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微胡同Micro Hutong作为居住功能建筑的微胡同在35 m~2的面积内开展的是在传统北京胡同的局促空间中进行的极小尺度居住实验。设计将庭院回归到流线组织的重心,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庭院,来创造与城市文脉的直接联系。庭院不仅提升了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联结着形式多样的方形体量及面向城市的门廊。这个灵活的城市居住空间成为位于较私密的生活空间与具城市性的街道间的过渡空间,同时也成为可供微胡同居  相似文献   

2.
正在传统北京胡同院落的局促空间中,"微胡同"项目以35m~2的主体建筑面积,进行了极小尺度的居住实验。设计将庭院回归到流线组织的重心,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庭院,来创造与城市文脉的直接联系。庭院不仅提升了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联结着形式多样的方形体量及面向城市的门廊。这个灵活的城市居住空间成为位于较私密生活空间与具城市性的街道间的过渡空间,同时也成为可供"微胡同"居民及社区邻居共同使用的半公共空间。"微胡同"建筑主体是由墨汁混凝土现场浇筑  相似文献   

3.
正微胡同项目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杨梅竹斜街,是一个既具备居住功能又有一定公共空间意义的项目。作为居住功能,微胡同是在35 m~2的传统北京胡同的局促空间中进行的极小尺度居住实验。设计将庭院回归到流线组织的重心,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建筑内部庭院,来创造与城市文脉的直接联系。在此过程中,庭院不仅提升了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连接着形式多样的方形体量及面向城市的门廊。这个灵活的城市居住空间成为位于较私密生活空间与具城市性的街道间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建筑》2014,(4):114-115
<正>微胡同位于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内,离天安门广场仅步行距离。标准营造事务所设计的这座约30m2的微胡同试图为胡同保护与更新提供一种新方式。标准营造的设计方案将庭院回归到流线组织的重心,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庭院,来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指住宅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或是由住宅建筑围合所形成的场地,具体包括住区内的道路、庭院、广场、游园、景观绿地等。它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连接住区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桥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在现代才被提出,但在中国传统的人居模式中早有体现。上海里弄与北京胡同是我国南北方两大典型的传统居住空间类型,是时代、历史与当地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正>90m~2住宅应该是怎样的居住空间?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居住建筑不仅应关注其内部,外部空间也同样重要。庭院、露台、平台、晒台、室外花园,对于90m~2而言,是一种奢望吗?况且90m~2指的是室内面积,而室外的天地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7.
<正>本项目重点塑造了新型的合院模式——由6户有机组成的"六合院"别墅。每个合院都是一个层进式的空间体系:两进公共庭院一私家院落一家。内向性私家庭院与半公共庭院的融合,赋予院落新的生命。私家庭院是每户家庭生活的中心,是传统住宅空间的延续;公共庭院是6户共享的交流场所、社区生活的单元,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考虑到北方气候特征,建筑单体充分满足当地居民对于采光、通风等方面的需求,摒弃了传统合院对于居住功能的物理性缺失,强调传统空间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注重空间尺度的控制,将建筑高度控制在两层以内,以塑造宜人的庭院尺度。立面设计上,通过提炼中式建筑的典型形式语言,运用现代的建  相似文献   

8.
指出四合院住宅是建筑与庭院完美结合的理想化居住空间,从院落的营造与构成、局部构件、庭院模式及居室设计等细部特征出发,由表及里的阐明了四合院所传达出的古人追求和谐的居住理念,从而促进现代建筑及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9.
曾磬 《福建建筑》2016,(4):21-2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域特色的传统庭院空间消失,人居场所精神沦丧。寻找失落庭院,重塑人居场所精神,用当代建筑的表现形式演绎传统文化的现代庭院,是当代住宅建设的当务之急。文章分析了庭院空间和场所精神,提出了在居住建筑中设置下沉庭院、空中庭院、屋顶庭院、架空庭院等设计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罗建平 《华中建筑》2011,29(5):20-24
纲常礼制与庭院的结合,使庭院周边房间产生了尊卑位序;建筑被赋予了伦理道德的价值.唐宋以来的儒学复兴发展到明朝体现为对礼制的事无巨细的规定,服装和居住起到了将繁琐礼制具体化到日常生活的教化作用;对尊卑位序的强调使住宅形式趋向单一化.屯堡人的神榜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神祗供奉关系,堂屋成了家庭中的"神圣空间".在住宅竖向发展中,...  相似文献   

