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三江平原浅层地下水超采问题探讨(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源浅层地下水超采问题探讨’:(1)以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判断后,再采用“控制地下水位”判断“超采问题”,故定“探讨(二)”。由于确定地区控制地下水位研究较少,笔者以地下水理想水位与埋深理念确定临界和限制水位埋深比较安全。从三江平原全部、分区、典型农场几个尺度分析三江平原地下水大量开采至今,地下水位均处于理想水位埋深中,尚不到“临界水佗或埋深”.更谈不上达“限制水位或埋深”,尚有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三江平原巨大且特殊的地下水贮水结构和流动系统分析,揭示三江平原地下水系统的巨大贮水、补给、传导、调节、循环功能和各自区带之分;结合近年来三江平原大规模人工开采实际对流动系统影响分析,更直观地揭示建三江地区地下水开采后获得激发补给的机理与可能。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下水激发补给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具有丰富的降水、地下水和过境水资源。在开采地下水资源过程中,由于降低地下水位,可以激发周边地下水和过境水资源对地下水的补给,根据已有的计算成果,进行了新的分析,激发补给量可超过1998年评价的可开采量,有的农场(如创业)已实现这个激发补给量的目标。产生激发补给的原因是本地区属弱承压地下水,开采初期能产生比潜水区大4~5倍的地下水降深,而产生与周边江河水位和周边地下水位较大的水力梯度,通过地下水位等值线的开采前后变化分析,局部地区已增大4~5倍,从而产生且不断增加激发补给。  相似文献   

4.
以淮北市为例,综合考虑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未来开采情况及地下水超采漏斗恢复等问题,针对不同水文年份,拟定了12个水资源管理方案,并分别建立淮北市水资源规划管理模型.通过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分析和对比,认为未经优化的现状开采方案是不合理的,需要对开采布局进行调整.同时,随着未来几年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提出了新增水源地的梯级开发方案和过程,从而保证了目前、2010和2030年需水状况下,超采漏斗分别为保持现状、恢复25%和50%的环境、水资源总量及需求量等,提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综合利用效率,治理和恢复超采漏斗,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超采引起的近地表地温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下水超采会改变地下原有地温变化规律 .以华北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引起局部地温变化情况为例 ,说明了地温改变对环境和地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及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6.
BP网络在三江平原井灌区地下水埋深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以853农场为例,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853农场地下水埋深动态预测模型,对地下水埋深进行模拟和预测,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和预测精度均较高。该模型揭示了研究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为三江平原井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地下水激发补给再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地下水激发补给,虽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很少考虑,但已有计算,并且在近10年来开采实际中起到很大作用。为此笔者不仅进行“再分析”,而且进行“再计算”。以实际开采地下水的动态资料,进行地下水平衡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典型农场如创业农场已获得1.8倍原评价水资源的激发补给;全分局现地下平均水位45.67m,已获得激发补给4.99×10^8m^3;若继续发展打井种稻,使平均地下水位降至40.00m时,全分局可获得激发补给13.16×10^8m^3,是原评价资源量的1.2倍,接近原计算激发补给量。可满足近远期发展水田对资源的要求,而地下水还难以消除承压。  相似文献   

8.
宝山农场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践研究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宝山农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采取以开采地下水资源为主,发展打井种稻经济,井灌稻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94%,占土地面积的57.4%,地下水开采强度是垦区榜首.经初步研究,地下水不仅不会超采,且使地下水位处于理想埋深,达到兴利除害,可集抗灾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为一体,实现农场水资源优化配置.而且发展了农场农业经济,使原典型贫困农场(涝渍灾害所至),一举脱贫致富,现已成农垦负债率最低的农场之一.由于打井种稻符合"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原则,可成为垦区发展现代生态水利和"循环经济"的先导典型.  相似文献   

