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河流底泥中重金属的来源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以江苏省中部某城镇河流底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型聚类分析法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Cd、As、Cu、Ni、Pb、Cr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1、0.36、12.04、43.26、48.77、35.95、108.11、140.30 mg/kg;重金属Cd、Hg的危害最强且污染较重,Cd污染主要与冶炼、化石燃料燃烧、涂料颜料业有关,Hg污染主要与化石燃料燃烧有关,Cr污染主要与合金制品制造有关,Cu和Ni污染与电镀加工过程有关,As和Zn污染主要与化工制造业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顺利开展城市河道污染整治工程,有效控制河道底泥引发的二次污染,研究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并分析其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台州安溶泾河道底泥检测结果,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底泥重金属含量、污染状况、空间分布、生态风险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Cu、Zn、Pb、Cd这4种重金属污染严重;从流域上看,主要污染区域为安溶泾上游段、2条支流段和支流与干流交汇处;从河道纵剖面上看,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超标重金属浓度普遍降低;Cu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较严重,且在安溶泾上游段源头、2条支流及支流与干流交汇处底泥Cd和Cu的受污染程度最为严重。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和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北京通惠河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选取10个采样点对通惠河底泥重金属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来源。Hg、Zn、Cu、Cd、Cr、Pb、Ni含量均超过北京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其中Hg超标最严重;重金属变异系数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底泥的影响,其中Hg、Cd、As变异系数较大,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Ni、Cr变异系数较小,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研究河段采样点S4、S7以及Hg的地积累指数、生物毒性风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较大;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通惠河底泥重金属主要来自交通运输。  相似文献   

4.
以湖北省鄂州市某湖泊底泥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底泥中的重金属分布以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柱状底泥纵向分布来看,该湖底泥重金属含量整体上呈现从上到下递减的变化趋势,上层底泥重金属含量最高;从空间分布上看,3个湖区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是西湖区域>东湖区域>中湖区域。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该湖底泥重金属主要以无污染—中度污染为主,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大小排序为Cd>Zn>Cu>Pb>Ni>Cr>Hg>As;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底泥中As、Ni、Cu、Pb、Cr和Zn生态风险水平较低,Cd和Hg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高。研究成果为该湖泊的污染调查和评价分析提供参考,并为湖泊后续的保护和水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狮潭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桂林青狮潭水库由东湖和西湖两部分组成,为了研究青狮潭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测定了青狮潭水库不同位置底泥中5种重金属(As,Cd,Cr,Hg,Pb)的含量,并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东湖底泥中As和Cd含量较西湖高,西湖Hg和Pb含量高于东湖;底泥中Cr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船只通行是造成Pb污染的主要原因;东湖底泥中As和Cd可能主要来源于东江上游煤矿开采;西湖底泥中As,Cd,Hg与营养元素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来源可能与周边农业活动和前期水库内网箱养鱼有关;根据地累积指数,重金属污染强度排序为Cd,As,Pb,Hg,Cr,Cd和As为主要污染元素;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大小排序为Cd,Hg,As,Pb,Cr;东湖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强于西湖。  相似文献   

