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取19种不同成分与组织结构的阻燃隔热面料作为研究对象,对织物的基本参数进行了测试,并对织物经热防护性能测试后的升温时间和质量损失率作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阻燃高聚物纤维织物的热防护性能远优于经过阻燃后整理的阻燃棉及改性腈纶织物,说明纤维种类是影响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关键因素;织物厚度与其热防护性能关系密切,厚度越厚,织物与火焰接触时升温时间越长,质量损失率越小,热防护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2.
织物的阻燃安全性是其重要基础品质之一,主要通过本质阻燃与阻燃后整理技术实现。在织物的阻燃后整理技术中,层层自组装法(LBL)以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对环境影响小、具有潜在的工业化应用价值而闻名,它可在分子水平和纳米尺度上实现材料结构的有效调控,进而优化织物阻燃纳米涂层的性能。本文详细综述了利用LBL在棉、麻和化学纤维等不同类型织物表面进行阻燃涂层制备的研究现状,并对LBL在织物阻燃后整理中的应用限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拓宽阻燃织物的应用范围,满足更加严格的应用要求,对织物进行多功能化阻燃处理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多功能阻燃助剂的合成和溶胶-凝胶法、层-层自组装技术、表面改性法、纳米粒子涂层、接枝聚合法等新型整理技术的应用2个方面,重点介绍了阻燃拒水、阻燃抗静电、阻燃抗菌、阻燃防紫外线、阻燃导电、阻燃防电磁干扰等多功能化...  相似文献   

4.
测试阻燃芳纶/棉混纺织物、阻燃粘胶/羊毛混纺织物、阻燃腈纶/棉混纺织物和阻燃涤棉混纺织物等在低负荷下的FAST风格、动态悬垂性及折皱回复性等27项指标,并进行因子分析,提出表征面料特性的硬挺度因子、拉伸弹性因子和折皱回弹性因子的概念.研究结果显示:羊毛纤维能显著提高阻燃织物的抗皱性;阻燃纤维混纺织物的拉伸弹性较好,但经阻燃整理后的阻燃涤棉混纺织物的拉伸弹性差;阻燃芳纶/棉混纺织物的硬挺度高,涤棉混纺织物经阻燃整理后的硬挺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节腈氯纶在纬纱中的含量及织物组织结构,可获得阻燃性、耐光性、麻型感较好的织物.纬纱中腈氯纶占90%时,织物阻燃性能最好;占80%时,织物达到阻燃要求.织物在垂直于阻燃纱线方向上的阻燃性能优于平行方向.缎纹组织的阻燃能力稳定性优于平纹和斜纹.腈氯纶在阻燃的同时还可提高织物的耐光性.腈氯纶/汉麻纤维阻燃织物非常适合窗帘、沙发布、车内织物等用途.  相似文献   

