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对建筑群体组合设计中统一、对比、均衡、韵律四种关键手法进行了阐述,总结出了建筑群体组合中的艺术性原则,使建筑各组成部分既有多样性,又有和谐秩序,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群体组合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湘南村镇彭梓城的建筑群体组合进行归类分析,探索出村镇建筑群体组合的规律,以期对当前的建筑群体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连续完整、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 ,高台、木构架、大屋顶的外观形式、庭院的组合模式 ,以及园林崇尚自然的传统一脉相承 ,未曾间断 ,这表明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观 .通过建筑与传统文化中潜在的相似性分析 ,尝试用“同构”这个概念 ,结合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传统 ,从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等3个方面 ,来解释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模式及其建筑组织关系结构特征的原因 .  相似文献   

4.
文章指出建筑能耗和环境舒适是建筑性能表现的主要方面之一,同时是绿色建筑概念所强调的重要内容。然而能耗最小化的节能设计和舒适最大化的设计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果将二者放置在建筑表皮的关联中,会发现表皮材料在这个矛盾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平衡这种矛盾关系,对建筑表皮材料的特征分析,应该综合考虑建筑位置、整体形态和朝向、建筑内部的功能布局、使用者活动空间、空间使用特征,甚至使用者的背景和行为模式等因素。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提出基于整体设计和基于使用者群体特征的两个思路,并阐述了其中的建筑表皮的材料特征及其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5.
即然我们把建筑理解为一种叙述语言或文体,就存在着“修辞”问题。在建筑中,除“功能”与“结构”之外,建筑的其他形态均可被视为“修辞”。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本体”其实就是修辞形态。比如彩绘,色彩、材质、造型、体量、比例、线条、路线、秩序及其互为穿插的庭院、园林,形成的空间序列感等。中国古代官方建筑的形式组合是一种社会象征秩序,其组合原则如西方的结构主义学者说的那样,可进行互相组合。中国古代官式建筑是权力的形式,它是伦理和政治秩序重叠。建筑形式与社会游戏性质极重的社会仪式接连在一起。建筑场所的真正…  相似文献   

6.
知识篇     
《建筑工人》2012,(1):45-45
建筑艺术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具有物质实体的生活环境,它既需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求,也需满足人们审美的欣赏。因此,它也是通过物质实体来表现空间变化与组合的一种图形艺术。建筑形象常常是通过建筑环境的布局,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物的立面造型、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内外装饰,以及建筑材料所表现的色彩、质地、肌理、光影等多方面的处理,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广西土木建筑》2010,(5):125-125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位,可以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各种不同家庭居住。在建筑格局上,北京四合院不仅体现了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也有着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和性,而这种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宜居模式也和西方建筑有着截然不同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8.
建筑艺术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了,但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本文通过对地域性建筑概念和特点的分析,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地域建筑的再生以及全球化下地域建筑的文化表达,阐述了中国地域建筑与全球化的关系,中国建筑师应采取的态度,方法和任务。  相似文献   

9.
建筑艺术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了,但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本文通过对地域性建筑概念和特点的分析,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地域建筑的再生以及全球化下地域建筑的文化表达,阐述了中国地域建筑与全球化的关系,中国建筑师应采取的态度,方法和任务。  相似文献   

10.
杜萧翔 《山西建筑》2013,(36):35-36
以华严寺为研究对象,从群体组合的特点与建筑体形两方面探讨了建筑群体组合的关系,并对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进行了分析,可为寺庙建筑的研究、修缮、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罗汉军 《华中建筑》2003,21(1):22-24
在揭示传统文化尚中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中庸》理论思维的思想文化意义;试图通过传统建筑木框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建筑单体的形成与变化,传统建筑类型的分化与发展,传统建筑群体组合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中国建筑的现代重建与发展,揭示中国建筑以人为本的尚中观念和中国建筑道不远人、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相融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王鲁民 《建造师》2009,(3):38-45
中国近代史上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本体的吸纳西方建筑技术、纹样和造型特征的途径;一种是基于西方建筑观念,以西方建筑为本体的吸纳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和装饰纹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鲁民 《新建筑》2006,(5):54-58
中国近代史上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本体的吸纳西方建筑技术、纹样和造型特征的途径;一种是基于西方建筑观念,以西方建筑为本体的吸纳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特征和装饰纹样的途径。这两种途径,从文化学立场看,均显示出中国传统的把建筑视为塑造人们起居格局并建构社会秩序的工具的观念具有深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拥有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文章对南通历史建筑的使用现状进行调研和总结,对南通历史建筑保护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南通历史建筑保护和合理利用中存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步入信息时代的工业建筑——中国电子工业建筑发展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要论述了步入信息时代工业建筑变化的特征,反映了其在功能、环保和建筑艺术方面的创作趋势、作者以中国电子工业建筑为例,叙述了电子工业建筑早期发展的状况、近期工业建筑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组合的变化以及建筑技术科学对工业建筑高技术化的支持提出信息时代工业建筑发展的模式和相关问题,强调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铺宅建设是一类特殊的泉州传统居住建筑,是泉州传统居住建筑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特别是在泉州城的鼎盛时期,更是泉州城普遍存在一类居住建筑,并形成了泉州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的铺宅建筑形式——“手巾寮”,而沿袭至近现代。这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是罕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却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一种生活或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17.
进入 2 1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加入WTO ,各国建筑领域的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高素质建筑管理人才的竞争 ,其核心是建筑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机制创新。中国建筑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起伏的历史阶段 ,其发展历程留下历史的遗迹 ,存在优势也发现了障碍。本文运用统计比较方法分析中国建筑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模式前提下建筑管理教育模式存在的障碍 ,以探索中国建筑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桑振群 《山西建筑》2007,33(9):57-58
介绍了传统建筑庭院空间的建筑、围墙、连接、引导、绿化、建筑小品等构成要素,阐述了庭院单元群体的组合方式,并对庭院组合方式产生发展的原因和传统庭院反映出的民族性格进行了分析,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和体味其建筑文化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建筑的审美主题周莲君建筑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物。建筑艺术通过对建筑物的形体和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合、建筑群体的组织以及色彩、装饰等的审美处理,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现了人自身的智慧和价值,人也从中得到自我...  相似文献   

20.
"双快"城市道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快速公交类型,能为城市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但对城市空间的尺度、建筑风貌和环境景观却存在一定的影响。由于国内外建设"双快"路较少,对该类建筑空间的改造更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文章通过总结成都市二环路沿线两侧综合整治工作,拟为国内城市高架路沿线建筑空间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