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小麦胚芽油品质,以溶剂浸提小麦胚芽毛油为原料,分析了不同精炼工序小麦胚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和V_E组成及含量的变化,确定了最优精炼工艺和对小麦胚芽油品质影响较大的工序。结果表明,最优精炼工艺参数为:碱炼脱酸时超碱量0.25%,碱炼温度55℃,碱液质量分数6.5%,碱炼时间35 min;添加5%吸附剂(白土与活性炭质量比18∶1),在80℃下真空吸附脱色30 min;220℃下脱臭10 min可脱除臭味并最有利于保存V_E。精炼工艺中的碱炼脱酸工序能够有效降低小麦胚芽油酸值(KOH)和磷脂含量分别至0.38 mg/g和160 mg/kg,脱色能够明显降低油脂色泽;精炼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影响很小,而V_E损失率达到51.75%,其中在脱酸和脱臭工序损失率分别为16.10%和22.58%。精炼过程中的脱酸和脱臭工序对小麦胚芽油品质影响较大,应根据对产品的营养要求进行适度精炼加工。  相似文献   

2.
以乳木果液油为原料,经甲酯化后得到低酸值的乳木果液油,通过转酯化把甘三酯转化为脂肪酸甲酯,通过分子蒸馏把脂肪酸甲酯和生物活性物质分为轻组分和重组分,重组分(生物活性物质)再经过溶剂结晶进一步提高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较好的甲酯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醇油质量比3∶10,浓硫酸添加量3%;在此条件下,乳木果液油的酸值(KOH)从56.1 mg/g降至2.1 mg/g,游离脂肪酸转化率达到96.3%。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较佳分子蒸馏条件为:进料速率2 m L/min,刮膜转速250 r/min,蒸馏温度150℃,真空度0.1 Pa;在此条件下蒸馏,生物活性物质在重组分中的回收率达95.9%,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可达68.8%。乳木果液油经过甲酯化、转酯化、分子蒸馏和结晶得到的产品中三萜醇和甾醇总含量可达69.80%,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可达83.18%。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精炼的小麦胚芽油品质质量,该文研究了化学和物理精炼过程中小麦胚芽油的品质劣变程度。结果表明:化学精炼的小麦胚芽油,酸价降至0.18 KOH/(mg/g),反式脂肪酸含量由毛油的未检出增加到0.07%,生育酚含量损失了37.14%。物理精炼的小麦胚芽油,在真空残压≤60 Pa,在温度为200℃~240℃,时间为2 h~8 h条件下脱酸,酸价降为5.49 KOH/(mg/g)~0.19 KOH/(mg/g),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10%~3.13%;过氧化值为1.61 mmol/kg~4.33 mmol/kg,茴香胺值13.76~59.3;生育酚含量减少26.68%~85.90%。由其试验结果对比知,化学精炼对小麦胚芽油品质劣变的影响明显小于物理精炼,尤其是防止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维生素E含量损失等方面显著,是一种适合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功能性营养成分类型的油脂的精炼方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茶叶籽油的分子蒸馏脱酸效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蒸馏温度、进料速率、刮膜转速、预热温度为因素,以酸值和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茶叶籽油分子蒸馏脱酸工艺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在真空度0.5~2.5 Pa、冷凝温度20℃条件下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蒸馏温度130℃,进料速率1.7 mL/min,刮膜转速110 r/min,预热温度6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叶籽油酸值(KOH)为0.38 mg/g,氧化诱导时间为1.73 h,脱酸率达92.49%。与传统碱炼脱酸工艺相比,分子蒸馏脱酸工艺在脱酸的同时,还能提高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与植物甾醇的保留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核桃油产品品质,采用分子蒸馏法对核桃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和塑化剂(DBP、DEHP、DINP)进行脱除,并兼顾营养物质的保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核桃油中脱酸、脱塑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进料速率和蒸馏温度对营养物质和DBP的影响较为显著,蒸馏温度和刮膜转速对于游离脂肪酸和DEHP的脱除影响更大;最佳脱酸、脱塑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1 Pa、蒸馏温度170℃、进料速率600 mL/h、刮膜转速350 r/min,在此条件下核桃油酸值(KOH)由1.08 mg/g降为0.057 mg/g,DBP含量由1.54 mg/kg降为0.12 mg/kg,DEHP含量由4.83 mg/kg降为0.98 mg/kg,DINP均为未检出,维生素E及甾醇的综合保留率达到82.77%。综上,所优化的条件可以将塑化剂含量降至标准要求范围内,可大幅降低酸值,且较好地实现了对维生素E和甾醇的保留。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对美藤果油进行脱酸处理,同时研究了分子蒸馏脱酸条件下对美藤果油中3-氯丙醇酯(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s)的影响。方法 在分别以蒸馏温度、进料速率、刮膜转速等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再对美藤果油分子蒸馏脱酸工艺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蒸馏温度270℃,刮膜转速120r/min,进料速率10mL/min,结果 在最优条件下美藤果油的酸价由4.7mg/g降至1.1mg/g,脱酸效果明显。结论 分子蒸馏脱酸工艺在脱酸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脱除油中的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因此本实验可以为特色小品种油脂脱酸以及脱除油脂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工艺提供参考。由此可见分子蒸馏作为一种条件温和、分离高效、绿色环保的技术,未来的开发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米糠油进行脱蜡和磷酸-草酸辅助水化脱胶,再联合碱炼脱酸、蒸馏脱酸两段脱酸工艺进行脱酸,研究碱炼脱酸保留酸价以及两段脱酸工艺对谷维素留存率的影响。以谷维素含量、脱酸率、精炼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脱酸工艺。结果表明,原油酸价(KOH)为22~25 mg/g时,碱炼脱酸保留酸价(KOH)取5 mg/g,原油酸价(KOH)为27~33 mg/g时,保留酸价(KOH)取6 mg/g,原油酸价(KOH)为35~37 mg/g时,保留酸价(KOH)取7 mg/g,谷维素留存率较高。米糠油碱炼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5℃,时间22 min,碱液质量分数16. 91%,加碱量为理论碱量加0. 1%的超碱量;蒸馏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25℃,时间86 min,真空度0. 098 M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碱炼脱酸后谷维素含量为2. 05%,脱酸率为77. 78%,精炼率为80. 05%;蒸馏脱酸后谷维素含量由2. 05%升高到2. 16%,接近原油(2. 15%),脱酸率为90. 83%,精炼率为92. 42%。  相似文献   

