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轲  龙春光 《中国塑料》2022,36(5):19-23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海泡石纤维(Sep)进行了改性,采用平板硫化机通过热压成型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Sep和PE?UHMW/改性海泡石纤维(O?Sep)复合材料,并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Sep 及O?Sep的表面结构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及磨痕形貌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O?Sep表面存在KH550分子,其在复合材料中分布比Sep更为均匀;当O?Sep含量达到6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表现最佳,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分别为32.1 MPa,171.2 MPa、138.3 GPa和17.62 kJ/mm2,比纯PE?UHMW分别提高了41.4 %、40.0 %、95.6 %和36.9 %;其摩擦因数和磨损量分别为0.124和 0.1 mg,比纯PE?UHMW分别提高了77.1 %和80 %。  相似文献   

2.
为制备性能优良的聚甲醛(POM)基复合材料,以海泡石纤维(Sep)填充POM制备POM/Sep复合材料。研究硅烷偶联剂KH550表面改性填料对复合材料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随着Sep含量的增加而改善,当有机改性海泡石纤维(O-Sep)含量为5.0 %(质量分数,下同)时,POM/O-Se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性能分别达到最优值68.43 MPa、89.81 MPa、3600.61 MPa和285.5 kJ/m2,与纯POM相比提高了28.6 %、51.9 %、79.1 %和8.8 %;且POM/5.0 %O-Sep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分别达到0.072和3.6 mg,与纯POM相比降低了65.9 %和 35.7 %。  相似文献   

3.
Cu/海泡石——新型NO还原催化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改性海泡石为载体,用液相浸渍法负载Cu,制备用于富氧条件下CO还原NO的催化剂.海泡石的改性条件由正交实验方法确定.考察了反应气体中氧含量和空速条件等对Cu/海泡石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用XRD、TGA、H2-TPR、BET等对该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表明,灼烧温度为400 ℃、负载量为5%(质量)的Cu/海泡石催化剂对NO还原有较高的活性.Ce 和 Sm 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Cu/海泡石催化剂的性能.在实验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Cu/海泡石的催化活性好于Cu/ZSM-5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海泡石在V-Mo/Ti脱硝催化剂中的应用效果,对海泡石进行酸处理改性。在V-Mo/Ti脱硝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分别加入海泡石和酸改性海泡石,采用XRD、N_2-吸附脱附、拉曼光谱、UV-vis、H_2-TPR、XPS、NH_3-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酸改性处理有效提高了海泡石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有利于催化剂上活性组分的分散,从而提升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酸改性前后海泡石的酸性变化,对催化剂的酸性影响较小。相比海泡石,采用酸改性海泡石所制备的催化剂,脱硝效率高,反应过程中N_2O生成量少。  相似文献   

5.
采用混酸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表面改性,制备吸附性较好的吸附剂,用于去除水中低质量浓度的Cu2+离子。实验考察了pH为6时,溶液Cu2+的浓度、吸附时间、吸附剂量等因素对Cu2+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混酸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改性,可使其表面的-OH增多,且当温度为30℃、pH为6时,吸附量随着吸附浓度、吸附时间的增长而增大,而吸附率随着吸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混酸处理后增加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采用硅烷偶联剂KH 550对酸处理后的海泡石进行表面修饰,并与天然胶乳进行乳液共混,制备了有机改性海泡石/天然胶乳复合胶膜。研究了有机改性海泡石的用量对复合胶膜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剂KH 550可与海泡石表面的羟基反应接枝到海泡石表面。随着有机改性海泡石用量的增加,有机改性海泡石/天然胶乳复合胶膜的500%定伸应力增大,拉伸强度、撕裂强度以及扯断伸长率先增加后减小。当有机改性海泡石的用量为2份时,复合胶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离子交换法以盐酸作为质子供体对海泡石进行酸化处理,用CTMAB对其进行改性。探讨了改性海泡石用量、时间、pH、温度、初始浓度等对Pb~(2+)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酸处理和CTMAB改性海泡石对Pb~(2+)的吸附率提高了50%,且不受初始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在不同浓度的酸、碱、盐下制备的改性海泡石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已得出:海泡石在酸性条件下,改性效果最佳,本次实验进一步研究不同种酸对海泡石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种酸处理海泡石,对其吸附废水中有机物的能力存在一定影响,改性海泡石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如下:硫酸>盐酸>硝酸.硫酸依然是海泡石的最佳处理条件,且用硝酸...  相似文献   

