is coil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polymer particles compared to solution and water/oi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s. © 1998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67: 747–754, 1998  相似文献   

17.
高固含量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祥  晁芬  范晓东 《精细化工》2005,22(8):631-633,640
依据绘制的Span 80/Tween 80-煤油-水(丙烯酰胺水溶液)拟三元相图,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如w(丙烯酰胺)=39.2%〕微乳液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w(聚丙烯酰胺)=39.0%,相对分子质量为5.8×106(引发剂为过硫酸铵)和7.6×106(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的透明、稳定的聚丙烯酰胺微乳胶。考察了相关因素对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所得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随着单体、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引发剂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选择丙烯酰胺(AM)、丙烯酰胺/丙烯酸钠(AM/SA)和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M/DM、MC)为单体(对),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相微乳液(共)聚合,得到各自的动力学关系式,并对其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丙烯酰胺 /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三元共聚物微粒。研究了聚合物的絮凝性能 ,并对合成的微粒进行了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荣荣  刘祥 《化工进展》2015,34(8):3065-3074
反相微乳液聚合技术具有稳定性好、固含量高、聚合速率快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微乳液的基本理论及其特征,对稳定微乳液的制备进行了讨论;着重归纳了丙烯酰胺类的反相微乳液聚合,详述了聚合体系各组分的选择,同时探讨了影响聚合反应的因素,认为应研究新型表面活性剂以实现高单体浓度的聚合;介绍了聚合物微球在油田应用中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指出了其在深部调剖堵水领域存在的问题,以离子液体代替传统聚合体系组分制备集智能性、复合性、多功能性等综合性能于一体的聚合物微球是其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