6.
<正> 应我院邀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灌溉研究院院长雷特日斯基博士专程由英国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雷特日斯丛博士于5月29日到达我院,随后由我院农田水利系教授许志方、张蔚榛等陪同,參观了农水、泵及泵站、水力学、水工等实验室及武汉市郊灌排工程。6月1日起连续讲学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针对纤维织物的阻燃研究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课题,因此,纤维织物的阻燃研究日新月异,各种阻燃方法也应运而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纤维织物的绿色阻燃日益深入人心。主要阐述了近年来纤维织物的绿色阻燃方法,即溶胶—凝胶技术、纳米粒子吸附、层层自组装和紫外光接枝等方法,并对未来纤维织物的阻燃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目前市场上阻燃织物的风格特征,选取11种阻燃织物试样,借助KES-FB织物风格仪测试了各试样的基本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用于男士秋冬季西服面料的硬挺度、平滑度和丰满度3项基本风格值及综合风格值.综合分析了阻燃织物的风格特征并通过相应织物手印图进一步分析阻燃织物与普遍易接受的织物力学性能和风格间的差距.结果显示:阻燃织物的硬挺度与平滑度值较大,丰满度值适中,总体综合风格处于良好和一般之间,并对不合理的力学性能值提出控制和改进方法,为当前阻燃织物的成衣加工及织物的后整理工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冷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C-PIGP)阻燃改性纺织品是利用氩等离子体活化织物表面,再将阻燃剂单体、交联剂接枝到织物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纳米级阻燃薄膜的化学改性技术,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染整新技术。C-PIGP阻燃改性纺织品所用阻燃剂单体包含阻燃元素和活性基两部分,不同基材必须选用不同的阻燃剂单体、不同的交联剂和合理的处理工艺。本文综述了C-PIGP在纺织品阻燃改性方面的应用进展状况,介绍了C-PIGP阻燃改性纺织品的机理,讨论了C-PIGP在纺织品阻燃改性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阻燃剂单体的选择、工艺条件的选择的几点建议,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氟锆酸盐对纯毛织物的阻燃性能和应用工艺,对染色--阻燃整理-浴法工艺作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通过控制阻燃剂用量、工作液pH值、温度等工艺条件可使纯毛织物的氧指数提高到30以上,经过阻燃整理的纯毛织物增重率低。良好地保持了原织物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制备的新型有机磷水性聚氨酯对涤纶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后的阻燃性能及热降解过程,采用垂直燃烧法测试其阻燃效果,利用热失重法分析阻燃前后涤纶织物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失重行为,及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织物的热降解动力学行为。采用Kissinger法和Flynn-Wall-Ozawa法两种动力学模型研究涤纶织物的热降解动力学参数,并对织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阻燃后的织物阻燃性能较好,能达到国家B1级水平;初始降解温度提前,分解温度范围变大,最大分解速率下降23.1%;降解阶段的表观活化能高于未处理织物,显示出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石墨烯纤维素复合纤维的功能性研究,包括力学性能的增强、防紫外线性能提高、抗静电增强及阻燃方面的性能;石墨烯对锦纶纤维改性研究以及石墨烯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包括石墨烯复合紫外防护织物、聚苯胺氧化石墨烯功能织物以及聚乙烯醇/石墨烯复合织物。最后对功能石墨烯复合纤维与纺织品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阻燃粘胶纤维和腈氯纶为原料,按照不同的混纺比制备了阻燃机织物.采用垂直燃烧法、极限氧指数(LOI)法和强力仪对织物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混纺织物中阻燃粘胶纤维含量的增加,织物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均缩短,而损毁长度大大增加,织物的LOI值下降,织物的经纬向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均下降,说明混纺织物中阻燃腈氯纶含量对混纺织物性能的贡献要大于阻燃粘胶纤维.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亚麻的阻燃机理,采用FK-103对亚麻织物进行阻燃整理,能赋予整理织物优良的阻燃效果且成本较低。通过实验对影响亚麻阻燃整理的因素进行探讨,并采用正交分析及方差分析法确定亚麻织物阻燃整理的优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5.
阻燃可染丙纶是一新型共混改性纤维,本文针对其织物的染色工艺,从染料的选择、上染状态的影响因素以及染色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认为阻燃可染丙纶织物采用分散染料可染,且色谱齐全,常压沸染可达中、浅色,高温高压可达深色。  相似文献   

16.
采用SF-FR IV阻燃母粒,用共混阻燃改性的方法对PA6进行阻燃改性并在中试纺丝设备上纺出阻燃锦纶POY丝及低弹丝。阻燃锦纶织物具有非常好的阻燃效果,氧指数高达34.5。用DSC、DTG等测试仪器对阻燃锦纶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阻燃黏胶纱线和阻燃腈纶纱线进行交织,分别制备了5种不同交织比例的针织物试样,测试分析了织物的力学性能、舒适性能和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当织物中所含阻燃腈纶纱线比例较高时,织物的顶破、耐磨、保温和阻燃性能较好;当织物中所含阻燃黏胶纱线比例较高时,织物的透湿、芯吸和吸放湿性能较好;织物的透气性能与织物中两种纱线的交织比例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亚麻的阻燃机理,采用FK--103对亚麻织物进行阻燃整理,能赋予整理织物优良的阻燃效果且成本较低。通过实验对影响亚麻阻燃整理的因素进行探讨,并采用正交分析及方差分析法确定亚麻织物阻燃整理的优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9.
针对涤棉混纺织物"烛芯效应"而引起的阻燃整理难度大的问题,采用复合新型阻燃剂复配技术对涤棉混纺织物进行阻燃处理。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混纺比、织物密度、织物组织结构等影响因素与涤棉织物阻燃性能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经复配阻燃处理后的涤棉混纺织物的垂直燃烧损毁长度在40~47mm范围内,均<50mm,极限氧指数均>27.5,达到难燃织物的标准;随着织物中涤纶含量的增加,阻燃性能先增大后减小,涤纶含量为35%时阻燃效果最好;阻燃性能与织物密度正相关,而织物组织结构对阻燃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S)为前驱体,高聚合度聚磷酸铵(APPⅡ)为载体,采用溶胶一凝胶工艺,制备硅/磷协同阻燃剂。通过电镜表征(SEM,TEM)发现该阻燃剂为硅/磷包覆结构,在详细讨论硅氧烷溶胶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该阻燃剂与水性聚氨酯复合制成阻燃涂层剂,用于织物的阻燃涂层整理。结果表明,该阻燃剂相对APP而言,能赋予织物优异的阻燃、高强力及防“霜化”等效果。且随着硅/磷比增加,阻燃效果及织物强力和静水压均提高,并最终稳定;随着阻/胶比增加,阻燃效果提高,织物强力及静水压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