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规律等方面比较了萨特社会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不同,使人们认清萨特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实质,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2.
哲学史上种种哲学由于没有正确地理解人和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否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或对社会规律作唯心主义理解。唯物史观列强调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就必然碍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本质,进而得出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就是产生和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的结论。这就坚持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实现了对社会规律认识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3.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总体看法,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按黑格尔的说法,就是“哲学的历史”或“历史哲学”。辞海中这样界定了历史观: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根本见解,与“自然观”相区别,又相联系,是世界观的两个组成部分。[1]邓小平的历史观,是在继承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重点由社会存在论转向社会发展问题,是具有时代特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邓小平历史观,能深入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哲学基础,是通向邓小平理论大厦的重要途径。学术界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邓小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研究。本文拟对这一理论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一研究的方法和意义1.方法一是分类法。邓小平历史观的内容非常丰富,展现在各个方面。将邓小平历史观分类研究,能清晰地把握邓小平历史观的脉络,是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有的学者就将邓小平的历史观分为历史过程观、历史发展观、历史价值观和历史评价观四个方面来分析研究。[2]有的则把邓小平的历史观细化为十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生产力论、社会主义模式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经济发展战略论、改革动力论、人民主体论、两个...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从哲学自身性质和哲学发展内在规律上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可以看到,唯物史观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正确理论,是以人和人的生存问题为自己的关注中心的。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重要的是思考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使唯物史观不断得到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对“原典”的重新解释、补充和运用,而是研究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研究过、或研究过但没有来得及作出回答的新问题。要把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唯物史观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揭示了思辨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同构关系,然而,由于他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辩证法思想,致使他在历史观上仍然陷入唯心主义深渊。马克思在扬弃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吸收黑格尔哲学的辨证法思想,最终确立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从实践本体论出发的历史理论或历史哲学遵循着科学实证精神与人文的终极关怀互相统一的原则,始终将理性的目光注视着现实的生活世界,通过现实的社会改造来实现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这一终极性的历史目标。  相似文献   

6.
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与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需要重新审视以下几个问题: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问题;人类享受自己所创造的历史成果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社会历史评价的最高价值尺度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问题;人的需要与利益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硬核和根本,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然过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最高价值理想;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人性论的科学基础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是人的类本性。唯物史观人性论是历史的、发展的人性论,是个体性和社会整体性相统一的人性论,它强调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人性论的科学基础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是人的类本性。唯物史观人性论是历史的、发展的人性论,是个体性和社会整体性相统一的人性论,它强调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哲学史上种种哲学由于没有正确地理解人和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否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或对社会规律作唯心主义理解。唯物史观则强调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就必然得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本质,进而得出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就是产生和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的结论。这就坚持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实现了对社会规律认识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那些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历史街区应当同老房子一样给予保护。然而长久以来,保护工作仅是物质方面的历史遗存及其环境的考古和修复,很少涉及精神方面的地方民俗、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研究。本文从国际学术交流-磁器口概念设计引发思考,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同于单纯的文物保护,因为居民的生存环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城市改造和修改过程中保持它的整体环境,就必须关注居民的人居环境。并对如何处理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中西文化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首后,中共关于唯物史观中包含“社会发展”争“人的发展”两个历史过程的论断及其体系,已形成继承马恩并有创新的成熟的“执政哲学”,面对它,继续说唯物史观只从社会关系出发而不是从现实个人出发,认定人的需要只有社会性而无自然性,都不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同青年黑格尔派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借以清算了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对德国思辩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本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再加上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一股否定历史规律、怀疑共产主义理想的非决定论思潮趁机泛起。文章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的主体选择性和客观性、历史过程的非线性和合目的性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并同时对非决定论者对历史规律客观性的攻击进行了批判,以期澄清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混乱,还历史决定论应有的权威。  相似文献   

16.
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地区的保护与更新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在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都是热点。通过对城市设计和传统城市地芡概念研讨,针对国内在传统城市地区的以高强度开发建设为命题的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提出以保护与更新为主题的传统城市地区城市设计概念,通过控制传统城市地区的公共空间的形成,从而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促进城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哲学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客观历史进程,具有极强的历史哲学意蕴。“市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世界历史”以及“历史主体—历史客体互动”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4个重要理论维度,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哲学语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历史主体—历史客体互动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中国社会“市民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解放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由“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邵晋涵史学批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邵晋涵,留给世人的印象仅仅是精通经学和历史考证的汉学家,其实他也是一位史学理论家。邵晋涵对中国古代史学所作的批评,特点鲜明,包含着丰富的史学思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的历史演变与防洪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地理、水泥沙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演变与现状比较的初步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进展:(1)洞庭湖与荆江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2)近代以来泥沙淤积和人为围垦对洞庭湖影响的定量估算;(3)历史时期荆江河床淤积速率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