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解决金鼎钨钼矿生产中存在的大块率过高、根底残留等问题,通过力学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对该露天台阶深孔爆破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常规三轴试验研究,得到了该矿岩力学参数和矿岩性质,确定其矿岩炸药单耗0.68 kg/m~3;运用ANSYS/LS-DYNA软件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以炮孔密集系数m为变量,通过比较坡底、坡顶有效应力与岩石的动抗拉强度,判断相应炮孔密集系数下矿岩的爆破效果。结果表明:当炮孔密集系数m=1.5时,坡底和坡顶岩石均被破坏,大块明显减少,振动危害也小,达到预期爆破效果。将优化后的爆破参数(孔径d=20 cm,炸药单耗q=0.68 kg/m~3,炮孔密集系数m=1.5,孔排距为600 cm×400 cm)应用于生产现场,爆破效果大为改善,大块率低于5%。可以为类似极硬岩矿山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了详鸡山金矿露天开采中深孔爆破炸药单耗的初步研究结果.为了确定该矿露天开采的矿岩爆破炸药单耗,进行了矿岩的可爆性和爆破漏斗试验研究并应用模糊理论对爆破过程中影响爆破作用的诸多不清晰性因素进行了模糊评判,从而初步得出了该矿矿岩露天中深孔爆破炸药单位消耗量.  相似文献   

3.
《工程爆破》2022,(4):26-29
为了便于楔形掏槽爆破参数的选择,建立了楔形掏槽爆破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炮孔的倾斜角度是影响楔形掏槽爆破的主要因素,权值达到11.15%;岩石的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摩擦角及黏结力影响也比较大,权值均为7.12%;炮孔深度、炸药密度和爆热次之,权值分别为6.88%、6.75%和6.75%。这为楔形掏槽爆破参数选择和爆破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便于楔形掏槽爆破参数的选择,建立了楔形掏槽爆破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炮孔的倾斜角度是影响楔形掏槽爆破的主要因素,权值达到11.15%;岩石的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摩擦角及黏结力影响也比较大,权值均为7.12%;炮孔深度、炸药密度和爆热次之,权值分别为6.88%、...  相似文献   