8.
以菜籽油为原料,模拟出高酸值植物油,分别采用两次碱炼脱酸法、乙醇溶剂多次萃取法和分子蒸馏-碱炼脱酸法进行脱酸,探讨模拟高酸值菜籽油碱炼最大脱酸程度及该脱酸程度下最佳脱酸方案,最后应用于高酸值薏米米糠油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高酸值菜籽油碱炼脱酸的最大脱酸程度为60 mg KOH/g; 3种方法经优化后,两次碱炼脱酸后精炼油酸值为0. 111 mg KOH/g,总得率为34. 82%;乙醇萃取脱酸后精炼油酸值为3. 158 mg KOH/g,总得率为47. 77%;分子蒸馏-碱炼脱酸后精炼油酸值为0. 280 mg KOH/g,总得率为57. 45%。最佳脱酸方案为分子蒸馏-碱炼脱酸,其工艺为:在蒸发器温度165℃、内冷器温度30℃、转速365 r/min条件下分子蒸馏后,采用60 g/L的NaOH溶液在0℃下脱酸,100 g/L的Na Cl溶液洗脱皂脚后分离得最终脱酸油。高酸值薏米米糠油经最佳工艺脱酸后,其酸值由63. 41 mg KOH/g降至0. 441 mg KOH/g,总得率为57. 05%。实际体系和模拟体系脱酸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模拟所得最佳脱酸工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酶解冷榨法制取全脂小麦胚芽油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酶法有机溶剂萃取小麦胚芽油,以出油率为标准确定酶解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然后按其参数进行冷榨生产实验研究,确定最佳温度为70℃,水分含量为7%,压力为3.5MPa,转速为36r/min,此时出油率41.6%。酶解冷榨法保护了油中的全部营养成分,其VE含量312.5mg/100g,磷脂含量为1470mg/100g,得到的油脂是全脂小麦胚芽油,制成的小麦胚芽油胶囊保质期一年,是很好的保健品。  相似文献   

10.
冷榨法制取全脂小麦胚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原有冷榨机进行改造用于榨取小麦胚芽油,通过在轴内通冷却水等措施,控制榨油机榨膛温度,通过单因素及二次正交旋转设计试验,确定榨膛温度75℃、小麦胚芽含水量7%、榨油机的榨膛压力3.6MPa,制得小麦胚芽油中VE 含量为268.7mg/100g,磷脂含量为925mg/100g,小麦胚芽出油效率为32%。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子蒸馏技术进行稻米油脱酸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设计,重点考察温度、转速和进料速度对酸值的影响,得到分子蒸馏脱酸最佳操作条件及二次响应面模型,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08℃、转速183r/min、进料速度2.05mL/min,此时所得酸值为1.01mg/g KOH。  相似文献   

12.
探究碱炼脱酸过程中,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脱酸油中两态植物甾醇(游离态和酯态植物甾醇)含量变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中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反应初始温度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量;最佳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温度55℃,碱液质量分数10%,超量碱量为理论碱量的2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为82.79%,其中游离态植物甾醇含量为297.390 mg/100 g,酯态植物甾醇含量为785.503 mg/100 g,精炼率为86.20%,玉米胚芽脱酸油酸值(KOH)为0.24 mg/g。  相似文献   

13.
探究碱炼脱酸过程中,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脱酸油中两态植物甾醇(游离态和酯态植物甾醇)含量变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中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反应初始温度>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量;最佳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温度55℃,碱液质量分数10%,超量碱量为理论碱量的2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为82.79%,其中游离态植物甾醇含量为297.390 mg/100 g,酯态植物甾醇含量为785.503 mg/100 g,精炼率为86.20%,玉米胚芽脱酸油酸值(KOH)为0.24 mg/g。  相似文献   

