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智能评茧仪具有电子称重、电导法测含水率、智能计算上车率、匀净度、干壳量,智能分析干壳量决定的基本等级,上车率、匀净度、含水率升降级数以及综合级等功能,经210个茧样测试证实其检测快速、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国家以50克鲜茧干壳量定鲜茧等级价格的规定是目前收茧中贯彻“优质优价”的政策依据之一,提高其检测速度是保证干壳量评茧办法得以实施的关键。以电导法测试茧层含水率,由鲜壳量X(1-茧层含水率)=干壳量,可以省去烘干过程、大大提高干壳量检测速度。本文重点报道扣减水分法测干壳量的关键仪器茧层含水率测定仪的研制及其用于干壳量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3.
四川采用仪评收茧势在必行,而"仪评"茧价的计算方法,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标准,是按价格文件规定的级差和等级差价以及有关质量标准而定,不能真正体现"仪评"的先进性。其原因是,"仪评"测查数据中干壳量精确到0.1克以内,上车率等其它补正条件精确到1%以内。相反,收购文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于一九五七年实行以鲜茧茧层率为评茧标准;一九七二年实行以茧层无水干壳量为主的鲜茧评茧标准计价办法。这两类评茧标准均不利于提高蚕茧质量,同时每年用于削剖茧壳损耗大量优质原料。为此,湖州市下昂乡和海宁县长安乡新民村先后试行了“组合售茧,缫丝计价”的改革,效果显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5.
我国桑蚕茧评级标准和收购价格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国达  姜丽花 《丝绸》2002,(11):44-47
回顾了50年来我国桑蚕茧评级所经历的按缫折评茧,按茧层率评茧,按干壳量评茧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试点等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蚕茧收购基准价的变动,并对现行评茧标准的不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丝绸》2015,(4)
桑蚕茧有多个分级标准,干茧标准和鲜茧试缫标准以解舒丝长等作为主要指标,适用的鲜茧标准又以干壳量分级,很多标准与蚕茧价值相关性不大。目前,干、鲜茧国家标准不一致,还有不少地方标准;此外,同一茧样按不同标准划分的等级差异大,不仅造成蚕茧等级混乱,更是"仪评"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蚕茧标准需要修订或重新制订,修订成一个以体现蚕茧价值的质量指标为主的统一标准,日本茧检定、印度鲜茧计价等方法值得借鉴参考。为此,文章提出了相关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得评茧准确及收购计价合理,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早先采用“手估目测法”,全凭收购人员对茧子的外观目测及经验来判定茧质优劣和茧价高低,它不能科学地衡量茧子内质的好坏。以后,推行“干壳量评茧结价法”,是以鲜茧无水干壳量为主分级定价,色泽匀净度作为补正的评茧办法。这一方法虽较过去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不能真正判定茧子内质的好坏,也就不能体现“按质论价”的价格政策,当前已经成为影响茧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探求和改革评茧标准结价办法,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王力  李建国 《丝绸》1996,(1):18-21
围绕着影响干壳量检验的相关因素,以试验调查为手段,探索了干壳量与出丝量的关系、雌雄蛹茧与干壳量的关系、同一鲜茧抽样机率与干壳量的关系及毛脚茧化蛹过程中的重量变化等方面的问题,可为制定和完善干壳量检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干壳量检验提出了以粒茧干壳量定等,以0.3g干壳量划级,对内印内染茧调减鲜茧上车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目前蚕茧收购市场上智能评茧仪量值的准确可靠性,为检定智能评茧仪提供法规依据,四川省纤维检验局承担了JJG(川)106—2010《智能评茧仪》的编制任务。规程的发布实施将有效保护蚕茧收购企业和蚕农双方的利益,促进公平交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实施干壳量仪评计价茧检定制度,贯彻和执行国家、省物价部门关于茧丝价格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实施干壳量仪评计价茧检定制度的现状 纵观1997年春、秋两期蚕茧收购工作,所到之处,在执行干壳量仪评计价茧检定制度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11.
