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由重庆汽车研究所和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的铸态铝合金产品最近通过了技术鉴定。铸态铝合金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投入研究开发较多的一种新型的铝合金产品 ,它主要应用于汽车、摩托车以及其他精密机械铝合金铸造零部件。铸铝合金质量轻、强度高、形变小、刚性好、能耐高温、耐腐蚀。与传统铝合金相比 ,该产品可在铸态下直接使用 ,不需进行热处理 ,克服了一般铝合金产品热处理时间长、耗电量大、温度高、薄壁件热处理变形和发生裂纹等缺点。新型铝合金产品在渝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借鉴MRI230D合金的设计思路,通过添加Al、Ca、Sn等元素,采用普通铸造工艺制备了一种新型的Mg-5Al-2Sn-5Ca镁合金。使用XRD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图像处理显微维氏硬度计和蠕变试验机测试合金在铸态与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合金由α-Mg、Al_2Ca、Mg_2Ca、CaMgSn相组成;铸态及经热处理后(热处理态)的合金晶界处均分布着连续的骨架状相,具有较高的维氏硬度,且热处理态合金的晶粒内部有微小颗粒状相析出;在520℃,该合金才发生相变,说明合金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能。分别在50 MPa/200℃下对铸态合金和热处理态合金进行蠕变试验,结果发现,相比于铸态合金,经热处理后合金的总蠕变时间延长至540 h,蠕变总量降低了0.001%,但在100 h时的蠕变量减少了0.030%。对比其他研究者的蠕变数据可知,在相同条件下,该铸态合金的蠕变性能远优于MRI153镁合金;热处理后的合金在50 MPa/200℃的蠕变断裂时间也长于A380铝合金。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应力、温度和热处理对22vol%莫来石短纤维增强LY1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铸态、退火态和T4处理复合材料,三种状态下复合材料的抗蠕变性能均高于基体材料LY12铝合金.文中提出一种复合材料的蠕变机制:在低应力阶段,复合材料的蠕变受位错的攀移过程所控制;在高应力阶段,复合材料的蠕变受增强体与基体的界面所控制.用TEM分析了材料的界面.  相似文献   

4.
循环热处理细化一次锻造的Ti-46Al-8.5Nb-0.2W合金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铸态u-TiAl合 过一次包套锻造后,铸态组织往往不能完全碎化,且组织极不均匀,为了彻底碎化铸态组织,铸态合金往往要经过多次包套锻造,这样不公工艺复杂,锻造成本高,而且合金收得率低。Ti-46Al-8.5Nb-0.2W(r(B)/%)合金的一次包套锻造组织的循环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并成功细化了该合金不均匀的一镒包套锻造组织,这对进一步改善钛铝合金包套锻造工艺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使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差热分析仪等设备对比观察阳性磁铸造和普通连续铸造2024铝合金铸态及热处理状态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与普通连续铸造铸锭相比,电磁铸造铸锭的铸态及热处理状态的力学性能都有提高。通过观察差热分析曲线发现,电磁铸造试样具有较高热焓。说明其在加热过程中有更多沉淀强化物形成。而普通连续铸造铸锭尽管经过热处理仍然不能达到电磁铸造试样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第四代单晶高温合金标准热处理试样和铸态试样压痕后分别在1100,1150,1200,1250,1300℃和1340℃退火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仪研究不同条件的再结晶组织。结果表明:1100,1150,1200℃退火处理后,标准热处理试样和铸态试样都出现胞状再结晶。1250℃退火处理后,标准热处理试样和铸态试样都为混合再结晶。1300℃退火处理后,标准热处理试样再结晶组织全部为等轴再结晶,而铸态试样仍为混合再结晶。1340℃退火处理后,标准热处理试样和铸态试样都形成了等轴再结晶。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标准热处理试样和铸态试样的再结晶层深度明显增加,标准热处理试样再结晶深度明显大于铸态试样,相同条件下标准热处理试样的再结晶晶粒更容易长大。再结晶与基体的界面为小角度晶界、大角度晶界,而再结晶晶粒之间为小角度晶界、大角度晶界和孪晶界。孪晶在单晶高温合金再结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铸态(LaCe)1.0(NiCoMnAl)5.2高功率合金采用热处理、快淬、快淬+热处理的工艺进行处理。合金通过XRD、SEM、EDS等分析发现无论是铸态还是快淬态合金通过热处理后其相组成和成分组成都变得更加均匀。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制备工艺对合金的活化性能无明显影响。铸态合金表现出良好的高倍率性能,其1、3、5和10C HRD分别达到95%、76%、72%和35%。热处理后的铸态合金的循环性能提高,但合金的高倍率性能降低。快淬使合金的各项性能均降低,快淬态合金通过热处理后循环性能显著提高,50次容量保持率达到96.7%,其高倍率性能和铸态合金相当。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叙述铝合金熔体处理剂应用现状与细化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稀土添加剂、Al-Ti-B中间合金细化剂以及Re-Al-TiB中间合金对铝合金铸态组织的影响,接着对复合添加剂稀土铝钛碳中间合金作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稀土铝钛碳的细化效果显著、抗衰减能力优越,能合理改善材料的强韧性,是一种高效能新型铝合金处理剂。  相似文献   