5.
司家营铁矿露天矿自投产以来,台阶深孔爆破一直沿用连续装药结构,这种装药结构药柱重心偏于台阶下部,炸药能量沿炮孔轴向很不均匀,在难爆区炮孔孔口部位往往产生较多大块,在易爆区域常有过度粉碎现象,同时爆破震动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的生活。为减少爆破产生的大块率和降低爆破震动,司家营铁矿露天矿台阶深孔爆破中使用气体间隔器,采用空气间隔装药技术以达到控制爆破矿岩块度,降低炸药单耗,减轻爆破震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矿岩爆破参数预测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莉  赵彬  张德明  白雪松 《爆破》2010,27(4):27-30,39
提出了一种矿岩爆破参数预测新方法,针对目标矿山拟采用的爆破方式,大量选择国内外爆破效果较好的类似矿山为学习训练样本,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寻找爆破参数与主要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实现目标矿山的爆破参数预测.并以石人沟铁矿上向扇形中深孔爆破参数选择为例,优选出的参数适用于矿岩条件,爆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峨眉黄山石灰石矿山爆破过程中存在爆后大块率高、根底多且产生爆破裂隙等问题,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原因,确定影响爆破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爆岩的性质、炸药性能及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关系以及爆破参数。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对岩石进行可爆性分级,确定了该岩石属坚固岩石,选择了与其匹配性好的乳化炸药。采用经验公式与现场爆破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起爆顺序、孔网参数、炮孔超深等方案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当爆破参数中孔径138mm、孔距6m、孔深17m、超深2m、填塞长度5m、抵抗线4m、单孔药量216kg、延时间隔时间65ms(N3实验)时比较合理,可以达到降低大块率、减少根底和避免爆破裂隙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峨眉黄山石灰石矿区爆破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峨眉黄山石灰石矿山爆破过程中存在爆后大块率高、根底多且产生爆破裂隙等问题,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原因,确定影响爆破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爆岩的性质、炸药性能及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关系以及爆破参数。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对岩石进行可爆性分级,确定了该岩石属坚固岩石,选择了与其匹配性好的乳化炸药。采用经验公式与现场爆破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起爆顺序、孔网参数、炮孔超深等方案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当爆破参数中孔径138mm、孔距6m、孔深17m、超深2m、填塞长度5m、抵抗线4m、单孔药量216kg、延时间隔时间65ms(N3实验)时比较合理,可以达到降低大块率、减少根底和避免爆破裂隙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矿山开采中炸药利用率不高和爆破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以辽宁省鞍山市某矿区岩种—花岗岩为例,利用ANSYS/LS-DYNA进行二维双孔爆破数值模拟,以炸药与岩石匹配为突破点,寻求特定岩种的炸药种类及爆破参数。首先设置炮孔间距为380、480、580、680、780 cm的模型,然后在每一种模型中,花岗岩与10种炸药分别进行能量匹配,共有50种匹配方案。分别提取4个不同位置的单元应力时程:两个炮孔间中垂线、第1炮孔水平线、第1炮孔中垂线及第2炮孔中垂线。通过对应力时程数据的提取、筛选、拟合、计算,得到孔距为780 cm时,Cyclotol炸药在4个不同位置单元的爆破深度分别为500、400、500、500 cm,有效爆破时间百分比分别为16.81%、16.81%、10.84%、19.35%。通过10种炸药与岩石匹配,综合分析爆破深度及有效爆破时间百分比,得到Cyclotol炸药与花岗岩匹配的爆破效果最佳,可以为矿山爆破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炮孔因素对露天台阶爆破效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蒲传金 《爆破》2008,25(1):25-28
钻孔爆破中,与炮孔有关的参数是影响爆破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分析了炮孔倾斜度、炮孔直径、超深和堵塞长度、孔距和排距、最小抵抗线等因素对爆破效果的影响,这对台阶爆破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旨在检验有关猛炸药爆炸瞬间不能引燃汽油等易燃品理论是否正确,验证猛炸药的爆炸灭火效能。在对硝铵炸药进行专项爆炸试验基础上,选择几种常用猛炸药在自然条件下作引燃易燃品和爆炸灭火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单质猛炸药爆炸瞬间引燃汽油等易燃品的概率约为85%~100%,混合炸药(主要是硝铵炸药)爆炸瞬间引燃汽油等易燃品的概率约为0.1%~2.0%;猛炸药爆炸瞬间具有一定的灭火效能。由此得出猛炸药爆炸瞬间能够引燃汽油等易燃品,同时具有一定的灭火效能。  相似文献   

12.
旨在检验有关猛炸药爆炸瞬间不能引燃汽油等易燃品理论是否正确,验证猛炸药的爆炸灭火效能。在对硝铵炸药进行专项爆炸试验基础上,选择几种常用猛炸药在自然条件下作引燃易燃品和爆炸灭火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单质猛炸药爆炸瞬间引燃汽油等易燃品的概率约为85%100%,混合炸药(主要是硝铵炸药)爆炸瞬间引燃汽油等易燃品的概率约为0.1%100%,混合炸药(主要是硝铵炸药)爆炸瞬间引燃汽油等易燃品的概率约为0.1%2.0%;猛炸药爆炸瞬间具有一定的灭火效能。由此得出猛炸药爆炸瞬间能够引燃汽油等易燃品,同时具有一定的灭火效能。  相似文献   

13.
谭可可  葛涛  陈伟  王明洋 《爆破》2007,24(1):6-9
为了得到新型材料钢纤维RPC遮弹板的力学参数及接触爆炸性能参数,测试了5%纤维含量的试件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及断裂韧度,得到了多组试验数据.并对钢纤维RPC抗接触爆炸性能进行了初步的模型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数据及理论研究得到了它的爆炸压缩半径系数.通过两类试验表明,所采用的钢纤维RPC度件具有很高的强度与断裂韧度,其抗接触爆炸能力是普通混凝土的3倍左右.  相似文献   

