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热渗耦合理论,在相似理论的基础上搭建了模拟潮汐涨落的地源热泵砂箱实验台。实验结果表明,潮汐的涨落对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间的换热性能及其周围温度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影响。潮汐影响有利于地下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的恢复,提高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上海某高校综合研究中心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对地源热泵系统稳定运行3 a地埋管换热区内外地温场进行实际监测,并对3 a间换热区内外地温场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3 a,换热区内外地温受地埋管换热器取放热影响呈波状变化,并且地温变化相对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换热区中心区域约滞后3个月;随着深度的增大地温变化幅度有逐步减小趋势;实验场地源热泵系统持续运行3 a地埋管换热对地温的影响半径半径为6.0~9.0 m;实验场在夏季空调使用高峰采用了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进行调峰,系统持续运行3 a地埋管换热器取放热基本平衡,未造成地层热堆积现象,运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土壤源热泵实验系统,进行不同埋管间距下冬季连续运行实验。采用FLUENT模拟软件建立竖直U型埋管的等效传热模型,对不同实验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将获得的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了不同埋管间距对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土壤温度场变化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4.
以深层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对其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建立考虑轴向地温梯度的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通过示范工程现场测试数据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对深层地埋管换热器换热的性能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连续长期运行及间歇长期运行下换热性能基本稳定。当按不同运停比运行时,岩土温度恢复效果良好。研究结果表明深层地源热泵有较好的换热性能及运行稳定性,为深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缓解埋管区域土壤的热量堆积问题,提出了埋管换热器按内中外、块状、间隔三种分区运行的策略,利用CFD软件建立了10×10的井群换热模型,对地源热泵系统在三种分区与不分区运行策略下运行十年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分区运行策略对土壤温度分布和土壤热堆积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可知:不分区、内中外分区、块状分区、间隔分区四种运行策略下埋管区域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5.23、23.31、23.06、23.28℃,最高温度分别为40.62、32.77、40.65、38.93℃;分区运行较不分区运行可以有效缓解热堆积作用,埋管区域整体温度较不分区运行时降低了2.00℃左右,内中外分区策略可以显著缓解埋管区域热堆积。  相似文献   

6.
地埋管换热器是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关键部件,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是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工程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依托上海市典型地质条件建立单U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分别分析了上海市地质条件、换热器结构、循环流体、运行模式等因素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变化率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式,使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得到量化,对于影响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参数,根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循环水平均温度、原始地温、换热孔深度、岩土体导热系数、回填料导热系数。研究结果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源热泵系统的成功应用,取决于土壤的换热性能.土壤的换热性能影响地埋管出水温度,温度升高会影响热泵机组的运行效率.地源热泵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埋管周围土壤的换热性能是否衰减.本文运用ANSYS软件,通过稳态换热模型模拟了恒热流情况下管井周围的温度场,分析了管井热阻影响因素,以及土壤含水率对土壤换热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线热源理论的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经典常热流线热源理论,通过引入叠加原理、阶跃负荷及孔洞热阻思想将其发展为能够适用于变热流埋管换热与地源热泵系统模拟的变热流线热源模型,并与改进的经实验与理论验证的圆柱源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所发展的变热流线热源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地下埋管的换热过程,可作为地下垂直U埋管换热过程的计算模型,为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及地源热泵系统的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单而又实用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萌  官燕玲 《节能》2009,28(2):17-20
