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武汉钢铁公司新开发产品DB590R钢的疲劳性能试验和应变时效敏感性能试验的结果以及该产品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铁路D1车轮钢的疲劳可靠性寿命与强度的试验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D1车轮钢轮辋、轮辐材料的疲劳可靠性寿命和强度。应用Zhao-Yang建立的极大似然法处理疲劳升降试验法耐久性数据,良好地表征了轮辋和轮辐材料的概率疲劳极限。采用ZHAO等提出的中短疲劳寿命范围寿命分布与疲劳极限的疲劳极限强度分布概率协同原理及方法,良好地表征建立包含超长寿命范围的概率疲劳S-N曲线。与标准EN13262中的车轮钢和R7T钢的轮辋疲劳性能比较,说明D1车轮钢Si、Cu质量分数较高,Mn、V、Cr、Mo、Ni、S、P的质量分数较低,优于R7T车轮钢的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最大循环应力(600~880 MPa)和应力比0.1下对18CrNiMo7-6高铁齿轮钢进行棘轮试验和疲劳试验,先通过对稳定阶段的棘轮应变差值和温升与最大循环应力进行拟合来预测疲劳极限,然后再基于由棘轮应变差值和温升计算的断裂疲劳熵来预测疲劳极限,并将不同方法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稳定阶段的棘轮应变差值和温升与最大循环应力的线性拟合得到的疲劳极限分别为664.9,681.4 MPa,与由疲劳试验得到的疲劳极限(689.0 MPa)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11%,3.50%,说明用这2种方法预测疲劳极限的精度较高;当最大循环应力为673.2 MPa时,断裂疲劳熵值由0.1 MJ·m-3·K-1以下突变增至0.46 MJ·m-3·K-1,由此预测得到的疲劳极限为673.2 MPa,与疲劳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2.3%,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车轴遭受异物冲击缺陷存在多种形式,其中棱角冲击对车轴疲劳性能影响较大,会加速车轴的失效。为研究棱角冲击缺陷对车轴疲劳极限的影响,针对30Ni Cr Mo V12车轴钢,采用软件模拟与疲劳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借助ABAQUS对冲击缺陷区域进行应力场分析,对预制好的缺陷车轴试样进行疲劳试验,依据试验结果采用近似欧文单侧公差极限法拟合各试样组疲劳P-S-N曲线,得到相应的疲劳极限。根据各试样组的疲劳试验结果预测全尺寸车轴疲劳极限。考虑冲击缺陷深度的分散性,对缺陷深度和全尺寸车轴疲劳极限两参数进行拟合。最后基于EI-HADDAD公式,建立含棱角冲击缺陷的30Ni Cr Mo V12车轴钢的多变量疲劳极限预测模型。采用该模型能够快速预估含不同尺寸棱角缺陷的全尺寸车轴疲劳极限。  相似文献   

5.
对DP590钢板和CR340LA钢板在应变速率为0.003s-1(准静态)和20~700s-1(动态)下进行了室温拉伸试验,研究了试验钢板的动态拉伸变形行为、应变速率敏感性和动态断裂行为。结果表明:两种试验钢板的动态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均无屈服平台,屈服后真应力随真应变的增加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增大;应变速率对屈服强度的影响略高于对抗拉强度的影响,并且DP590钢板的应变速率敏感性和硬化指数均高于CR340LA钢板的;两种试验钢板的均匀伸长率均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降低;随应变速率的增加,DP590钢板中的位错密度增加,当应变速率不小于200s-1时出现位错胞;DP590钢板在准静态拉伸时发生明显颈缩,而动态拉伸时未发生颈缩,且随应变速率的增加,拉伸断口上的C形韧窝数量减少,等轴状韧窝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采用疲劳试验、内耗试验和透射电镜观察等研究了应变时效处理对P91马氏体钢在550℃高温低周疲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原子形成的Cottrell气团在位错处偏析并对其有效钉扎是P91钢产生应变时效的主要原因;应变时效试样在高温低周疲劳时出现的显著包辛格(Bauschinger)效应降低了它的疲劳寿命;包辛格效应主要机制是应变时效导致林位错密度增大,在循环载荷下,形成了稳定的胞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5MnVN(Cu)钢板的应变时效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用材为30mm厚正火板。试验得出在不同冷变形量同一热处理状态下的性能数据和同一冷变形量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性能数据。试验结果表明,15MnVN(Cu)钢正火板的应变时效敏感性较低,因此用它制造压力容器时,在保证常温冲击值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应变时效冲击值。  相似文献   

8.
将大口径X80管线钢试样拉伸至应变为0.5%~3.5%,卸载后分别进行室温及200,230,250℃时效处理,研究了拉伸预应变和时效温度对试验钢拉伸性能的影响;采用直缝埋弧焊在制管扩径率为0.5%~0.8%下对试验钢进行制管,研究了制管扩径率对试验钢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一定应变预拉伸+时效处理或制管扩径后,试验钢发生应变时效,其屈服强度增大,抗拉强度变化较小,屈强比增大;制管扩径率对屈服强度增量和屈强比增量的影响比拉伸预应变的更大;室温应变时效后,拉伸预应变是影响屈服强度和屈强比提高的主要因素;200~250℃应变时效对试验钢拉伸性能的影响比室温应变时效的大,200~250℃时效温度的变化对拉伸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给出焊接接头准确的疲劳极限,利用高周疲劳试验机进行了GH4169电子束焊接头的高周疲劳试验,研究了材料的疲劳极限性能。分别利用升降法和极小样本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基于两种方法的GH4169电子束焊接头的疲劳极限,二者的预估计算结果较为接近且与试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汽轮机叶片材料2Cr13马氏休不锈钢在室温到450℃之间拉—拉或拉—压疲劳试验过程中平均应力与疲劳极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应力与疲劳极限之间的关系与Gerber关系式吻合。根据室温疲劳极限值导出等效理论疲劳极限与应力疲劳寿命估算公式,并通过引入频率因子对疲劳寿命公式进行修正,推出2Cr13钢在不同频率条件下的应力疲劳寿命公式,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