14.
导流洞围堰拆除是电站截流的关键,本次爆破方量大,距离保护物近,且工况条件复杂。爆破设计采用了高单耗、低单响的思路,使用了高精度雷管。总装药量16 4t,最大单响药量150kg,平均单耗1 49kg/m3,各被保护物的质点振动速度均控制在10cm/s以下,成功地完成了导流隧洞进口围岩的爆破拆除。  相似文献   

15.
《工程爆破》2022,(1):25-29
用大量的强度性能数据讨论了爆炸复合材料中金属的强化问题。指出 ,这种强化是明显的 ,表现在复合材料总体强度的提高和基材各自强度的提高两个方面 ;这种强化的程度与爆炸焊接工艺参数和基材本身的强化趋势有关 ;这种强化的合理利用、减轻和消除的方法 ,以及引起强化的原因和规律的探讨 ,是爆炸焊接应用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爆轰法制备纳米TiO2粉末, 并研究爆温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使用XRD、TEM及甲基橙溶液降解来表征样品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 爆温对样品中金红石相含量有一定影响,在爆温为2524 K时, 金红石相含量达到最大值92.2%; 爆温对样品的平均粒径有重大影响, 爆温与样品的平均粒径呈线性关系, 爆温越高, 样品的平均粒径越大,当爆温由2399 K提高到3114 K时,平均粒径由87.2 nm提高到172.9 nm; 爆温对样品的光催化性有着间接影响, 爆温越高, 样品的平均粒径越大, 光催化效能降低。当爆温为2399 K时, 制备样品的平均粒径为87.24 nm, 锐钛矿比例为31.7%, 光催化活性最高, 在紫外光下40 min甲基橙溶液降解率为90.82%, 反应速率常数k为0.062。  相似文献   

17.
采用层状复合工艺,制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氨酯泡沫材料(PUF)复合材料;设计了复合材料隔爆实验,运用定制的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传感器,直接测量了隔爆实验中材料内部冲击波压力,研究了UHMWPE-PUF复合材料对爆炸冲击波的衰减性能。研究表明,所制备的UHMWPE-PUF复合材料隔爆能力与同厚度的纯聚氨酯材料相比提高了近50%。将UHMWPE材料与PUF材料进行复合,可以充分发挥UHMWPE材料的高强、高模以及PUF材料较高的吸能特点,同时又弥补了PUF材料强度低的缺陷,且材料对爆炸冲击波的衰减性能得到极大提升,在爆炸防护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一起由爆破振动破坏而引发的实际案例,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对爆破振动破坏效应的鉴定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和研究.爆破振动研究实验采用硐室内集团装药,监测距离为400 m,装药量从5 kg开始系列递增.通过实验并归纳实验结果,得出了公式Vm=46(Q1/3/R)1.6,并通过实践验证,认为该公式作为花岗岩、石灰岩等介质条件下小药量爆破振动破坏效应鉴定依据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A failure analysis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for a two-piece aerosol containing tetrafluoroethan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Refrigerant 134a. A gentleman was preparing to recharge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an automobile when the bottom exploded off the aerosol container, propelling the body of the aerosol container like a rocket, which hit the man in the eye and blinded him in that eye. The aerosol was never connected to the air conditioner, therefore backpressure from the air conditioner (AC) compressor was ruled out as a cause for the explosion.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y the aerosol exploded. Several recently developed test methods were used, including two types of heat-to-burst tests and a puncture chamber to measure the pressure-versus-temperature behavior of aerosols. More common test methods were also used, such as water bath pressure tests, hydro pressure burst tests, pneumatic pressure burst tests, hardness measurements, weight measurements, metallograph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and an accident scenario recreation. A semi-empir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ardness and weights of the container bottom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plosion temperature and/or pressure. This semi-empirical correlation agrees in principle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explosion pressures using finite-element analysis (FEA). The root cause for the explosion was determined to be a lack of strength of the bottom of the two-piece aerosol coupled with heating the aerosol to temperatures significantly above ro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