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合曲梁非对称弯曲正应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一般截面形状复合曲梁在复杂受力情况下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作为特殊情况,从正应力计算公式也可以得到该梁在具有纵向对称面且载荷作用在该平面内时的相应公式。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2.
复合曲连梁剪应力和径向应力的显示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复合曲梁正应力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导出了其剪应力和径向应力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复合曲梁的应力问题得到全部解决.作为特例,也可以从上述公式得到该梁在具有纵向对称面,且载荷作用在该平面内的相应公式.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3.
为了完善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设计方法,在分析应力吸收层功能的基础上,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层容易出现层间粘结不牢和层间滑移等问题,提出基于层间抗剪强度的应力吸收层材料组成设计方法.研究了沥青种类、沥青洒布量及碎石撒布量对层间抗剪强度的影响,探讨了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层间抗剪强度随碎石撒布量和沥青洒布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碎石撒布量为14 kg/m2,沥青洒布量为2.2 kg/m2时达到最大抗剪强度.推荐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最佳橡胶沥青洒布量为2.2~2.4 kg/m2,最佳碎石用量为13.5~14.5 kg/m2.  相似文献   

4.
针对沥青面层层间污染导致面层层间粘结不良的问题,采用壳牌路面设计软件BISAR3.0,选择市政道路典型的两层式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根据弹簧柔量接触模型,对比分析基、面层层间接触条件和面层层间接触条件对沥青路表弯沉和层底拉应力的影响,进而确定面层层间接触条件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面层层间接触条件对路表弯沉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影响较小,对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影响较大,在路面结构设计时有必要验算层间不连续状态下的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面层层间粘结。  相似文献   

5.
通过ANSYS软件建立了简支箱梁桥足尺模型,桥面铺装层间采用接触方式,分析了简支箱梁桥在中部偏载作用下沥青混凝土铺装上下面层厚度、弹性模量、层间粘聚力以及层间脱空面积变化对铺装层产生的影响.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沥青铺装层上下层厚度变化对铺装层内纵横向拉应力影响明显,增加铺装上层厚度可以减少铺装下层的拉应力和剪应力,增加铺装下层厚度对层间抗剪作用影响不敏感;增加铺装上层弹性模量能减小铺装下层拉应力和剪应力,增加铺装下层弹性模量不能提高铺装层抗剪效果;层间粘聚力大于0.25 MPa时,铺装上下层各应力基本不变;随着铺装层间脱空面积的增大,铺装层上下层相关应力增大,在脱空处容易产生破坏.沥青铺装层层间存在脱空时,铺装层上层纵横向拉应力和剪应力大于铺装层下层的对应应力.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曲梁纯弯曲时最大正应力另一种形式的公式,即用直梁纯弯曲时的最大正应力乘以形状系数α,经分析推导形状系数α是与横截面形状、尺寸及曲梁曲率有关的量,从而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出曲梁的最大应力。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曲梁纯弯曲时最大正应力另一种形式的公式,即用直梁纯弯曲时的最大正应力乘以形状系数a,经分析推导形状系数a是与横截面形状、尺寸及曲梁曲率有关的量,从而用一和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出曲梁的最大应力。  相似文献   

8.
内外保温墙体温度应力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保温模式墙体各功能层在不同季节温度应力的发展情况,在对北京地区典型内外保温墙体的温度场计算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墙体典型约束条件下温度应力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分析了内、外保温模式对复合墙体各功能层温度应力的影响,并与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墙体内温度应力的大小取决于初始温度(T0)、温度变化(T-...  相似文献   