罗斯杰  陈庆官  林枫 《丝绸》2006,(12):21-23
对“煮茧茧腔内外温度测量装置”实地采集的多组煮茧茧腔内外温度曲线进行分析,把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作对照,得山茧腔内温度比处理室温度的变化幅度要小;比较茧腔内温度相对于处理室温度的反映特性,能掌握原料茧关于煮茧抵抗等品质情况;对于煮茧机各部位所采用的温度以及时间的长短需视茧子、煮茧机的不同而定;同一煮茧机因进水管、进气管的位置或出水量的不同,左右茧笼温度略有差异;通过比较、分忻茧腔内外温度曲线,便能掌握煮茧过程中与茧子的吸水、吐水等煮熟特性有关的煮茧温度特性,从而为确立生产中煮茧处理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V型煮茧机对缫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征宇 《丝绸》2005,(7):24-27,31
通过V型煮茧机对缫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验数据表明V型煮茧机具有提高解舒、降低长吐率的功能,经理论分析发现V型煮茧机在功能上明显优于104笼煮茧机,能大幅度降低缫折。  相似文献   

13.
王建民  许逊 《丝绸》1997,(11):14-18
煮茧中对茧腔内外温度和茧子熟度的连续检测,对优化煮茧工艺,煮茧机优化设计及煮茧研究都极有意义。为实现产机内茧子茧腔内外温度动态跟踪检测,研制成功了煮茧机无线温度传感检测系统,并对其原理及软,硬件设计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评茧方法的缺陷,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蚕茧表面积测量方法。利用机器视觉系统拍摄蚕茧图像,根据图像的灰度分布特征,通过Otsu法分割蚕茧图像得到二值化图像,将蚕茧看作椭圆体,由蚕茧区域的长轴和短轴值计算出蚕茧表面积。根据蚕茧的边缘图像,利用最小矩形法确定椭圆长轴和短轴的值,可以测量任意旋转角度的蚕茧表面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为科学评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晓丽  王健  张璐  王红  缪红超 《丝绸》2007,(7):32-35
以VC 为工具,通过SAS统计分析煮茧、缫丝的茧质数据及各项工艺参数,建立相应的煮茧、缫丝工艺模型,开发的智能煮茧、缫丝工艺设计系统,能够根据茧质资料进行生产工艺设计,应用于制丝企业可提高工艺设计水平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煮茧工艺温度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庆官  胡征宇 《丝绸》1998,(8):43-45
对“煮茧温度连续高精度测量装置”实地采集的多组煮茧温度曲线进行分析,把分析的结果与实际生产作对照得到以下结论:对于煮茧机各部所采用的温度以及时间的长短需视茧子、缫丝机型、煮茧机的不同而进行设计;同一煮茧机因进水管、进汽管的位置或出水量的不同,温度略有差异;采用煮茧温度连续高精度测量系统所测煮茧机内部温度更有助于了解煮茧工艺。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不同煮茧工艺路线的对比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智文 《丝绸》2001,1(2):11-13
我国制丝生产中主要有机内温差渗透煮茧工艺与机外真空渗透煮茧工艺两种不同的煮茧工艺。对不同原料茧分别用两种煮茧工艺进行对比试验显示,各原料茧的万米吊糙次数温差渗透工艺平均7.6次,真空渗透工艺平均3.4次,两者相差1.24倍;解舒光折真空渗透工艺比温差渗透工艺平均小6.6kg。在人工费、原料茧价格趋高的情况下,真空渗透煮茧工艺将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8.
自动缫丝机绪下粒数通过生丝纤度控制系统来自动控制,当生丝纤度控制系统受到工艺、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时,绪下粒数会发生异常变化,为此,需要要对绪下粒数进行管理。绪下粒数管理应从绪下粒数调查与调整、工艺管理和缫丝挡车工绪下粒数管理几方面入手,以使生丝纤度控制系统尽可能处于理想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9.
煮茧机智能仪表对煮茧机各区段温度、压力实行实时检测和自动控制,有利于稳定煮茧工艺,优选煮茧工艺参数,达到选择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科学管理,对提高煮茧质量,降低消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简介仪器概况及在煮茧工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合适的真空渗透煮茧工艺,提高生丝洁净成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才定  钱伟  蒋旭云  喻光凌 《丝绸》2000,(2):32-33,36
针对当前在推和机外真空渗透处理后煮茧,存在生丝洁净成绩降低的问题,通过煮茧工艺的对比和分析研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在煮茧工艺方面;并介绍了在机外真空渗透后进行煮茧时,长笼煮茧机各部段一般工艺条件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