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车晓舟 《金属学报》1995,31(21):418-422
分析了退火过程中应力的松驰与作晶态合金磁性优化之间的联系淬态Fe_(79)B_(16)Si_5非晶合金经退火后,饱和磁感应强度B、提高了72%,最大磁导率μ_m提高22倍,矫顽力H_c和功率损耗P(0.3T,10kHz)分别降低86%和83%。退火过程中条带内应力的松驰,有效地去除了应力感生磁各向异性,使非晶态合金的磁性得到显著优化。  相似文献   

2.
车晓舟  曹兴国 《金属学报》1994,30(12):B532-B536
非晶态Fe-B-Si合金的退火脆化具有明显的成分依赖性,并且对制备条件和退火方式比较敏感,近共晶成分的合金(如Fe80B11.5Si8.5和Fe79B11.5Si9.5等)和适当液淬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非晶合金薄带具有相对较小的脆化倾向,与常规退火工艺相比,脉冲电流加热快速退火,可在保持延性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明显改善合金的磁性,是获得非晶态Fe-B-Si合金磁性优化与良好延性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态电脉冲纵向磁场退火法,对Fe78B13Si9非晶合金条带实施连续快速退火,测定了该合金条带的应力松弛,退火脆化及软磁性能随动态脉冲加热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动态脉冲加热工艺参数的配合,可以使Fe78B13Si9非晶合金条带的液淬内应力基本上完全松弛,磁性能优于最佳常规退火处理的条带性能,同时也完全消除了退火脆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非晶态Fe-B-Si合金的退火脆化具有明显的成分依赖性,并且对制备条件和退火方式比较敏感;近共晶成分的合金(如Fe80B11.5Si8.5和Fe79B11.5Si9.5等)和适当液淬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非晶合金薄带具有相对较小的脆化倾向。与常规退火工艺相比,脉冲电流加热快速退火,可在保持延性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明显改善合金的磁性;是获得非晶态Fe-B-Si合金磁性优化与良好延性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Co65Fe4Mo2Si16B12非晶合金在653K ̄813K之间的不同温度退火后的晶化及磁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试样的初始磁导率明显上升,当Ta=753K时,合金开始晶化,分析出Co2Si、Co2B、其磁导率明显降低,但仍具有较高的磁感应强度;当退火温度继续提高,合金中析出的Co2Si、Co2B、CO8B的量增多,同时析出Fcc Co相,合金的软磁性能变得很差。  相似文献   

6.
Fe73.5Cu1.0Mo3.0Si13.5B9.0纳米软磁合金的结构与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松  杨国斌 《金属学报》1997,33(1):69-74
用X射线衍射及磁测量等方面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Fe73.5Cu1.0Mo3.0Si13.5B9.0纳米软磁合金的结构与磁性;发现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与退火温度有关,退火温度为500 ̄520℃时,合金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合金中如出现Fe-B化合物,软磁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快淬Nd-Fe-B合金的磁性能与合金成分和制备工艺的关系。着重阐述了合金冷却速度、退火温度等工艺对快淬Nd-Fe-B%金的磁能积、矫顽力、居里温度等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化学镀Fe—Mo—B非晶态合金的交流磁性和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成分及热处理对化学镀FeMoB非晶态合金镀层交流磁性和结构的影响。讨论了样品在晶化过程中交流磁性和结构的变化。初步解释了样品交流磁性参数随成分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样品在热处理过程中损耗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训练、预应变量和退火温度对Fe14Mn6Si9Cr5Ni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绝对形状回复率和超弹性的影响,测定了合金的蠕变和应力松驰特性,讨论了降温ε马氏体对形状记忆效应的间接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该合金经特殊训练方法能够获得大于6%的形状记忆效应并具有较好的蠕变抗力。  相似文献   

10.
预退火对Fe73.5Cu1Mo3Si13.5B9非晶合金的晶化及磁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预退火温度和时间对Fe(73.5)Cu1Mo3Si(13.5)B9非晶合金在最后退火过程中发生的 晶化及软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预退火能有效地控制合金的晶化过程,降低了最 后退火时所放出的晶化潜热。该合金在450℃进行1h预退火发生部分晶化,释放约32%的晶化 潜热,再经510℃保温1h最后退火其磁性能与制备态样品经510℃退火后的磁性能相比,最大磁 导率m显著提高,矫顽力Hc明显下降,Bs和Br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Co66Fe4Mo2Si16B12非晶合金在653K~813K之间的不同温度退火后的晶化及磁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试样的初始磁导率明显上升,当Ta=753K时,合金开始晶化,析出Co2Si、Co2B、Co3B,其磁导率明显降低,但仍具有较高的磁感应强度;当退火温度继续提高,合金中析出的Co2Si、Co2B、Co3B的量增多,同时析出fccCo相,合金的软磁性能变得很差。  相似文献   

