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旭  孙秀锋  贺禹文  李超 《园林》2024,(3):95-10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型背景下,乡村景观文化服务(LCS)成为乡村景观演化的重要动因,目前乡村景观空间分异研究与乡村景观功能多样化发展之间存在缝隙。以重庆市典型山地乡村为例,应用乡村游憩数字足迹等多源数据,提出了基于乡村景观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S)、潜在需求(D)及感知偏好(P)相结合的乡村景观分异及类型识别方法,将研究区分为了5种乡村景观识别区,并应用MaxEnt模型解析了不同乡村景观类型中的景观感知偏好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山地乡村LCS供给、需求及偏好的冷热空间分布差别显著,乡村LCS的S-D-P关系具有显著的集合性和地域性,5种识别区的景观管理需要集体尺度上的价值观、规则和行动;同时发现公众的景观偏好多集中在旱地景观中,而林地景观中的偏好度差异度最大,同时影响水田、旱地及林地景观中感知偏好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景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镇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的开展,服务城市大众美学认知与文化精神的城市风貌与景观塑造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以上海典型街景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深度学习与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具大范围评估应用潜力的公众审美感知模型,进行公众景观偏好研究。发现公众对于街景的不同场景审美感知差异较大;景观美学感知概念模型中关键景观要素为土地、建筑、树、墙;想象度、自然度、对比度和审美干扰度是影响公众对景观美学认知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推广到大规模公众景观认知快速评估,为城市设计提供本土公众偏好美学理论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途径和共同愿景,而识别与评价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关键在于其表征体系的构建。基于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认知,以景观C-3P理论体系为基础框架建立了一套融合时空特征的多要素、多尺度、多维度的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体系。景观要素决定了景观环境的语境特征,景观要素表征是对要素单体属性信息的直观描述;景观特征表征是融合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过程、景观空间感知3个维度的完整表达;景观性格表征是对各类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效用与效应的典型刻画。通过对表征体系中关键指标的测度与评价可以揭示出乡村景观空间的整体特征与地方性格,以此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北京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乡村景观风貌逐渐丧失、并日趋城镇化,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乡村地域美学不够突出和乡村规划项目缺乏统筹、建设紊乱三大凸显问题。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为研究对象,沿用从感知到认知——景观特征研究方法,基于阅读文献资料法和问卷法、访谈法、抽象归纳法,通过古代田园类诗词、《园冶》及风水学反映出中国传统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包括13个"呈现型"特征和14个"营造型"特征;通过文学作品、民居建筑、传统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归纳出3类北京传统乡村景观;此外,通过针对北京乡村居住者与旅游观光者研究对北京当代乡村景观风貌特征进行补充,从而构建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研究框架。未来可深入研究并系统化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建立《北京乡村景观建设导则》与《北京乡村建设项目景观风貌评价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其发展,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如何认知乡村景观空间,如何揭示与表达乡村景观的地方性特征,是开展乡村空间研究与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命题。景观单元的识别与划分是生态智慧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空间解构与重组的科学途径。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中的U-Net与BDCN模型对南京市牌坊社区村域范围内的景观要素与景观单元边界进行图像识别,完成乡村社区尺度下的基本空间单元划分。选取乡村景观特征相关指标,使用空间聚类的方法完成由基本空间单元到复合空间单元的聚合与重组。通过评价复合空间单元的景观绩效认知牌坊社区的空间生态智慧,以此作为乡村景观塑造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究海南岛海岸聚落景观的适应性特征,选取东西海岸85个聚落样本,基于审美适应性理论,从地理、气候、材料三个方面对其自然适应性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发现两岸聚落景观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了对地理条件的适应,在中、微观层面上气候条件则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揭示海南岛两岸聚落景观的自然适应性分异,为海岸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琳  杨珂 《园林》2022,(7):20-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禹舜尧  陈崇贤 《园林》2024,(1):101-109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准确把握公众对不同地域海岸带景观的偏好和风貌认知,更好地为滨海城市形象提升和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与支持。以中国12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对百度、必应、图虫网、新浪微博和携程网5大网络平台的海岸带景观图像进行爬取,借助ADE20K数据集预训练的FCN模型对图像进行语义分割,通过对150种景观要素分割结果进行聚类与量化分析,探寻公众感知视角下中国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类型、空间分异及视觉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城市的自然景观意象类型感知高于城市空间、生活游憩和文化风貌景观意象类型;(2)各城市海岸带景观意象感知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南海与黄海海域城市的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独特性较高,渤海与东海较低;多样性总体呈现中部滨海城市高,南北两端滨海城市低的特点;(3)中国海岸带城市视觉特征为整体蓝视率适中,绿视率、空间围合度和设施配备度偏低。研究有助于不同海域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各地海岸带景观多样性的挖掘,为基于大数据图片探索大众感知层面的滨海城市风貌和海岸带景观偏好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乡村精品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版块,增强游客重游意愿对提升乡村风貌、改善村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景观感知理论为基础,将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行为反应3个阶段作为分析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3条乡村精品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可达程度对景观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景观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景观感知包括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经济生产4个维度,其中文化历史对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的路径系数最大;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并不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对游客重游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通过研究视角、量表设计、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创新,验证了国内外关于景观感知过程的理论,并论证了景观感知与游客后续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关注到人地互动与人际互动是游客感知乡村精品线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化了景观感知理论在乡村精品线方面的应用,能够为今后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提供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10.
胡一可  张天霖  王磊  何捷 《风景园林》2022,29(10):45-52
城市街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与游憩的重要空间环境,不仅提供物质产品,还可在精神感知层面提供景观服务,是提升人类福祉的关键。既往研究依赖于有限的数据源,难以对大规模城市街区景观的居民感知展开量化分析,不利于景观服务评价体系的完善。以街景数据为基础,提取绿视率、天空视率、建筑视率3种城市室外环境视觉景观要素;对城市街区居民安全、活力、美丽、富裕、压抑和无聊6项感知指标开展测度;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视觉景观要素与居民精神感知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城市中绿色空间、蓝色空间、灰色空间随城市功能特征均呈现聚集分布的规律:整体绿色视觉要素较匮乏;积极感知与消极感知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绿视率对于居民综合感知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大范围测度城市街区景观的感知情况为景观服务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指导未来的景观提升和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11.
欧洲乡村景观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彤  韩锋 《中国园林》2021,37(1):110-115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姚亦锋 《城市规划》2019,43(11):120-127
乡村景观审美的深层次观念是人地关系,而非表层的"好看",深刻地联系着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中国传统乡村与山水画意境同脉同源,乡村审美空间有对应山水画的特质、结构和哲学目标,具有含蓄淡雅的美学风格,历史源远流长。本文以山水画作为基点审视乡村景观的诗意栖居结构体系,分析乡村审美多尺度空间的关系以及脉络过程。现代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发展,许多乡村传统的审美空间面临解构和重构,传统人文理念丧失。中国山水画是探索乡村审美传统以及现代空间构建的重要途径,希望以艺术的视角规划实现地区人类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运行。  相似文献   