14.
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对茶叶籽油进行脱酸处理,研究了不同蒸发面温度下分子蒸馏脱酸对馏出物及馏余物酸价及过氧化值的影响;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法评价分子蒸馏脱酸处理后茶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为分子蒸馏技术在茶叶籽油物理精炼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采用分子蒸馏操作条件为进料流量120 mL/h,刮板转速50 r/min,蒸发面温度230℃,绝对压强4 Pa,冷循环温度8℃时,脱除茶叶籽油中的游离脂肪酸效果显著,馏出物质量所占比例仅6%,馏余物酸价由原来的3.09 mgKOH/g降至0.18 mgKOH/g,同时过氧化值也显著降低,由原来的3.52 mmol/kg降至0.45 mmol/kg;优于传统的碱炼脱酸工艺。加速试验表明氧化稳定性比未经分子蒸馏处理的茶叶籽油较佳。分子蒸馏技术在高档茶叶籽油的物理精炼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得到高纯度的甘油二酯产品,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对酶催化合成的甘油二酯进行脱酸和纯化。在分别考察进料速率、蒸发面温度和刮板转速对分子蒸馏效果影响的基础上,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及结果为一级分子蒸馏进料速率2 mL/min、蒸发面温度170 ℃、刮板转速300 r/min,此时纯度达72.51%;经二级分子蒸馏后产品纯度92.31%、酸值0.97 mg KOH/g。与大豆色拉油相比,蒸馏后甘油二酯的硬脂肪酸含量升高,稳定性好,碘值、皂化值和过氧化值降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脱酸、脱色以及不同温度脱臭的精炼工艺对压榨山茶油中角鲨烯含量、甾醇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茶毛油中角鲨烯含量为127.46 mg/kg;经脱酸、脱色和脱臭(150℃)后,角鲨烯含量分别降低至105.82、89.52和79.79 mg/kg,且随着脱臭温度的升高(150~240℃),角鲨烯含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分子蒸馏法处理沙棘果油,对其中邻苯二甲酸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和苯并(a)芘的脱除效果以及V_E、α-生育酚、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的损失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子蒸馏工艺参数设定为蒸馏温度180℃、刮膜转速300 r/min、系统真空度0.1Pa、进料速率1 m L/min的情况下,蒸馏后的沙棘果油中DBP、DEHP残留量低于国标检出限(均为0.1 mg/kg),显著优于国标限量要求(DBP含量不大于0.3 mg/kg、DEHP含量不大于0.5 mg/kg);苯并(a)芘的残留量为1.56μg/kg,脱除率达到了95.4%,远低于国标限量要求(10μg/kg);酸值(KOH)由14.58 mg/g降到0.52 mg/g;V_E和α-生育酚经分子蒸馏后含量分别为72.91 mg/100 g和67.65 mg/100 g,损失率分别为65.2%和59.2%;类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下降到196.87 mg/100 g和5.25 mg/100 g,损失率分别为1.9%和24.6%。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影响分子蒸馏脱除深海鱼油游离脂肪酸的因素,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影响分子蒸馏脱酸效果的主要因素为蒸发面温度、刮膜转速、进料速率和真空度,结合工业化生产实际,应用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为:预热温度50℃,冷凝温度30℃,蒸发面温度175℃,进料速率2.5 mL/min,刮膜转速80 r/min,真空度3.5 Pa。在优化工艺条件下,产品酸值(KOH)为0.98 mg/g,脱酸率可达94.5%。  相似文献   

19.
以小麦胚芽油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确定磷酸为脱胶剂,利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CD)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小麦胚芽油磷酸辅助水化脱胶工艺,建立了磷酸添加量、加水量、脱胶温度、脱胶时间与脱胶油中磷脂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小麦胚芽油磷酸辅助水化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即磷酸添加量0.51%、脱胶温度60℃、脱胶时间31 min、加水量为初始磷脂含量的3.53倍。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小麦胚芽油脱胶,脱胶油中磷脂含量为9.31 mg/kg,与模型预测值9.10mg/kg相近,说明该模型预测不同条件下小麦胚芽油脱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获得最低非水化磷脂(nonhydratable phospholipids,NHP)含量的小麦胚芽油。方法:采用微波法处理小麦胚芽,以初始水分含量、微波时间、微波功率为影响因素,以小麦胚芽油中NHP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L_9(3~4)正交试验优化获得最佳微波处理工艺。结果:最佳微波处理工艺为小麦胚芽初始水分含量26.0%、微波时间3 min、微波功率480 W。在此工艺条件下,微波处理小麦胚芽的小麦胚芽油提取率为9.22%,较对照和传统烘烤处理分别提高6.21%、1.09%,微波处理、对照、传统烘焙处理NHP含量分别为0.087、15.22、8.04 mg/g。结论:微波处理小麦胚芽能显著降低小麦胚芽油中的NHP含量并提高小麦胚芽油提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