9.
利用挤压铸造法制备了Al2O3f+Cf/ZL109短纤维混杂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比研究了在滑动速度为0.837 m/s、压力为196 N的条件下热处理对该混杂复合材料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铸态和热处理态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均服从正态分布,铸态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均值都大于热处理态复合材料,热处理有利于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提高。铸态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犁沟磨损和层离,热处理后复合材料抗层离的能力增强,磨损机制主要为轻微的犁沟磨损。  相似文献   

10.
7055铝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55铝合金是目前超高强铝合金中强度较高且断裂韧性和耐腐蚀性能较好的一种新型变形铝合金.概述了微量元素对7055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介绍了该合金的热处理工艺,阐述了其微观组织结构、加工性能以及神经网络在该合金研究中的应用.并针对7055铝合金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铝合金局部热处理技术及其在板材成形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铝合金因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蚀性好、回收再生性好等诸多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然而铝合金的室温成形性较差,常依靠加热辅助其成形,不仅增加制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而且严重降低产品表面质量,从而限制其在复杂结构零部件以及高端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而局部热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制备具有梯度性能分布的铝合金差性板,可以改善板材的变形行为和与模具之间的接触摩擦作用,实现调控成形过程中材料的流动时序,从而提高铝合金的室温成形能力。本文系统论述铝合金局部热处理技术的工艺原理及特点,对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快速加热的实现方式及优缺点,热处理路径的选取、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关键技术,以及在实际板材成形中的应用。详细介绍局部热处理软化和硬化对铝合金板材强韧化的作用和调控机制,对比分析局部热处理提高铝合金板材成形能力的实际效果,从而加快推进该技术在我国高端铝制品加工行业中的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汽车轻量化的需求愈发强烈,高比强度铝合金板在车身中的应用成为重要发展方向.铝合金板在室温下较低的成形性促使人们将各种成形技术引入到汽车制造领域.本文简述了适用于铝合金板件小批量生产的超塑性成形和板材液压成形等特种成形技术,重点介绍了适用于铝合金构件大批量生产的热处理-冲压一体化技术,包括带中间退火-冲压一体化技术、温冲压、W态下冲压和热冲压,阐明了它们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指出铝合金板热处理-冲压一体化技术控形控性的关键,最后比较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了铝合金板冲压技术未来应重点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铝合金挤压及其新材料的研发概况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铝合金挤压工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建筑型材生产和消费情况,以及在新的发展时期,调整产业结构、研制开发高性能高精度工业铝材的迫切任务.从高强高韧高性能铝合金及挤压材料、民用高性能铝合金及挤压材料、铝合金新材料与挤压新产品三个方面讨论了国内外高性能铝合金挤压新材料研发水平与趋势.通过微合金化理论,利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改善传统合金性能,研发出用于轻量化高速交通运输工具、舷空航天、兵器军工等领域需要的军用和民用新型铝合金挤压材的方法,从而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最后对我国铝合金挤压材的市场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预测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中锰钢基础上,采用变质处理获得新型铸态抗磨钢:碳化物四球化典氏作-贝氏体钢它具有高强韧性、高耐磨性,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抗磨材料.  相似文献   