为了增强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通过CFD方法,探讨改用波纹管对地下换热所产生的影响,首次提出采用波纹管代替光管作为强化地下埋管换热器换热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回填材料对U型垂直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天津市一生态居住小区综合办公楼建立了闭环大地耦合地源热泵系统(GCHP),对该系统所采用的不同回填材料U型垂直埋管-U型桩埋管和U型井埋管换热器分别进行取热和放热的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这两种埋管方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与性能及影响因素。并对这两种埋管方式在短期连续放热运行条件下对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进行测试分析,得出了这两种埋管换热器的热作用半径。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一种不可逆的四温度位吸收式热泵模型,导出其最小传热面积与四热源熵变化率的关系并得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类比表达式,获得了最佳供热率、性能系数和传热面积之间的优化关系,所得结论可为四热源吸收式热泵的优化设计和最佳工况选择提供新的理论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实际生产使用的间壁式耐火砖大型换热器为例,运用数值方法进行了换热器的传热计算,通过建立热计算模型,巧妙地选择计算模块,进行网络划分及边界条件的处理,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传热和流动的教学方程组织进行离散,并应用迭代法求出娄值解,计算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竖直U型埋管地下换热器的传热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钻孔壁为界,将所研究的传热区域划分为土壤部分和钻孔内两部分.对于钻孔外土壤部分的传热过程,采用线热源理论建立非稳态模型进行分析讨论;在钻孔内,对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增强地下换热器换热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的传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准三维模型为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的结构优化提供了较为精确的理论基础。利用准三维模型对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不同的行程布置对双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有较大影响。就钻孔内热阻的对比,双U型埋管比单U型埋管钻孔内的热阻低,因而双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较单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吸热器换热管试验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吸热器换热管地面试验是空间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吸热/蓄热器研制的重要阶段,是为了验证相变材料的蓄放热性能。对以共晶盐LiF—CaF2为蓄热介质的换热管进行了27个周期共2511分钟的地面试验,包括变参数试验和稳态试验,获得了容器表面温度和工质出口温度等试验结果。利用焓法建立相变蓄热换热管试验的传热模型,采用试验参数对地面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比较接近。证明了地面单管试验的成功性,也验证了换热管传热分析软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Thermal radiation, although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mode of heat transfer in high temperature conditions, often is neglected in fire modeling, mainly because of the complex physics involved. This study provides modelers with guidance on the engineering treatment of radiation transfer. Two widely used radiation models, the discrete transfer and the six-flux models, are reviewed and their performance is assessed in a benchmark fire case. The models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ease of application, and predictive accuracy, and their range of validity is delineated, for single compartment fire cas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imple six-flux model suffices for small compartment fires, up to 100 kW. For higher heat release rates, where the six-flux model breaks down, the discrete transfer provides sufficient accuracy,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热管式吸热器单元热管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热管式吸热器的热性能分析对吸热器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其相变过程与热管传热的耦合作用十分复杂,至今仍是很少有人深入研究的领域。本文基于焓法建立单元热管耦合传热的物理和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热管壁温、蓄热容器壁温、循环工质出口温度及相变材料熔化率等参数,并与基本型吸热器进行比较,验证了热管吸热器明显改善了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和相变材料的熔化率。  相似文献   

18.
对以CaCl2.6H2O为相变材料的太阳热泵蓄热系统,采用焓法建立了以相变材料封装容器为控制体单元的相变传热模型,计算了蓄热水箱进出口温度,相变材料温度及水箱蓄、放热量等参数。通过对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可知,两者数据接近,变化趋势吻合,该模拟方法能较好地反映系统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太阳能利用率,设计一套相变蓄热装置,研究球形相变单元蓄热影响因素,保持相变材料(PCM)总质量维持在较小浮动范围内,对比不同直径、孔隙率、层间距,探究整个装置的蓄热性能。实验与模拟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相变球直径越小,蓄热时间越短。而考虑到加工制造难度及成本,直径为46或50 mm的蓄热球是最优选择;孔隙率、入口温度和入口流量对整体蓄热时间影响较大;相反,改变蓄热球层间距对蓄热时间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渗流条件下埋地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根据地温分布确定地下水流动特性的简化数学模型。针对一个实际工程钻孔进行了地温分布测量,并测试了局部地下水渗流条件下埋地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在该文实验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对埋地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埋地换热器的换热量平均提高11.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