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城市生态规划的工作重点已经逐步转移到生态功能区的划定和实施,确保生态保护工作在空间上落地、纳入规划管理体系。近年来国内深圳、北京、武汉等大城市纷纷通过空间管制、基本生态线管控等方式,探索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生态资源保护的方法。然而,面临"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这类生态功能区规划在实施中困难重重。本文选取大伦敦和兰斯塔德两个特大城市地区作为案例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对我国的生态功能区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显示,生态功能区规划编制与实施,应注重生态功能区政策制定的刚性与弹性,明确生态功能区的补偿与主动发展机制,构建生态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法定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生态带为样本,探讨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生态功能区的规划方法。指出生态承载力的保护和用地增长界线的划定是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并对城市生态安全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西北部生态带为例,设计基于生态承载力平衡的城市生态带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人口规模计算模型,通过生态承载力的定量测度和生态敏感性分析,重点从人口规模、用地格局以及控制导则等方面探讨城市生态带规划的具体方法与内容。  相似文献   

3.
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其他类型规划进行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本文采用自然边界和行政边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东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细分指标得出各类要素得分,进而综合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系统保护程度、国土空间开发支撑条件、生态保护要求,将东莞市划分为核心功能区、优化调整区、重点提升区、适度发展区、生态保护区五类主体功能区,并提出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指引。该成果为东莞市"十三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划作为未来引导和约束我国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的总体方案,将对我国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产生深远和实质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及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补齐县城建设短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强调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县城数量大,分布广,具有显著的地域功能特征,国家生态文明、双碳战略的实施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陕西省留坝县为例,分析了县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优势和短板,探索了县城的绿色低碳建设实施路径,以期为国内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源于"新型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的战略转型"的总体认识,本文总结新型城镇化需重点引导两个方面,包括: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绿色、集约、人文的城镇化路径转型。据此,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为例,实证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总体规划的一些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武进区郑陆镇城镇化与城乡人口研究为专题,这主要包括对郑陆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判定。二是规划创新基于生态"底"、描绘城镇"图"、传承文化"魂"。首先,基于生态"底"主要从城镇性质、功能定位与模式选择方面得以体现。其次,描绘城镇"图"主要从镇村布局的重构深化分析。最后,传承文化"魂"主要从文化特色彰显出发提出了3个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都提出了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明确了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城乡规划发展过程中,新型城镇化规划作为新阶段城乡发展的指引方针,提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强调充分发挥重点中心镇的带动辐射作用,集聚人口,突出强镇扩权、试点先行。小城镇发展已经成为新阶段城乡建设的关注重点,如何在小城镇规划中落实"生态优先"理念,同时增加中心镇集聚能力,在小城镇发展模式中融贯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文章试以常州市横山桥镇总体规划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段金沙 《中州建设》2011,(23):114-115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公共服务等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的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规融合的视角,探讨山地丘 陵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新方法。以丽水市为 例,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提出土地利用规划、 城乡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 功能规划等多个规划相结合,优先梳理出重 要生态用地,再提取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 两大类指标因子,用AHP-Entropy模型计算 指标因子权重,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计算并进 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山地丘陵区域主体功能 区划的技术路线。将丽水市175个乡镇初步 划分为四大主体功能区:9个经济与人口持 续发展核心的优化开发区、39个要实行强制 保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重点开发区、 106个具有较高生态意义的限制开发区与21 个禁止开发区。结果表明,在多规融合视角下进行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和可实 施性,对于目前的“开发”与“保护”这一难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个课题主要关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城镇化问题,为我国城市发展寻找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城镇化的基本状态主要通过城镇化的特征分析来看其影响,包括跨区域流动、农民工的数量以及流动的状况。另外,未来在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和区域工资水平差距等多因素影响下,人口流动呈现出区域板块特征和以县为单元的区域性流动趋势——城乡双栖。工业兼业现象显著,抽样调查显示,40岁以上就近就业,农业兼业和务农的比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1)
生态文明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导向和现实路径。立足生态文明,从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民生发展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分析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滞后、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重、生态治理合作机制不通畅等问题,从而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加强城镇承载能力,打造有当地特色的环保理念和形成府际治理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绿洲是荒漠地区的精华地段,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农牧业区和城乡人口集聚区,因此探索建立符合绿洲自身特征的城乡空间组织模式,对于推进绿洲地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研究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分析了天山北麓绿洲地区城乡关系的特殊性,基于该地区的绿洲生态本底条件,提出了4种符合绿洲地区的城乡空间组织模式:城镇集聚模式、农业引导统筹模式、牧业引导统筹模式和生态保护模式,以期为绿洲地区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制定并实施生态产业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产业优化升级与生态环境建设共赢,对于不断强化产业发展对城乡建设的动力支撑作用,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新蔡县生态功能区划与产业规划布局一致性分析(一)一致性分析的意义和作用要在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农村脱贫致富的同时,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共赢,就必须以生态功能区划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开发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为背景,基于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和城镇发展基础,从产业经济布局与城镇规划融合、信息科技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新区建设融合等三方面,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人集聚发展,将开发区向综合型城市功能区转型。  相似文献   

17.
杨敏 《建筑与文化》2021,(9):118-120
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其生态环境状况,反映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以隆德县生态功能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生态环境状况为研究对象,文章依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分级标准,对隆德县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优劣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了治理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推进经济、土地、人口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迫切需求。在分析生态敏感山区的生态限制因素与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的基础上,以经济产业目标为依据推导出该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提出人口布局策略。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生态敏感与建设用地的稀缺决定了该地区不宜大规模发展工业,农特产品、旅游资源丰富决定了农业、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农民兼业的普遍现象决定了乡镇在城镇体系中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的恶劣对扶贫搬迁提出了较高要求。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将恩施州划分为三类人口城镇化政策区:一类是以人口向城镇聚集为主的本地城镇化地区,应发挥城镇的区域服务作用;二类是农民广泛兼业的乡村地区,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城乡空间均衡发展;三类是生态环境恶劣不宜居住的地区,人口适度异地迁移。  相似文献   

19.
陈科 《建筑与文化》2021,(3):170-171
文章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两者关系,研究了在生态文明时代县域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变化趋势,进而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重点探索其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空间支撑,具体提出"保障生态安全、谋求区位突破、统筹全域空间、追求精明增长、突出美丽宜居、整合特色资源"六大路径,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建 《城乡建设》2014,(7):48-49
正习近平强调,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遵循发展规律,走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着力提升质量、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安徽省蚌埠市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全面把握推进新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