9.
李琛 《杭州化工》2013,(3):4-7,11
综述了海泡石这一重金属吸附剂的改性方法,归纳了海泡石及改性海泡石在含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总结了海泡石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建议海泡石及改性海泡石在含铅废水处理方面需要就吸附去除机理和吸附剂的再生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海泡石资源丰富,廉价易得,被广泛用于各类废水的处理.详细综述了海泡石的改性方法、改性条件及其特点,介绍了海泡石及改性海泡石在含铬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总结海泡石吸附剂的再生方法.指出海泡石及改性海泡石在含铬废水处理方面需要对吸附去除机理和吸附剂的再生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以硝酸处理后的活性炭(AC-HN)为载体,AgNO3和Cu(NO3)2为原料制备了Cu/AC-HN和Ag/AC-HN吸附剂。研究了浸渍液、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负载量对吸附剂常温脱除低浓度羰基硫(COS)性能影响,并通过N2物理吸附、FE-SEM、TG-DTG、XRD、FTIR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动态吸附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吸附剂吸附COS的能力提升。Ag+在AC表面被还原成Ag0。Cu/AC-HN活性组分以Cu2O存在,表现出更佳的吸附能力。Cu(NO3)2改性后,吸附剂比表面积降低,AC原有官能团没有发生变化。焙烧温度对Cu/AC-HN活性组分物相有较大影响。焙烧温度升高,Cu(NO3)2逐渐分解成CuO,CuO被AC还原成Cu2O,350 ℃时Cu2O的量达到最高。进一步增加温度,Cu2O被还原成Cu0,Cu2O量降低。AC对COS的吸附量为7.5mg/g。当焙烧温度350℃、焙烧时间1.5h、铜负载量5%时,Cu/AC-HN吸附COS的效果最好,吸附量达到14.8mg/g。  相似文献   

12.
海泡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良的吸附性能,而糖类物质及其衍生物分子中含有多种活性基团,直接负载或是经碳化形成的前体材料附着在海泡石表面后,可提供更多可与有机分子结合的位点,从而提高海泡石对各种有机物的吸附性能。为了开辟新的海泡石和糖类物质综合利用途径,以及为有机系海泡石吸附剂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新思路,综合评述了海泡石表面改性研究现状、常用于矿物表面改性的糖类物质及其特性、糖类物质改性海泡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糖类物质改性海泡石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共混改性的方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海泡石复合材料,通过能谱分析法和旋转流变仪研究了不同海泡石含量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中的分散情况及其对PBS流变性能的影响。随着海泡石含量的增加,海泡石在PBS基体中越来越密集,但分散仍然均匀。当海泡石含量为10wt%时,复数黏度与储能模量提高了3倍左右。随后,我们利用超临界CO2发泡技术对PBS/海泡石复合材料进行发泡,进一步探究海泡石(Sep)对泡孔结构及吸水、吸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10wt%的PBS/海泡石开孔泡沫中,泡孔分布均匀,且吸水、吸油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对淀粉进行偶联改性后,通过熔融挤出得到热塑性淀粉(TPS),并将其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复配后吹膜,制备了PBAT/TPS复合膜材料,并探讨了HDTMS含量与TPS耐热性能、流变性能及PBAT/TPS复合膜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发现,加入HDTMS后TPS加工性能得到改善、淀粉基体耐热性能更高,但增塑剂更易析出;加入1份HDTMS后,PBAT/TPS复合膜材料疏水性能得到改善,接触角提高到113.2 °,再继续增加HDTMS含量后,接触角基本保持在104 °~106 °;PBAT/TPS复合膜材料拉伸强度随HDTMS含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当HDTMS含量为3份时拉伸强度达10.29 MPa。  相似文献   