9.
冀中山前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是当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已处于超采状态。依据冀中山前平原不同农业区长观孔浅层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对浅层地下水位响应连年降水偏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水连年偏枯(少雨)时段的春灌期大规模集中开采浅层地下水,是冀中山前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动因;春灌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位降幅与前一年和当年1月到6月降水量密切相关;当年降水量小于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528.4 mm)时,随着降水量减小,农业用水开采对浅层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增大;当年降水量大于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尤其大于620 mm时,农业用水开采对浅层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显著减弱;合理调控农业区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是缓解冀中山前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超采情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发展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大开发和80年代开展的大规模旱田改水田工程,井灌水田比例逐年增加,现已形成了井灌区,井灌、渠灌相结合和雨养农业区的多种灌溉农业发展模式.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三江平原水土资源,利用模糊识别模型对三江平原的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同时利用级别特征值对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级别进行划分,得到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
麦岭水源地在枯水期(年)由于干旱少雨,降水补给少,水源地开采量增加,特别是农业灌溉开采量很大,会引起水源地浅、深层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因此,必须引水补源,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本文通过对麦岭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水源地水源充沛,河流渠系发达,坑塘较多,含水层储存量大等有利条件,开展了双环渗水试验、浅井注水试验、渗坑注水试验、农田灌溉试验等人工补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源地开展人工补给对地下水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庆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市开发利用水资源现状与规划是以开采深层承压水为主。由于承压水的过量开采,已出现两个承压水的降落漏斗,并形成潜水对于承压水越层补给,承压水水质恶化。对于大庆市地下水开发现状与规划值得重新审视,应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对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潜水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新的深层地下水回灌方法———SPD人工补给系统,并通过室内沙槽模拟试验,对该系统和 常规的直接井回灌法作了比较。研究表明,利用该系统补给深层地下水,具有回灌水质要求低、补给速度快、补 给量多、不易淤堵等特点,是深层地下水人工补给的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同位素技术判定银川平原地下水补给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同位素技术研究银川平原地下水特征表明:银川平原地下水具有不同的补给模式:贺兰山洪积扇的单一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山前侧向径流补给,受补给源所限,地下水滞留时间较长,更新能力较差;引黄灌区内潜水,主要接受黄河灌溉水的入渗补给,其中青铜峡单一潜水地下水更新能力强于银川以北地区.平原深部承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古水”,地下水交替缓慢;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承压水具备新老掺和及现代水的特征,开采层接受上覆含水层的越流补给,承压水地下水流速自开采区边缘向开采中心增快.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论述了梧桐庄矿矿井水回灌的必要性和回灌工程的意义,介绍了地下水回灌的技术方法,然后论证该矿回灌所具备的水文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将矿井水回灌于奥灰含水层的技术研究,确定了连续回灌与定时回扬回灌试验工程方案, 以回灌水位降幅削减值和水量降幅削减值作为回灌效果的评价标准,回灌前后水位降幅削减值3.36 m,量水位降幅削减值0.224?0-3 m/m3。最后从回灌后水文地质条件、回灌处理水质对含水层的影响和回灌工程方案三个方面进行了矿井水回灌的可行性评价。  相似文献   

16.
回灌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潜水抽-注水井(群)耦合作用下浸润线的求解方法,利用势流理论和镜像原理,在假定含水层水平、土层渗透系数各向同性的条件下,推导了完整抽-注水井(群)耦合作用时浸润线的计算公式及非完整抽-注水井(群)耦合作用时浸润线的计算公式,还对潜水单个非完整抽水井及非完整抽-注水井(群)耦合作用时的解析解和数值解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吻合得较好.同时还给出了该理论用于回灌技术中求解抽水量和注水量的方法,对工程设计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解非饱和多孔介质热弥散度变化特性,掌握不同多孔介质的热弥散度,为地下水源热泵工程的模拟预测的参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解决凭经验进行水源热泵工程布井的不足.方法 通过建立水平土柱模型,应用一维非饱和砂土热量运移定解方程,在室内测取不同回灌温度条件下不同多孔介质的热弥散度.结果 相同温度回灌条件下,中砂热弥散度最大,粗砂次之,细砂最小;同种多孔介质回灌条件下,热弥散度随回灌水温升高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对热泵工程进行模拟预测时,应充分考虑热弥散度变化的影响,根据不同地质的实测数据对经验热弥散度值加以修正,使得模拟预测更加准确,以免造成抽灌井间的“热贯通”,影响地下水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银川市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在银川市开展土壤源热泵技术是较符合实际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