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当前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许多沿海地区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本就不稳定的海岸带地区遭到更加频繁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恢复退化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增强海岸生态系统的韧性的同时,满足人对休息游憩的需求,日益紧迫。研究以石狮市永宁镇红塔湾海岸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分析探讨红塔湾公园生态现状,从沙滩修复、植被修复、湿地修复、岛屿修复四个方面提出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策略,以期为营造可持续的海岸空间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孙贺  刘德明  陈沈 《城市建筑》2012,(1):102-104
本文结合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实践,基于生态学原理,提出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的四个理念,旨在探讨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促进滨海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湿地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境之一。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基于对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刻认识,在保护利用日益稀缺的湿地资源、建设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场地环境的自然演进过程,与地域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滨水活动有机结合,力求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湿地的乐趣和魅力。基于此,本文以江苏宜兴团氿为例来探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和生态设计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该文在分析我国滨海湿地公园规划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学理论,采用系统方法,结合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实践,提出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所经历的四个途径:调查研究、分析策划、规划设计、评价保障。旨在探讨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促进滨海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阐述了建立红树林湿地公园的必要性,并以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例,探索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和红树林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方式,以期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红树林湿地生态资源的目的,实现红树林湿地公园在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效益上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湿地公园的规划解析为切入点,结合当下我国湿地公园的现状,探析香港湿地公园对今后湿地公园的建设开发有何借鉴之处,并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认识,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设计的眼光看待湿地公园的问题,规划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城市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7.
概括介绍了苏州市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建设情况,并重点介绍了苏州三角嘴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调整过程.从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原则和生态保护理念,通过研究湿地生境培育,植物多样性配置,水环境治理等生态修复办法,结合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公园景观塑造,使三角嘴湿地公园成为具有生态保护,促进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红树林生长条件的研究,形成以红树林生态修复为重点的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思路,将公园规划中的游赏系统建立在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红树林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以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为例,通过基于湿地水位时空管理的健康湿地水系统规划、融合红树林种植恢复技术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基于鸟类栖息环境需求研究的鸟类栖息地生境营造规划等,实现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以湿地景观为特色的景观游赏系统。在广东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背景下,本文希望对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协调滨海地区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提供示范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铜陵西湖湿地现状,结合铜陵市西湖新区总体规划,研究在协同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为导向下的城市新区湿地修复策略。重点阐述了公园在功能分区、土方水系和生境植被上的规划设计策略:在功能分区规划上结合新区功能,分区开发保护;在土方水系规划上保留场地肌理,统筹水系调蓄;在生境植被规划上恢复栖息场所,营造多样景观。修复策略平衡了湿地生态修复与城市发展需求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区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邵静 《园林》2021,(5):50-56
随着景观工程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正式迈入生态文明时代,景观规划师对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愈加明确。"生态修复"正是秉承以上理念,坚持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以问题为导向,保护优先、恢复为主,适当辅以人工措施,最终达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目标。以合肥三十岗郊野公园首期示范区工程项目为例,以山水工程修复指南为依据,结合自然演替、抚育经营、低效林改造、采伐更新等林地改造相关措施,从生态提升的角度总结规划设计与建设中的思路、策略、方法等,为生态涵养型郊野公园以及水源保护区内林地改造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经验。  相似文献   

11.
由于缺乏必要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难以准确界定保护与开发,导致一些破坏性建设的出现。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建成后的环境进行生态监测、实地调研,对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定,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三类效益建立评价系统,通过数据对比判定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成效,分析建成后3~5年相对建设前的变化态势;以此检验公园的规划方案、建设措施是否有效、合理,为城市湿地公园调整后续的管理、建设工作提供指引和依据,并为类似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央型湿地公园作为城市中心的“湿岛”,有着与人居环境共生的特征和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同时也有较为尖锐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本文从城央型湿地公园特征及问题出发,提出基于城市小流域的湿地影响控制范围划定、基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城央湿地分区、湿地生态结构性管控和生态修复等规划策略,并结合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实证案例,对规划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王凌  罗述金 《中国园林》2004,20(1):39-41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规划中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植物的科学配置和岸线环境的设计,是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以美国圣保罗市安姆斯湖计划、英国伦敦湿地中心和中国成都活水公园为例,介绍了城市景观与湿地生态意义的成功结合.  相似文献   

14.
洪治中 《华中建筑》2014,(3):102-106
水库消落带是一种生态条件特殊的干湿交替区,其生态状况的优劣影响着水库生态系统。该文在分析水库消落带生态功能和生态问题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山东莱芜雪野湖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案例。依据雪野湖库区不同岸线规划类型和水资源保护需要,提出了四种生态修复模式:水塘湿地模式、梯田湿地模式、保育模式、堡坎加固模式,以及七种植被修复方式。从生态修复的角度重新审视水库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构建生态友好型的消落带区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海霞 《山西建筑》2009,35(34):354-355
结合榆次潇河公园设计,以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的角度为出发点,从公园规划布局、公园主题植物群落的实践操作、湿地景观的营造等诸多方面,全面阐述了当今城市郊野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方向,以促进城市郊野森林公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斌 《建筑节能》2016,(7):61-64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其设计的生态化。结合商洛丹江江滨生态公园的概况,分别从丹江江滨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的自然性、地域性、园林植物的合理性以及建筑的融合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将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化归纳为: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地方性、设计结合生态环保性的规划设计。这在研究地方性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化起到探索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闫锦栋 《山西建筑》2014,(26):213-214
通过对孝义市胜溪湖湿地公园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公园基地的特征,阐述了公园建设与城市发展、旅游策划、文化展示、生态保护及科普教育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并对其规划目标、理念、布局作了研究,以寻求城市公园的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