13.
刘涛  蔺宝钢  程圩 《中国园林》2022,38(2):99-103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红色文化景观的价值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突显.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以陕西省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红色文化景观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相关性,并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感知质量与整体形象是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且相互影响;感知质量包括景...  相似文献   

14.
章明  吴尤 《中国园林》2023,39(5):21-26
当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既 有模式,造成了人地关系的异化。“游目与观想”以更积极的 方式,重新构建人与环境更丰富的联结,形成综合认知。通过 辨析“游观”的审美文化意涵,从艺术感知的角度,梳理“复 合意象”的生成机制:“具身性感知”“全局性认知”“延伸 性觉知”;与之对应,结合景观实践的具体语境,构建“感知认知-觉知”3个层级的认知体系:关注身体经验、拓展认知 维度、构建身心契合。从以人为本的视角,紧扣人地关系的议 题,为当代景观设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卞梧  张云  都铭 《中国园林》2022,38(10):98-103
乡村环境中存在一类日常而平凡的景观,和专家视角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一样,它们同样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征空间。在新型城镇化中,这类景观对形成以人为本的、完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单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解读。以江苏盐城普通村落八灶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八灶村村民对日常景观的价值感知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识别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类型,包括惯常行为空间、主题活动空间、个人所属领地,其意义产生于不同物质空间基础上村民多样的日常活动中。发现意义场所的分布存在一定边界,其热区由住宅区向周边扩散,密度级别逐渐降低。意义场所的感知具有时间特征,主要集聚在明代、人民公社时期和2000年前后,是村落集体记忆的体现。最终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日常景观中意义场所的识别,并在村落的更新和重建中予以响应和重塑,藉此延续村落的内在活力和乡村特性。  相似文献   

16.
戴彦  彭莉  刘鹏 《中国园林》2022,38(8):42
当前快速城镇化伴生的“乡村收缩”现象对乡村 景观产生巨大冲击,威胁其价值维持。立足乡村景观价值衰 减现象和机制的解读,通过质性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大足区玉 峰村的半结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和解译,以实证方式论证乡 村景观价值的衰减感知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乡风民俗淡 化、空间风貌衰败、田园景观破损及生态环境退化在村民关 于景观价值衰减的现象感知中呈现强度递减趋势,而社会结 构退化、文化土壤消解、生产关系弱化和土地利用转化等作 用机制则是由深入浅地诱发乡村景观价值衰减的关键因素。 据此,建议后续应从历史保护、文化再生、产业构建和规划 管控等角度加强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和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17.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庭院是私人空间,但庭院景观具有公共属性,因而 成为乡村景观公共治理的一部分。从空间社会学的“公共领 域”视角,论证了乡村庭院景观在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层面的 公共性特征,提出针对物理空间进行景观整治、针对社会空间 进行社区治理的思路,为美丽庭院公共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并 提出基于公共性认知、公约制定与法律底线保障的治理规则。 以上海城郊村为例,分析实践中对庭院景观公共性的认知状况 和公共治理问题。进一步提出庭院景观的公共治理有利于美丽 乡村建设以乡村社区自组织的形式推进,保障乡村宜居社区的 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施佳颖  陈格  夏宜平   《中国园林》2020,36(11):105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