6.
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定量评价南四湖表层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序和潜在生态危害性,在实地采样分析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浓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将地质积累指数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相结合对南四湖表层度泥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和验证。结果表明:汞是南四湖高生态风险元素,应予特别关注;南四湖底泥的重金属污染从北到南重金属污染由重到轻,来自济宁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南四湖上级湖污染的主要来源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对长江中下游主干河流及湖泊的27个断面的底泥进行采集并测定镉、铅、铬、铜、锌、砷和汞的浓度。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重金属的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Cd、Pb、Cr、Cu、Zn和As的含量分别为0.010~0.55 mg/kg、0.016~0.17 mg/kg、13.04~110.03 mg/kg、42.03~121.03 mg/kg、21.70~75.10 mg/kg、48.01~750.01 mg/kg和6.03~82.95 mg/kg。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地方位于较为发达的城市(武汉和南京)、采矿业发达的地区(安庆、大通和芜湖)、港口城市(城陵矶)以及湖泊(鄱阳湖和东洞庭湖)。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可知,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大小顺序为:HgAs PbCdCuCrZ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Cd、Zn、Cu、Hg和Cr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农业活动及生活污水,As主要来源于采矿业和航运业。长江中下游及湖泊底泥所有点位的Pb、Cu、Cr、Zn和Cd均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状态,As和Hg在部分点位具有较高潜在生态风险。结合所有重金属元素来说,长江中下游以及湖泊底泥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云蒙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及其潜在生态风险,2018年8月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Cr、Ni、Cu、Zn、Cd和Pb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将地统计学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分析云蒙湖湖区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污染状况评价,使用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云蒙湖表层沉积物中Cr、Ni、Cu、Zn、Cd和Pb含量均值分别为62.91、9.66、56.79、93.14、0.09、11.07 mg/kg;地积累指数法评估显示,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总体污染状况为未污染或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显示,湖区RI平均值为50.12,属于低度生态风险水平;云蒙湖沉积物中Cr、Cd、Pb来源主要为工业污染和农业生产活动,Zn和Cu主要来源于水产养殖污染。  相似文献   

9.
针对鄱阳湖流域中赣江南昌段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开展相关实验研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底泥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赣江南昌段沉积物中重金属w(Cu)、w(Pb)、w(Cd)、w(Zn)、w(Cr)、w(As)平均含量分别为29.509、22.372、2.341、22.092、20.203、11.671,其中6种重金属呈显著相关。根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赣江南昌段Cd和Cu是主要风险污染物,因此赣江南昌段重金属污染治理应以Cu、Cd为重点。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市典型河道——萧太后河为例,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河道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铜Cu、锌Zn、镍Ni、镉Cd、铅Pb、砷As和铬Cr)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并进行分区探讨。(1)与北京市背景值的对比可知A区富集最为严重,应该引起重视。(2)该河道重金属污染排序为CdZnCuAsCrNi=Pb,在A区与B区相对来说污染较为严重,应该引起重视。(3)Cd为主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因子且A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相对来说较大,应该引起重视。(4)河道底泥处于安全水平的比例为38.1%,处于警戒线水平的比例为28.6%,处于轻污染水平的比例为33.3%。A区污染程度相对来说较为严重。明确底泥中重金属污染情况,为后续底泥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南通市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通市区5条主要河道柱状底泥样品重金属元素质量比的实验分析,探讨河道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各重金属元素质量比均超过土壤背景值,污染较重,其中Hg污染最为严重;②重金属污染在垂直分布上分为未受干扰、正常沉积的"表层高、底层低"和受清淤治理措施影响的非正常沉积的"表层低、底层高"两种分布格局,在水平分布上具有"城市中间河流高、外围河流低"和"中上游河段高、下游河段低"的分布特征;③从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看,濠河和法伦寺河潜在生态风险强,姚港河生态风险中等,任港河和南川河生态风险轻微。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HgCuZnCrPb。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赣江流域水库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分析测定了流域内7座中型水库沉积物中Cu、Cr、Zn、Pb、Cd、As、Hg等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收集整理了库水和下游河道沉积物的污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典型水库沉积物中Cd、Cu为主要污染元素,但水库水体未受污染。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赣江流域水库沉积物Cd、Cu均属轻度污染程度,与流域内表层土壤的污染程度有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显示,赣江流域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中等风险。值得注意的是Pb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属较强风险,其中极强风险、较强风险、中等风险的样点分别占14.28%、28.57%、28.57%。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选取江阴市城区10条非黑臭河道和17条黑臭河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河道表层沉积物中Cu、Cr、Ni、Zn、Pb、Cd、As、Hg等8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江阴市城区黑臭河道与非黑臭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均超过其背景值,已表现出明显的富集累积趋势,但各重金属浓度在黑臭河道与非黑臭河道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2)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沉积物中多数重金属元素来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受到工业污染、农田面源污染、交通污染和自然地质作用的影响。(3)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结果显示,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在黑臭河道中为HgCdPbAsNiCuZnCr,在非黑臭河道中为HgCdCuAsPbNiZnCr,其中Hg和Cd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最大,在黑臭河道与非黑臭河道中的贡献占比均超过60%。8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介于53.1~961.5,总体处于低或中等生态风险水平,但局部河段具有高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黄河以北段输水干线及其相关河道底泥重金属进行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得出黄河以北段输水干线及其相关河道底泥中重金属汞表现为中度污染和中等生态危害程度的结论,并提出了水质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合理处置重金属污染超标的底泥,是河道清淤工程的重点。以车陂涌清淤工程为例,通过原位测试、化学检验等,掌握河道清淤段不同位置底泥的污染特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底泥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得出河涌底泥低风险占31.71%、中等风险占29.27%、较高风险占2.44%、极高风险占36.59%,说明大多底泥需要处理。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来评价底泥作为农用地土壤的适宜性,73.2%样点属于清洁,尚清洁、轻微污染各占9.8%,中度及严重污染共占7.2%,说明大部分底泥可用于农田。最后提出了该清淤工程应注意的问题,为车陂涌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黄土高原的典型工业污染河流北洛河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干支流17个采样点沉积物中的8种重金属(Hg、As、Cd、Cr、Cu、Pb、Ni、Zn)质量分数,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对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利用PMF模型和相关性分析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北洛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平均质量分数高于中下游,As、Cd和Zn的均值分别为背景值的1.26、1.28和1.41倍,Zn、Hg、Cd、Pb、As和Cu的变异系数大于30%,为高度变异水平。地累积指数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显示,北洛河上游B1处和下游B13处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处于中高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显示,单一元素污染危害程度依次为Cd>Hg>As>Cu>Ni>Pb>Zn>Cr,整体来看,Cd和Hg的潜在生态危害较大,中游B10和下游B13存在中等生态风险,其余点位均为轻微生态风险。来源解析表明,北洛河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对凉水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了Cu、Zn、As、Cd和Pb的浓度,结果表明,Zn的浓度最高,Cd的浓度最低。以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可得凉水河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轻重排序为ZnCdCuPbAs;以RI法评价,可得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_r~i相对较高,Cd的E_r~i对RI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9.39%。  相似文献   

