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捣固装置在台架试验中叉形内油缸轴承发生异响问题,结合轴承失效的形式,分析了轴承的组装工艺流程,进而找出轴承失效的原因。采取有限元仿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改进轴承热装配的工艺,既满足了轴承座圈与振动轴精密装配的要求,又保证了轴承的安装质量。  相似文献   

2.
大温差下混合式陶瓷球轴承的结构匹配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虑混合式陶瓷球轴承元件之间和轴、轴承座材料之间的差异,以及过盈安装条件的影响等,推导了轴承与轴及轴承座之间过盈量对轴承游隙的影响公式;推导了大温差条件下轴承元件的约束热变形及对轴承游隙的影响公式,给出了大温差条件下工作的混合式陶瓷轴承的结构匹配性设计步骤。文章最后用实例说明了匹配性设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某钢厂中板矫直机支承辊用调心滚子轴承出现抱死而频繁停机的问题,对轴承进行了拆解,介绍了轴承失效的情况.结合支承辊的应用工况,得到结论:轴承失效的主要原因是过大的轴向力.鉴于此,提出了多项优化措施,包括改用CC型结构调心滚子轴承;正确安装支承辊,控制支承辊位置偏差;增加轴承座刚度,降低振动;以及其他降低轴向力的措...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某型减速机用圆锥滚子轴承使用过程中的过早失效原因的分析与讨论,发现引起轴承失效的根本原因为安装不当,从而引起使用者对轴承使用过程的重视,为用户正确安装、使用轴承提供了经验;同时,为避免由于使用不当所导致的轴承早期失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某离心泵轴承的失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内、外温差较大的环境下长年使用,带冷却装置的中空轴承座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使轴承工作时外圈受到较大的异常载荷,导致沟道局部的实际载荷远远大于所能承受的设计载荷,引起轴承过早失效.  相似文献   

6.
高刚度轧机重载滚子轴承低寿命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当前在国内推广使用的高刚度轧机重载滚子轴承低寿命问题,通过理论及现场测试分析指出,其原因在于轧机轴承座在原理和机构方面不具有自位性能。自位性能失效,导致重载滚子轴承和轧辊轴向调节机构严重偏载运转,异常损坏。  相似文献   

7.
《轴承》2017,(12)
以某1 580 mm热轧精轧工作辊推力轴承为例,通过分析PDA曲线初步推断推力轴承的失效是由异常轴向力造成。通过对轴向力来源进行分析,得出轧辊交叉是造成推力轴承失效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轧机平衡块和轴承座结构对轴承偏载的影响,提出轧机弯窜系统和轴承座的改造方案,并提出在推力轴承上增加隔圈以提高推力轴承的承载能力,防止滚动体被挤压变形。经验证,改进方案满足工程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速电主轴采用脂润滑时发热量大且散热困难,极易导致润滑脂过热失效和轴承寿命缩短的问题,以B7009C轴承为研究对象,基于摩擦学和传热学理论,建立了不同转速下轴承发热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仿真计算了无冷却结构下轴承和轴承座的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高速下发生了润滑失效,需要设计针对性的冷却结构。分别设计了“一进一出单环形槽”“三进三出单环形槽”及“三进三出双环形槽”冷却模型对轴承外圈进行冷却,并对相同工况下3种冷却模型的温度场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达到稳态后,“三进三出双环形槽”冷却模型整体温度较低,温度分布均匀,有助于提高润滑脂的润滑性能,延长轴承寿命,减小冷却水道对轴承座支承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在负荷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大型汽发电机组轴承负荷在线监测的意义:对比分析目前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承负荷的各种测试方法;指出测辆承支承力法,即通过安装在轴承与轴承座间的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轴承负荷的方法,是对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承负荷在线监测的一种较好方法;并提出测轴承支承力法的关键技术,即机组轴承负荷传感器的结构适应性,功能适应性、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研究测轴承支承力法对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承负荷在线监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承负荷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承负荷在线监测的意义;对比分析目前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承负荷的各种测试方法;指出现11轴承支承力法,即通过安装在轴承与轴承座间的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轴承负荷的方法,是对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承负荷在线监测的一种较好方法;并提出测轴承支承力法的关键技术,即机组轴承负荷传感器的结构适应性、功能适应性、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研究测轴承支承力法对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承负荷在线监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测轴承支承办法是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