15.
刘玉芬  蒋名乐  錡华  罗志刚  柳艳 《广州化工》2011,39(21):137-139
对海泡石原矿进行酸、热联合改性。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改性海泡石处理Cu2+、Pb2+、Zn2+多金属废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0.9 mol/L的盐酸浸泡活化29 h,再经过450℃高温焙烧的改性海泡石,在初始pH为7.0、35℃的条件下,对初始浓度50 mg/L Cu2+、Pb2+、Zn2+的吸附率可达80%以上,吸附特征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很好地模拟。  相似文献   

16.
运用H2脉冲化学吸附、N2低温吸附技术和TPR-MS联用技术研究了酸改性的活性炭(AC)的结构性质,考察了酸处理对活性炭载体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酸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经过改性的活性炭用于制备前驱体RuCl3/AC,Ru组分与含氧官能团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酸改性对活性组分Ru的分散度及有效Ru比表面有较大影响,导致了Ru/AC用于催化丁酮加氢活性的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海泡石进行有机化改性处理,以有机化改性海泡石和原生海泡石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曙红Y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CTMAB改性的海泡石对水中曙红Y的极限吸附量比经DOSO3Na改性过的海泡石及原生海泡石对曙红Y的极限吸附量高出103倍.  相似文献   

18.
改性海泡石对废水中Pb2+、Hg2+、Cd2+ 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盐酸溶液对海泡石进行处理和在450℃灼烧,制备出改性海泡石。在动态条件下,研究了改性海泡石对重金属离子Pb2+、Hg2+、Cd2+的吸附效果及吸附条件。同时探讨了改性海泡石对重金属离子Pb2+、Hg2+、Cd2+的吸附机理。含Pb2+、Hg2+、Cd2+的冶金废水经改性海泡石吸附后,重金属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丝瓜络对二价铜离子的吸附效果。研究发现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p H值、Cu(Ⅱ)初始浓度对丝瓜络的吸附容量和吸附率都有影响。在相同的吸附条件下,天然丝瓜络的吸附容量和吸附率均高于经酸处理的改性丝瓜络。在25℃,溶液中Cu(Ⅱ)初始浓度为20 mg/L,模拟废水体积为10 m L,p H为4,吸附时间40 min,吸附剂用量为0.1 g的吸附条件下,天然丝瓜络对Cu(Ⅱ)的吸附率达到77.70%,酸处理的改性丝瓜络吸附率只有51%。  相似文献   

20.
刘江龙  郭焱  席艺慧 《化工进展》2020,39(2):776-789
含铜废水主要来自电镀、有色冶炼、有色金属矿山开采、染料生产等过程。因Cu(Ⅱ)具有高毒性和生物富集性,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利用浓盐酸、三氯化铁(FeCl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依次对拜耳法赤泥(RM)进行处理、改性,制备出了一种去除率高、吸附量大、吸附效果好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通过SEM、TEM、XRD、BET、元素分析、FTIR、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究溶液pH、吸附剂投加量以及吸附温度等条件对水溶液中Cu(Ⅱ)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浸赤泥(RM-HCl)比表面积比RM增大20倍,经过FeCl3和CTAB改性后赤泥表面负载了大量羟基氧化铁(FeOOH)并且改善了吸附材料的表面性质,提高了吸附材料与Cu(Ⅱ)之间的亲和力和单层吸附能力。综合改性赤泥(FeCl3/CTAB/RM)对铜的吸附时间在100min达到平衡,其最佳吸附pH为6、最佳吸附剂投加量为2g/L、饱和吸附量为221mg/g。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热力学数据说明该吸附是吸热、自发的过程。吸附机理主要是FeCl3/CTAB/RM表面的羟基(Si-OH、α-FeOOH和β-FeOOH)以及掺杂的氯原子和表面活性剂,通过物理吸附(微胶束、静电引力)和化学吸附(离子交换、氢键)有效地去除Cu(Ⅱ)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