15.
采用热力模拟实验方法进行热压缩变形实验,研究了一种新型Al-Zn-Mg-Cu高强铝合金铸态组织在变形温度为300~450℃,应变速率为10-3~10s-1,压缩变形量为50%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建立了该合金的热加工图。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该合金流变应力的影响显著;实验参数条件下,该合金流变应力曲线呈现稳态动态回复型曲线特征。热加工图和组织分析表明:当应变较小时(ε=0.1),合金具备铸态组织特征,合适的热加工参数:350~450℃,应变速率10-3~10-2s-1;当应变较大时(ε=0.5),合金具备锻态组织特征,较佳的热加工参数:300~450℃,应变速率10-3~10-1s-1。  相似文献   

16.
对250℃人工时效ZA27Ce合金进行阻尼性能测定,发现该热处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ZA27Ce合金的阻尼性能;利用TEM观察了合金的铸态以及热处理态组织,发现热处理过程中丰富的固态相变和充分的调幅分解提高了ZA27Ce合金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兼具较高强度和良好低温冲击韧性的球墨铸铁铸件,向球墨铸铁中加入质量分数约0.5%的Ni进行合金化,并对其进行中温奥氏体化(880℃+3 h)和低温退火(720℃+4 h)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铸态和热处理态试样的显微组织和冲击断口形貌进行分析;利用万能试验机、布氏硬度计和摆锤式冲击试验机等对铸态和热处理态试样进行了室温拉伸、硬度检测、低温冲击等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铸态球墨铸铁的微观组织由珠光体、铁素体和球状石墨及少量的渗碳体组成,其强度、硬度偏高,塑性、韧性较差;热处理态试样中的珠光体向铁素体转变后为铁素体和球状石墨,试样强度、硬度有所降低,塑性、韧性得到明显的改善;铸态试样呈现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热处理态试样冲击断口处存在少量韧窝,断裂模式以解理断裂为主,伴有少量塑性变形的韧脆混合断裂,且在-40℃冲击功达到12.4 J;比较铸态与热处理态的冲击断口形貌可知,试样断裂方式由脆性断裂转变为韧脆混合断裂.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N型锌铝合金时效处理后硬度降低的问题,对该锌铝合金试样进行了硬度测试、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材料热处理性能分析和热处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N型锌铝合金是在ZA50型系列锌铝合金的基础上开发得到的,其热处理后硬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时效处理的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出现了过时效现象。最后针对该N型锌铝合金的硬度要求,提出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Al-Cu-Mg合金进行一种能消减残余应力的新型热处理,使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等手段分析残余应力并测试力学性能,研究了这种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新型热处理使Al-Cu-Mg合金的残余应力消减率达到92.7%(与固溶态铝合金相比),并得到优良的强塑性配合(屈服强度达到463.6 MPa,抗拉强度达到502.5 MPa,伸长率达到12.7%)。微观组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新型热处理的合金中S'相比用传统热处理的更为细小、分布更均匀,由S'相析出的共格应力场与淬火残余应力场叠加使合金残余应力大幅度降低,使合金的综合性能较高。  相似文献   

20.
等径角挤压对Al-Cu-Mg-Ag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大塑形变形对耐热铝合金的作用,采用铸冶金工艺制备了新型的Al-Cu-Mg-Ag耐热铝合金,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差热分析及硬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等径角挤压对耐热铝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挤压态的Al-Cu-Mg-Ag耐热铝合金在固溶淬火后时效前进行等径角挤压变形,可获得晶粒尺寸低于2μm的块体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