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型电站燃煤损耗包括数量损耗和热量损耗,扬尘、雨水渗透与冲蚀、低温氧化造成煤场巨大损耗和环境污染,通过燃料平衡试验对煤场损耗进行测评,可以全面量化电站的燃煤损耗情况。从实际测评结果来看,数量损耗最大可达1000万元/年,热值损耗最大可达5900万元/年,煤场损耗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煤场损耗问题,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以及采用复合抑制剂进行煤损耗治理,减损率可达93%以上。通过复合型抑制剂在电厂的应用,为电厂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深化的形势下,针对燃煤电厂煤场区域及运煤道路扬尘污染问题,从方案确定、实施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分析,提出了煤场区域及运煤道路综合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3.
煤尘表面摩擦风速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露天煤场风蚀扬尘量的估算需要确定煤尘表面的摩擦风速.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对风蚀作用下煤垛流场的计算,得出煤垛各细小表面处的摩擦风速. 当风速为3,3 m/s时,计算得出最大摩擦风速为0,168 m/s,最小为0,063 m/s,平均0,110 m/s.当外界风速增至10,0 m/s时,煤垛各表面摩擦风速随之增大,各表面平均风速为0,294 m/s.计算结果与文献风洞实验值吻合很好,表明其计算的可信性.根据EPA排放模式,以年均风速3,3 m/s,每3 d扰动1次的11 万m2的煤场为例,计算统计结果:煤垛表面起尘率为14,5%,风蚀扬尘量为671,4 t/a,这与实际煤场每年的煤尘风蚀损失量约700 t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面源扬尘是导致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面源扬尘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工地施工安全,更危害周边人们的身心健康。针对面源扬尘治理停留在"人工+降尘设备"阶段,虽有一定的降尘抑尘效果,但效果一般的现状,提出一种面源扬尘污染智能治理新思路:通过传感检测和自动控制实现区域面源扬尘污染治理的自动化;建立以互联网云平台为基础的面源扬尘污染智能治理系统,实现面源扬尘污染治理的多区域、多层次智能互联和远程监控;通过云平台不断优化面源扬尘污染治理策略,提高面源扬尘综合治理效能。该思路已在某煤矿运输工地和建筑工地应用,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选煤厂皮带头和矸选车间扬尘现状及治理技术的分析与实践,为煤矿选煤厂扬尘治理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城市扬尘污染为研究对象,基于ECharts组件编程技术、LINQtoSQL的数据库编程和访问技术,构建基于B/S架构的多层次的城市扬尘污染源监管系统,为监管部门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支持,形成由上至下的污染管理和监管治理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有效管控扬尘污染源,促进环境空气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晏丹 《中州煤炭》2021,(1):83-86
针对目前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存在的监控点多、管理人员数量少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城市扬尘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系统采用基于光散射法的扬尘监测设备实现对扬尘颗粒物实时监测,采用GPRS传输,把采集到数据传输到基于B/S架构的监控系统平台,实现扬尘污染源的远程在线监管。  相似文献   

8.
扬尘是煤矿井下治理粉尘污染不可忽视的环节,为了研究矿井扬尘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从扬尘的产生现象出发,确定了矿井扬尘类型为空气动力学扬尘、冲击力学扬尘、机械外力扬尘。基于矿井扬尘存在的类型,利用高速摄影技术,统计分析各种类型扬尘颗粒的时序图像,进而分析了扬尘产生过程的粒子运动轨迹及影响因素。数据表明:入射角θ与扬尘发展过程存在对应关系,即入射角决定扬尘的类型和扬尘量,尤其是21°θ53°时,扬尘发展过程多样且造成的扬尘量最大,为下一步研究扬尘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浅谈煤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军 《煤质技术》2010,(1):33-34,48
结合煤场自燃变化过程和煤场自燃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国华盘电公司采取分堆存放、层层碾压、用旧存新等措施,以确保有效控制煤场热值损失的管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尾矿库扬尘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鞍钢所属尾矿库的尾矿粒度、坝高、干滩长度、尾矿排放方式的现状分析和有关科学试验得知,尾矿库扬尘产生主要是由于尾矿粒度细、坝体高风速大、干滩长度过长及多管排放管理不到位所致。尾矿库扬尘治理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其中控制干滩长度及加强多管排放属于生产管理措施;重点地段扬尘治理措施需根据尾矿化学成分、库区供水供电条件及子库运用情况分别采用粉尘覆盖剂、干滩喷淋、干滩绿化等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