11.
庭院空间作为中国建筑中典型空间形态,在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建筑中均被大量采用,不仅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形态,更在建筑热工学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微气候空间。通过对寒冷地区典型开敞式庭院建筑进行温度数据的实地测量及数值统计、分析,得出该种形式庭院空间建筑中不同位置处室内外温度基础数据,并探索了庭院内部与外部在工作时间段与非工作时间段室内外温差变化规律,归纳了不同的自然环境状况对热环境影响作用时庭院的节能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这个建筑从外部看是由几个混凝土体块堆叠而成的,让人感觉它是一个完全内向型的住宅。但是真正进入到庭院则会发现,其内部别有洞天。这间坐北朝南的住宅所有空间都面向着南面的庭院开放,优雅精致的庭院延伸了整个室内空间的感觉,内外合体将室外的美景与明亮的光线引入室内。与此同时,此间住宅的比例还在东西两个方向上  相似文献   

13.
李文阔 《山西建筑》2008,34(3):88-89
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斗拱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来探讨一种新的节地型民用建筑形式,指出居住模式高密度的新型居住模式铺作空间实现了在多层住宅中家庭庭院空间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北京居住性胡同空间边界的互动性——宅院内部空间与胡同空间的相互作用。归纳总结出:1.延续并深化胡同空间边界“稳”的神韵;2、合理组织并完善胡同空间中“隐性的前院”;3、有效美化“扩充了的胡同空间”,有肋于维护北京特有的胡同环境景观,同时实现胡同空间处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下一个胡同     
正胡同的变迁发展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而明清时期才迎来了胡同的急剧扩张。由于明清时期增建了外城作为内城的补充,胡同的数量增至元朝的3倍。衰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工人阶级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以及自上而下密集的工业化建筑生产环境,许多传统胡同四合院都被单一的大尺度建筑体量所取代。进入21世纪后经济发展加速,城市随之进一步扩张。  相似文献   

16.
正卜石艺术馆位于上海徐汇的城市高密度复合区域中,由办公空间改建而成。设计构思试图在不破坏原有建筑外部结构的前提下,将原本单一的办公空间打造成一个集合展览、会所、办公等多功能的艺术交流展示空间。面对建筑这一内部功能的置换,设计师首先打散了整个建筑空间的叙事逻辑来模糊其使用界面,并将数字几何的概念引入建筑内部,通过从动线折叠到空间折叠,来完成对于空间逻辑的重塑。多层次的内容通过面向庭院的中央交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居》2012,(8):64-69
建筑体系与景观体系的完美融合 长春中海紫御华府借鉴法国勒·诺特尔式庭院的精华,将浓郁的古典气息和曼妙的自然人文景观融合起来.在设计技巧上秉承人性、生态的健康人居理念,合理地将建筑元素与景观元素完美融合,以最佳科学的空间占地比例进行协调,完全考虑到居住体系与配套体系两者的前后呼应,并将中轴式花园、殿堂式门廊以及组团空间作出合理的布局,空间上以收放自如的递进式来展开.中海紫御华府内部的人与车辆实现了分流,完全把景观空间与公共空间独立开来,彰显出自然、清新之美.  相似文献   

18.
李兴钢 《世界建筑》2006,(10):128-130
北京大兴区文图馆是一座集文化学习、图书借阅与销售、会议报告和观演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建筑,与西侧的影剧院共同构成大兴区文化中心。下沉广场及坡型绿地不仅为文化中心提供了立体化的出入口,而且将建筑与城市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室外观演等公共活动空间;并与即将完成的影剧院前广场一起,共同形成立体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馆及小剧场部分围绕一个呈台阶式立体变化的园林式屋顶庭院内向布置,使用空间的开窗反映出与内部庭院的关系——即没有庭院时朝外开敞,有庭院时则向内开敞。图书馆部分由一个象征性的巨大“书箱”(其内部…  相似文献   

19.
北京折叠院     
《砖瓦》2021,(8)
正Archstudio建筑公司将一个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钱粮胡同的庭院折叠成一个小住宅。这座房子占地410m2,原有建筑并不是四合院常见的坡顶建筑,而是由几个不相连的平屋顶房间构成。重建后的建筑将被出租给潜在的客户,需要满足工作、与朋友聚会和生活几个功能。对于这个改造项目,建筑师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受约束的场地上做适当的改造,增加建筑空间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言:"在我的都市住宅中,封闭的建筑中都包含有数层的空间和庭院。室外环境被不可置否地切断了,一个新的独立的世界在内部诞生。"在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中,即便是空间局限的都市住宅,其内部也有无数的表现可能。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之中,最常见的居住空间形态便是单层公寓,相比大体量的独栋住宅,公寓设计会更注重空间的功能性以及布局规划。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