18.
以锦州市境内小凌河干流河段为例,经采样分析测定其表层底泥样品的总磷、总氮、有机质含量,并按照沉积物质量标准评定3种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评价分析Zn、Ni、Cr、Cu的相关性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总磷、总氮、有机质含量为0.02%~0.06%、0.01%~0.05%、0.50%~1.60%之间,三者的同源性较好,正相关性显著,总体处于安全级,总磷、总氮和有机质含量较低;Zn、Ni、Cr、Cu的正相关性极显著,营养物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底泥中重金属污染较轻;低潜在生态风险的采样点占比为93.75%,从低到高的潜在生态风险排序为Zn 相似文献   

19.
为彻底治理县河流域铬污染,改善县河水质,文章分析了项目区概况及重金属铬污染情况,采用单因子和内梅罗污染指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工程范围内的铬污染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结合实际,提出采用河道清挖、底泥脱水、底泥及土壤整治、河道生态整治、干扰区原位修复等技术,进行重金属治理,以达到消除铬污染风险,维护周边土壤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总结一条具有普遍作用的底泥复合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0.
为对比研究茅洲河清淤前后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变化,评价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本文优选20个特征断面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茅洲河底泥中Cu、Zn、Cr、Ni、Pb、As、Hg和Cd的平均含量均超过深圳市土壤环境背景值,所提取的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2.27%,生态风险值由大到小分别为:Cd>Cu>Ni>Cr>Zn>Pb。表明电镀企业工业污染、大气沉降、水上交通是茅洲河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除Cd外,清淤工程对降低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