9.
基于热弹性力学和热传导理论,对热应力作用下的两种不同弹性材料组成的复合圆球壳进行了力学分析。推导出组合球壳在变温场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的解析表达式,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了径向应力、环向应力和位移随半径的变化曲线,研究了外界温度场、组合球体的几何参数以及材料参数等随内外球体半径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熔融堆积成型(FDM)是一种典型的快速成型技术,由于无污染适合办公环境下使用而得到广泛应用。分析了层间应力及翘曲变形产生的原因,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得出了层间应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在截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建立了翘曲变形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各种工艺参数(层数、扫描线长、成型室温度、层厚等)对翘曲变形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减小翘曲变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考虑层间不同状态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定量研究层间滑移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方法通过定义滑移系数来准确模拟层间不同的连接状态,分析了同一沥青路面在优、中、差三种接触条件下力学响应的变化,以及分析在不同滑动条件下基层回弹模量变化对沥青路面受力的影响.结果层间连接条件由优良转差后,弯沉和最大剪应力增长了近20%、沥青层层底由受压状态变为受拉状态.基层回弹模量增加,均能有效减少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但同时导致沥青层内竖向压应力和剪应力过大增长。使出现车辙的概率增加.结论在沥青路面设计和施工时应做好黏结层,避免层间滑动的出现.同时将基层模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1000~1200MPa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力学计算和室内试验研究了层间接触条件对沥青路面高温性能的影响.应用BISAR计算了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下的沥青面层剪应力,通过直剪试验测定了洒布不同粘层材料的复合马歇尔试件的抗剪强度,采用车辙试验测定复合式车辙板的DS和总变形量.研究结果表明:完全光滑的层间接触条件大幅提高了沥青面层的最大剪应力,并加速了沥青面层发生剪切破坏而出现车辙;粘层提高了层间抗剪强度,不同的粘层材料对层间接触条件的改善效果不同;高抗剪强度的层间接触能提高复合式车辙板的高温性能;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层间接触条件,对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贫混凝土用于路面基层时,由于受到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的反复作用,需研究其疲劳特性.通过分析室内小梁弯拉疲劳试验结果,得出贫混凝土的疲劳寿命服从双参数威布尔分布,据此建立了不同应力水平和等效应力水平下两种形式的疲劳方程.通过对比,得出贫混凝土的疲劳性能优于其他常用半刚性基层材料.利用得出的疲劳方程,建立贫混凝土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下面层荷载应力计算的疲劳应力系数,以及作为沥青路面基层时,进行层底弯拉应力验算的弯拉强度结构系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聚合物混凝土薄层铺装(thin polymer overlay,TPO)超薄铺装体系在不同的车辆轴载、水平力大小、TPO铺装层厚度、荷载位置下的力学性能,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有限元计算.研究表明:随着轴载增大,UHPC最大拉应力、TPO最大拉应力、UHPC与TPO层间最大剪应力均显著增大;水平力大小对UHPC-TPO层间最大剪应力影响显著;增大TPO厚度对结构受力有利;考虑超载230%且紧急制动的不利工况,UHPC最大拉应力和TPO最大拉应力均小于各自的开裂强度、UHPC与TPO层间最大剪应力远小于界面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对于横观各向同性体轴对称变形时应力函数解法的基本方程,并应用Hankel积分变换,求解了位于横观各向同性平面内的埋藏圆片裂纹在垂直于裂纹面远处均匀拉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获得了与各向同性材料相同的应力强度因子,不同于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场和应变能释放率裂。  相似文献   

16.
应用传统强度理论和细观力学方法对几种韧性材料在复合载荷条件下的断裂机理、启裂位置、开裂方向进行了实验分析和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对应于不同的应变硬化率和复合比,韧性材料的断裂形式和断裂机理会发生变化;钝化变形区应力三维度最大处和锐化变形区剪应力最大处是裂纹的启裂位置;根据启裂点上的最大拉应力方向或最大剪应力方向可预测裂纹的开裂方向;应力状态及相关参数的临界值可作为断裂过程的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断裂力学的能量释放率理论 ,研究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梯度功能材料的Ⅰ ,Ⅱ型复合裂纹问题 .讨论了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和应力强度因子 ,建立了具有一般性的梯度功能材料的断裂准则即能量释放率判据 .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解粘实验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对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几种聚合物与高铝水泥间的复合界面层进行了组成和结构分析;讨论了不同粘结力在界面层中的作用形式及其对材料设计和复合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层的结构模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断裂力学的能量释放率理论,研究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梯度功能材料的Ⅰ,Ⅱ型复合裂纹问题.讨论了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和应力强度因子,建立了具有一般性的梯度功能材料的断裂准则即能量释放率判据.  相似文献   

20.
应用BISAR软件计算了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下的沥青面层剪应力,通过直剪试验测定了洒布不同粘层材料的复合马歇尔试件的抗剪强度,并采用车辙试验测定复合式车辙板的DS和总变形量.研究结果表明:完全光滑的层间接触条件大幅提高了沥青面层的最大剪应力,加速沥青面层发生剪切破坏而出现车辙;粘层提高了层间抗剪强度,不同的粘层材料对层间接触条件的改善效果不同;高抗剪强度的层间接触能提高复合式车辙板的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