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针对实际乳品废水,采用好氧颗粒污方法,在SBR反应器中,研究运行周期和COD污泥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运行周期在6 h时,COD去除率为92%,且延长运行周期COD去除率变化微弱。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当COD污泥负荷在1.0~2.0范围内变化时,可保持93%以上的较高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中采用了两个污泥负荷概念,由此引起设计人员的困惑和生物反应池体积计算的混乱.为此,对污泥负荷概念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源自F/M的负荷概念更符合实际,建议在规范修订时统一污泥负荷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的研究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分析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发生污泥膨胀前后的运行参数及污泥膨胀可能的原因,认为此次污泥膨胀主要由于污泥负荷偏低引起的中度丝状菌膨胀,通过调节泥龄、污泥负荷、溶解氧等运行参数成功地控制了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4.
介绍绍兴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中污泥膨胀的处理对策,对发生污泥膨胀的水质特点、工况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污泥膨胀主要是由高浓度冲击负荷造成的。通过对泥龄、回流方式、污泥负荷、溶解氧等运行参数进行调节,使污泥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的研究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发生污泥膨胀前后的运行参数及污泥膨胀可能的原因 ,认为此次污泥膨胀主要由于污泥负荷偏低引起的中度丝状菌膨胀 ,通过调节泥龄、污泥负荷、溶解氧等运行参数成功地控制了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6.
准确了解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不仅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有指导意义,也有利于后续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对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工艺污泥产量的设计值、实际运行值进行计算,分析不同污泥产量计算方法的特点。并对重新启用初沉池后污泥产量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重新启用初沉池后污泥产量比超越初沉运行时有所减少,减轻了后续污泥处置负荷。  相似文献   

7.
对活性污泥法中的重要参数--污泥龄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传统污泥龄的定义及其计算式适用条件,对其计算式中系统体积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污泥龄控制过程中污泥浓度、污泥负荷和污泥龄的变化.文中还对间歇式进水反应器内污泥龄的确定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三种可用于非稳态污泥龄计算的实时污泥龄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污泥膨胀控制对策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善根 《给水排水》2002,28(5):16-17
介绍了以水产品加工废水为主要原水的某污水处理厂控制污泥膨胀的情况。经过分析认为污泥负荷的增大是造成该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 ,并采取了提高污泥回流比、降低污泥排放量、加大曝气量、加强指标监控等措施 ,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污泥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9.
UNITANK系统不同运行方式下污泥膨胀的特点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UNITANK系统在流态上接近完全混合,基质浓度梯度大大降低,这对于控制污泥膨胀是较为不利的。试验表明,UNITANK系统的单级好氧处理系统在较低或较高的有机负荷下易发生污泥膨胀,在中等负荷下若使得进水池溶解氧充足则可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脱氮除磷处理系统由于进行缺氧搅拌的边池可起到缺氧选择器的作用,其不发生污泥膨胀的有机负荷限值范围较单级好氧处理系统大;与SBR系统相比,UNITANK系统控制污泥膨胀的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
利用规模为100m3/d的中试装置,在污水处理厂内研究了正置A2/O工艺在不同工况下的剩余污泥产率。试验结果表明,剩余污泥表观产率(Yobs)随污泥负荷的提高而增大,随泥龄的延长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污泥合成产率(Y)与污泥负荷、泥龄和温度关系不大;衰减系数(Kd)随污泥负荷的提高而减小,随泥龄的延长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本试验条件下,Yobs值为0.35~0.49kgVSS/kgBOD5,Y值为0.67~0.72kgVSS/kgBOD5,Kd值为0.025~0.035d-1。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介绍了德国一段硝化、反硝化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的设计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以污泥龄为设计计算的基础参数,通过计算确定BOD5污泥负荷、单位剩余污泥产量、反硝化能力等参数来计算曝气池的容积(包括反硝化池、硝化池的容积)、供氧量,并对曝气池出水的碱度、pH值进行验算。文章最后还给出了计算过程示例。  相似文献   

