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十年规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规划阶段的工作提出了通天河歇马-直门达,雅砻江宜牛-甘孜,大渡河斜尔尕以上为三条河引水河段,黄河南曲河口以上为受水河段。通过大量方案比较,选择了12个代表方案,又对代表方案进行比较,提出了两种调水工程的总体布局,进一步研究结果推荐调水170亿m^3总体布局,在此基础上选择达曲-贾曲联合自流方案为西线调水的第一期工程。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规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荃 《人民黄河》2001,23(10):23-2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已形成从通天河调水80亿m^3,雅砻江调水50亿m^3,雅砻江,大渡河支流联合引水40亿m^3的总体布局,第一期工程为达曲-贾曲联合自流方案,规划从雅砻江,大渡河5条支流调水40亿m^3,工程由“五坝七洞一渠”组成,线路总长260km,在2010年左右开工,以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比较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开发次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多准则动态规划决策模型和基于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的动态规划决策模型,研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开发次序。通过研究,初步推荐开发次序为第一期大渡河达一南,第二期雅砻江阿-南,第三期通天河侧-雅-贾。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后续水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距黄河上游较近的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三条河调水,调水量160亿-170亿m^3,基本上能够满足黄河流域2050年左右需水要求,但是紧临黄河流域的扩大内陆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在三长河 调水方案规划的基础上,对澜沧江,怒江向黄河调水,进行了初步的方案研究,作为西线调水的后续水源,后续水源方案可调水量160亿-200亿m^3,相当于三条河总调水量,但是,调水工程规模浩大,应在三条河调水工程实施后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崔荃  张锁成 《人民黄河》2001,23(8):18-19
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黄河治理开发的需要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工程,其规划思路是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160-170亿m^3 ,为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远景还可从澜沧江、怒江后续调水。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位于青藏高原的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通过隧洞以自流方式向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调水,隧洞总长超过1000km,工程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调水工程区的地质具有地应力高,易发生岩爆、高压涌水,软岩易发生蠕变,局部地温异常区围岩温度高等特点,这些对采用TBM施工提出了特殊要求.应尽早开始研究适应西线工程施工要求的TBM等特大型装备和关键设备.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总调水170亿m^3。其中,从通天河调水80亿m^3,雅砻江调水65亿m^3,大渡河调水25亿m^3,并分三期实施。调水减少了“三江”年径流总量,改变了径流的年内分配,调水对径流的影响上游河段大于下游,汛期大于枯期。  相似文献   

8.
影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以解决西北及华北部分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调水工程可调水量研究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规划阶段在当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引水坝址径流量、引水坝址上下游用水要求、水库下泄水量、工程规模等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各因素对可调水量的影响程度,并估算了各引水坝址适宜的可调水量。  相似文献   

9.
杨清贵 《四川水利》2008,29(2):51-5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及其支流各断面调水,其调水量占当地径流量的比例,目前规划较大,将对阿坝州所涉地区在诸多方面造成深刻的影响。本文根据该州独特的民族文化理念和自然地理情况,简述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对阿坝州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与服务     
《水力发电》2007,33(6):93-95
对推动小水电在理性轨道上科学发展的几项建议措施;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规划报告通过审查;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四川大渡河沙坪河段开发方式研究报告通过审查;溪洛渡大坝土建和金属结构工程开工。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对该工程的研究始于 195 2年 ,调水规模约为 16 0~ 170亿m3 ,基本能解决黄河流域 2 0 5 0年左右的缺水问题 .通过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分析、方案总体布局、生态和社会影响分析等主要问题的研究 ,结合该工程建设难度巨大、涉及各方面关系复杂的特点 ,提出整个工程要分期建设 ,并建议将从大渡河和雅砻江支流自流调水 4 0亿m3 入黄河作为第一期工程 .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形势,针对二级悬河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治理二级悬河应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措施包括:①加快建设二级悬河严重河段堤防的加固和防护工程;②破除生产堤等行洪障碍,利用大洪水淤滩刷槽;③利用中常洪水引洪淤滩;④人工疏浚河槽,淤填堤河,淤堵串沟;⑤结合引黄沉沙淤填堤河洼地。近期应做好规划、开展试点、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振强  张玫 《人民黄河》1998,20(10):20-2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是关系到调水工程是否可行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调水地区水资源和影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的各主要因素的分析,对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3条河代表性引水坝址的可调水量进行了分析,认为西线工程有可靠清洁的水源保证,设计年调水量190亿m^3。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强 《人民黄河》1998,20(8):24-2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效益主要包括农业灌溉效益,城镇供水效益,黄河干流增加的水力发电效益以及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还将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5.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对下游河道行洪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东明县高村河段在黄河下游河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世纪90年代,由于黄河下游持续小水高沙,低水期延长,主槽发生严重的淤积,河道行洪能力明显下降.2002年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小浪底水库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使该河段主河槽泥沙得到有效的冲刷,仅2003年5月至12月,山东河道(高村至汊2)主槽冲刷就达11756万m3,冲刷厚度0.23m,行洪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量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入水量前后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2020年调水40亿m^3,2030年调水100亿m^3,2050年调水190亿m^34进行了分配研究,提出了重点水资源利用的水源工程和不同调水量的受水区范围,并建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第一期工程应加快前期工作步伐,尽快实施以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进入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河道连续发生断流,且有初始时间提前、时段延长、河段向上延伸的趋势。黄河断流给下游及沿黄地区带来不利影响,对黄河下游防洪和生态环境也造成威胁。要避免和缓解断流发生,必须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实现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以法管水;在枯水年、枯水季节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积极兴建干流调蓄工程,提高黄河水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未来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武 《人民黄河》2004,26(11):5-7
针对黄河下游治理难度大、河情十分特殊的实际,提出了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①必须把握黄河未来水沙变化的规律;②要解决好黄河下游水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在加大减沙入黄措施的同时寻求调水济黄途径;③应加大宽河道整治力度,重点研究“二级悬河”治理的对策;④对黄河下游宽河道边界应有新的布局;⑤黄河口治理应采取“输、挖、分”并举的方案,即束水冲沙、输沙入海,挖沙疏浚和科学分洪。  相似文献   

19.
薛亚莉 《人民黄河》2012,34(7):30-32
分析了渭河中下游主要控制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实测径流变化情况,研究了林家村、咸阳、华县断面规划要求下泄水量及非汛期低限环境流量的满足状况,以此为基础,根据调水工程规划建设年限及影响河段,分析了引红济石、引乾济石、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实施对渭河径流及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调水工程实施后,渭河咸阳、临潼、华县断面非汛期分别增加流量10.9、22.9、26.0 m3/s,可保证渭河干流不断流,但咸阳断面非汛期不满足低限环境流量的情况仍有可能发生;渭河中下游河段生态亏缺水量减少3.34亿m3,较工程实施前减少30.9%,渭河河道生态水量不足的局面将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0.
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李国英 《中国水利》2002,(11):29-33
黄河以其多泥沙,河道善淤、善决、善徒,而著称于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按照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只要把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不平衡的水沙关系调节为相协调的水沙关系,完全可以使黄河下游河道实现不淤积,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这次试验,积累了对黄河测验的海量数据(520万组),加深了对黄河河床演变及水沙规律的认识,为今后建立更加符合原型黄河实际的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