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增进课程思政教育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融合性,作者从Python语言编程规范、网络爬虫、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游戏开发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力求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有效地融入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学实践表明,融入思政的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编程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了网络安全意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十几年前中国互联网教育萌芽,2014年在线教育来势汹汹,面对骤然加速的教育互联网化,我们准备好了吗?在线教育为教育个性化和大众化打开了一扇门,知识离我们仅有"一触"之隔。从2012年开始,多种在线教育产品和平台引爆了终身学习的热潮,MOOC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易公开课、淘宝同学、e学大等在线教育产品和平台的相继推出,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网络游戏带来的社会问题,许多教育专家提出了"在线教育游戏"的概念.所谓在线教育游戏就是指以教育为目的(非娱乐为目的而带有某种教学功能)的基于互联网的游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网络游戏带来的社会问题,许多教育专家提出了“在线教育游戏”的概念。所谓在线教育游戏就是指以教育为目的(非娱乐为目的而带有某种教学功能)的基于互联网的游戏。在线教育游戏具有声音、文字、图像、互动性相结合的立体式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合作性、虚拟现实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能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参与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育成为面向学生和社会的教育,将理论融入实践、具有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断探求的学习模式成为教育的必然途径.本文着重对教育游戏融入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教育游戏在教学中采取探索和启发结合的模式,分析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特点和实践流程,并给出 GameAI 课程的教学应用案例,阐述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计算机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数最多的专业,在校人数也领先于其他专业。在分析我国在线教育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全模式在线教育的思路,并认为在线教育的技术特点是IT技术,若利用专业优势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优先纳入全模式在线教育,将有益于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分析在线教育的现状和我国在线教育模式,以"淘宝同学上线"为切入点,提出我国在线教育在宣传模式、课程设置及吸引资源方面面临的新挑战,阐述在新的挑战和机遇下教育行业的对策,对在线教育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当前以云计算、AI 技术、移动互联、5G等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由于近两年受到新冠疫 情的影响,在线教育、中国大学MOOC 及智慧职教等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在以教育教学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运用 ADDIE 模型分析5G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的在线设计,实施课程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提升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 力。基于ADDIE 模型架构背景下,将5G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从五大体系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包含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 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游戏闯关教学模式:将课程知识融入到闯关式的游戏场景中,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游戏闯关完成课程学习,并获得综合客观的成绩评估。阐述了游戏闯关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并详细讨论了具体的方案设计,通过分析得出该教学模式具有优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陈铁明  江颉  黄洪 《计算机时代》2012,(3):54-55,58
提出了一种基于闯关游戏式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将课程知识融入到闯关式的游戏场景中,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游戏闯关完成课程考核,并获得综合客观的成绩评估。阐述了闯关游戏式考核的基本理念,并详细讨论了具体的方案设计,通过分析得出该考核方法具有优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所谓在线教育游戏,是指基于互联网、以教育为目的(非以娱乐为目的而带有某种教学功能)的游戏.与其他游戏一样,在线教育游戏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游戏性,但同时它的内容又是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学生学会并应用各种知识来完成一个个任务,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在线2019年全国在线教育用户已超过2.61亿人,在线课程开设已达94.2万门,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已达11.8亿人次教育现状预计2020年全国在线教育用户将超过3.09亿人,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将达4,538亿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成为各大中小学的重要选择。在线教育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MOOC课程相比,需要提供更多的在线教育系统的功能与服务,沉浸式、群体化的学习环境,涵盖的教育活动包括教程、实验、测试和实验室练习等。在线学习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既要适应在线学习环境,又要实现学习目标,且要应对因无法面对面教学而失去的学习体验。本期专刊旨在讨论教育机构提供大规模在线课程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自适应在线学习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新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对规模化线上教育的各环节赋能。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90年代中期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应用,加之日新月异的技术作为支撑,几十年中,在线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未来5G时代下“万物互联”的技术推广下,在线教育方便快捷的优势将会更加明显,这种教育方式打破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性,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偏爱。然而在线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学习者间的沟通互动较少,产生孤独感;交互软件的功能设计还不完善,部分在线教学的效果不如现实教学等等。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会倾向于网络社交,这使得在线教育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以武汉宸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例,着重阐述在线教育的现状、不足,通过深度访谈,结合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传播理论和市场营销的方式,提出在线教育发展和推广的方法,以期为在线教育平台的运营者,提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在线教育逐渐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尤其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期间这场超大规模在线教育运动中,既突显了在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也暴露了在线教育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中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且其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在线教育更应该思考如何在该阶段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梳理目前中小学在线教育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各地区发展不均、教育平台和学习资源适切性不够、学校课程开设未考虑在线教育特征以及师生的信息素养不够等问题,探析问题出现的根源,从问题解决中获取启示,以期促进未来中小学在线教育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分析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将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并以实例阐述了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设计。该方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了教学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是目前高校推进全过程思政教育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动态网站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将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过程,打造适合本校学生、学情和培养需要的混合式课程思政课堂,打造三全育人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近期,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实施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要求。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学科中,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是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本文探讨将思政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刘芳  田枫  李欣  林琳 《智能系统学报》2021,16(6):1117-1125
在线教育存在“信息迷航”问题,而传统的信息推荐方法往往忽视教育的主体—学习者的特征。本文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根据在线教育平台中的学习者相关数据,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在线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的学习者模型。以协同过滤推荐方法为切入点,融合学习者模型中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对协同过滤方法进行改进,建立融入学习者模型的在线学习资源协同过滤推荐方法。以2020年3~7月时间段的东北石油大学“C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真实学习数据和行为数据为数据集,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对比,最后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性能上均优于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数码时代》2013,(8):5-13
说起“网络课程”,大家都会很容易联想到上世纪末的产物——在线教育(E—learning)。E—learning的提出,让企业培训打破了疆域、时差的障碍。然而,这种崭新的教学形态提升了原有的传统教育效率,但带来并非根本教育体制的变化。自E—learning诞生至今的15年间,我们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教育时代。有人提出了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免费获得“在线大学”的教育并获得公认的学历证书;也有人提出语音英语培训,让学生通过语音软件“单对单”深造外语。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形式主义、堆砌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等不足,介绍了近年国外比较流行的MOOC发展情况,并吸收了MOOC的精髓,提出了基于MOOC理念的开放课程建设改革思想,为国内精品开放课程、在线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