12.
氧化沟工艺运行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就枣庄市污水处理厂氧化沟三沟污泥浓度分布不均匀 ,直道内曝气转刷易产生污泥沉积现象 ,出水中含有飘泥 ,氧化沟负荷过低等几个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解决或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的安全性问题更加凸显.与此同时,由于污水水质及水量变化,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处理系统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对运行稳定性提出较大挑战.通过对污泥处理过程及出泥泥质特性分析,明确了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工艺在污泥稳定化及病原体灭活方面的优势.通过梳理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的经验做法,提出了污泥高级厌氧消化系统应对低负荷运行的具体举措.此外,针对污泥运输及后续利用环节,介绍了人员防护及区域消杀的建议.以期为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环节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实际运行工况,筛选出丝状细菌数量级、污泥沉降比、负荷比、溶解氧、泥龄、温度和营养物类型作为污泥膨胀指标,并根据研究得出污泥膨胀监控指示范围。  相似文献   

15.
提出厌氧复合循环颗粒污泥悬浮床反应器的新型反应器理论.通过引入分级三相分离器,使悬浮床反应器上部处理区液体和沼气的上升速度大大降低,创造了污泥颗粒沉降的良好环境.底部利用高负荷产生的沼气形成内循环,同时设置外回流系统,内、外循环实现了进水与颗粒污泥间的充分接触及保持了良好的反应条件,创造了大幅度提高CODCr容积负荷的条件.对反应器的启动、运行和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去除效果和悬浮流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厌氧颗粒污泥悬浮床反应器处理淀粉废水,可在负荷30~40 kg CODCr/(m3·d)条件下稳定运行,最高负荷达57.2kgCODCr/(m3·d),平均CODCr去除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实际运行工况,筛选出丝状细菌数量级、污泥沉降比、负荷比、溶解氧、泥龄、温度和营养物类型作为污泥膨胀指标,并根据研究得出污泥膨胀监控指示范围.  相似文献   

17.
张晟 《给水排水》2003,29(12):20-23
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采用改良型氧化沟处理工艺 ,对好氧处理难降解的油脂、LAS等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去除污染物广泛 ,充分发挥了厌氧和兼性菌在处理工艺中的作用。在低有机负荷条件下 ,为充分利用有限的BOD ,应尽可能使预处理简化 ,并通过厌氧池良好的绝氧环境弥补氧化沟中存在的过量曝气现象 ,满足系统中各类生化反应的DO需要。通过较长的污泥龄保证了良好的污泥沉降性能及剩余污泥的稳定消化  相似文献   

18.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工程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劲  孙俊贻 《给水排水》2007,33(2):34-38
分析了CASS与CAST工艺的异同点,指出SBR工艺可以模拟多种不同的连续处理工艺,而CAST可以根据连续流A2/O工艺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通过定义(进水 反应)阶段占每个运行周期的比例(§),引入有效污泥龄与有效水力停留时间的概念,分析了CAST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对主反应区DO的控制要求及对好氧SRT的影响,推荐采用CAST处理城市污水时使用经验值θc厌∶θc缺∶θc好=1∶2∶17;强调系统生物量的衰减由系统总SRT决定,调整(§)即可调整总污泥龄,并影响总产率系数.最后,给出了设计步骤和计算实例.当采用平均日流量设计时,建议采用较长的运行周期(6 h),便于在峰值流量时增加周期数,以保持CAST运行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水热污泥脱水滤液与生活污水协同生物降解的可行性,将污泥水热脱水滤液混入模拟生活污水,并进行SBR处理试验。研究表明:以0.05%的比例将水热污泥脱水滤液混入模拟生活污水,不会对SBR系统处理模拟生活污水造成冲击,出水各项指标能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通过三维荧光图谱分析和荧光区域指数分析,表明滤液中的类酪氨酸、类色氨酸蛋白等组分能在模拟生活污水得到充分的共降解。  相似文献   

20.
采用长污泥龄、低氧或微氧工艺控制亚硝化反应,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亚硝化工艺,连续运转245d。试验结果表明,新型亚硝化工艺氨氮转化率平均为68.1%,亚硝酸盐氮生成率为63.7%,硝酸盐氮生成率平均为1.2%,氨氮几乎全部转化为亚硝酸盐氮,未发生硝酸盐积累。出水中氨氮负荷为0.238kgN/(m3·d),亚硝酸盐氮负荷为0.526kgN/(m3·d),污泥龄为198d,污泥比增长率为0.0051d-1,污泥产率为0.0375gVSS/gNH3-N。长污泥龄、低溶解氧、游离氨、亚硝酸抑制等的共同作用,是实现稳定亚硝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