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建填料与盘管间隔布置的新型横流闭式冷却塔,在冷却塔进风中引入部分排风,设计了可控制冷却塔空气进口湿球温度的简易实验室,并在设计工况下对该实验室内横流闭式冷却塔进行实验。通过分析换热温差和进口湿球温度与冷却塔换热能力的关系,提出在非标准工况下测试冷却塔的冷却能力评价折算方法,并根据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该折算方法评价所测冷却塔的冷却能力为71冷吨,与冷却能力计算软件的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配水系统分区配水在不同流量下对自然循环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 FLUENT对冷却塔配水系统进行了研究。详细模拟了冷却塔分区配水在不同配水流量下对出塔水温的影响,给出了冷却塔最大冷却能力所对应的配水流量,并对冷却塔塔内的速度及温度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分区配水方式结合适当的配水流量可以有效地降低出塔水温,提高冷却塔的效率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冷却塔作为火电厂热力循环中最主要的冷端设备之一,与电厂经济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节能问题往往被忽视。以某600 MW机组双曲线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为研究对象,对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和喷溅装置优化改造后进行了热力性能试验,并对其冷却能力进行计算,同时,将改造后的淋水填料特性和喷头优化性能进行分析,指出冷却塔冷却能力得到提升的原因,为电厂在今后的冷却塔运行优化和节能改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传统循环水泵运行优化方法未考虑冷却水流量变化、冷却塔淋水密度变化对冷却塔出塔水温的影响。随着循环水泵运行方式变化,冷却水流量变化、冷却塔淋水密度变化,直接影响冷却塔出塔水温变化,而且随着冷却塔淋水密度增大,冷却塔出塔水温提高幅度逐渐加大。结合机组实际运行情况,研究了考虑冷却塔淋水密度影响的循环水泵运行优化方法,通过试验调整的方式分析确定冷却塔淋水密度变化对冷却塔出塔水温的影响,完善了循环水泵运行优化方法,使运行优化结果更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自然通风冷却塔是火电厂中重要的冷端设备之一,其冷却性能对电站的经济和安全运行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介绍某300 MW机组冷却塔新型改造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冷却塔的冷却效率和降低了冷却塔的冷却幅高,提高了机组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不同风量和喷淋水量对填料逆流闭式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建立和验证了带填料逆流闭式冷却塔热质交换的数学模型,基于焓差理论对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填料相当于对盘管区进口的喷淋水进行预冷,降低了喷淋水的平均温度,使带填料闭式冷却塔的冷却性能优于纯盘管闭式冷却塔;风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带填料逆流闭式冷却塔和纯盘管逆流闭式冷却塔的热力性能,两种塔的冷却性能随风量增加的提升速率相同;喷淋水量的增加对纯盘管逆流闭式冷却塔的热力性能的影响较小,却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带填料逆流闭式冷却塔的热力性能。  相似文献   

7.
虞谦 《浙江节能》2009,(4):62-66
文章结合冷却塔的应用、机理及测试过程的简述,介绍一种便捷节能的即热式冷却塔测试台。并指出,冷却塔的性能测试工作,为研发和提高冷却塔产品质量,以及合理匹配主机设备提供了实测的技术参数,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节能降耗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冷却塔内吸热侧湿空气和放热侧循环水的温度场、速度场、湿度场的分布情况,重新设计冷却塔配水系统及其填料的布置方式,并对其实施改造达到风水匹配最佳效果。改造后实测冷却能力值达到115.0%,超过了设计冷却能力,对大型及超大型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相应的后续研究与改造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亮  王曦  卢军 《热科学与技术》2015,14(4):278-282
根据Merkel的冷却塔传热传质理论,推导了适应于横流式冷却塔的换热模型,通过理论模型正交试验和实测数据因子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横流式冷却塔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实测数据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风量对横流式冷却塔换热性能影响程度最小,与理论模型正交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运行时应保证横流式冷却塔进水流量的分布均匀,才能更有效的利用换热面积,提高横流式冷却塔换热效率。  相似文献   

10.
《节能》2015,(12):29-33
分析仪征化纤公司热电中心2~#循环水冷却塔冷却效率下降的原因,阐述通过更新冷却塔填料、喷溅装置等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来提升该冷却塔进、出水温差,达到提升其冷却效率的改造情况。最后,分析此次2~#冷却塔提效改造后对热电厂提高发电经济效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