12.
用X射线衍射及磁测量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Fe_(73.5)Cu_(1.0)Mo_(3.0)Si_(13.5)B_(9.0)纳米软磁合金的结构与磁性.发现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与退火温度有关,退火温度为500─520℃时,合金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合金中如出现Fe-B化合物,软磁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3.
Fe-Mn-Si形状记忆合金低温松弛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以及恢复力测量,研究了Fe-17Mn-5Si-10Cr-5Ni合金的低温松驰性能,结果表明,实验合金的低温松驰十分严重,恢复力在-60℃时较室温下松驰了57.17%,低温松驰后实验合金组织中存在较多的ε和α′马氏体,这些ε和α′马氏体主要是由应力诱发产生的,温度降低相变驱动力增大,在恢复力的作用下发生应力诱发ε和α′马氏体相变是导致Fe-Mn-Si合金低温松驰的根本原因,诱发的ε和α′马氏体量越多,松驰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并测定了两种退火方式的Zr-4合金板室温和高温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消应力退火的板材与再结晶退火的相比,其室温抗拉攻屈服强度分别提高16.705和18.74%,400℃温度下分别提高42.41%和64.04%。在400℃温度一消应力退火板材第二阶段蠕变速率与再结晶退火的相比降低一个数量级;其疲劳强度极限提高43%。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脉冲电流退火工艺对非晶Fe73.5Cu1Nb3Si13.5B9合金薄带巨应力阻抗(GSI)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加100MPa拉应力下对非晶合金进行脉冲电流退火后,巨应力阻抗效应显著提高,并且△Z/Z最大值随退火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退火电流密度为930A/mm^2时,阻抗的最大相对变化达到350%。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Fe74Cu1Nb(3-X)MoXiSi12.5B9.5系列合金的退火温度与软磁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退火温度随Nb含量减少,Mo含量增加而降低;取得最佳直流磁性能和最佳交流磁性能的退火温度不同;无磁场退火磁退火取得最佳北性的退火温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热处理工艺是改善纳米晶合金软磁性能极为有效的方式,本文对纳米晶带材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不同热处理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常规退火和焦耳退火作为加热方式决定了合金退火后的晶粒尺寸和晶化相比例,是获得最佳性能的前提;磁场退火和应力退火作为外场施加方式,可以改变合金在退火后的磁滞回线形状,获得更高的感生各向异性,降低材料在一定磁场强度下的恒定磁导率。常规加热和磁场退火的发展应用已比较成熟,而焦耳加热方式和应力退火分别受工艺装备和生产效率的影响,在应用方面存在滞后。然而,焦耳退火的高效率和应力场退火后的高感生各向异性值也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具备未来产业化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动态电脉冲纵向磁场退火法,对Fe78B13Si9非品合金条带实施连续快速退火.测定了该合金条带的应力松弛、退火脆化及软磁性能随动态脉冲加热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动态脉冲加热工艺参数的配合,可以使Fe78B13Si9非晶合金条带的液淬内应力基本上完全松弛,磁性能优于最佳常规退火处理的条带性能,同时也完全消除了退火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Zn─22%Al合金的电致超塑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处理的Zn22%Al合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脉冲电流对其超塑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的延伸率显著提高并以更高的m值为特征;最佳超塑变形温度扩宽为一区间。电镜观察表明,合金局部表现出强烈的变形强化特征,同时局部又以很高的应力松驰为特点,这两个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有效地提高了合金的均匀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20.
铸造—热变形Pr—Fe—B永磁合金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铸造Pr-Fe-B磁体进行了退火/热压和热压/退火两种工艺实验。研究了磁体在不同状态下的组织与磁性的关系。结果表明,Pr-Fe-B永磁合金的磁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细小、均匀的主相晶粒、平直的晶界、晶粒被非磁性相包围以及晶粒的C轴择尤取向可以获得高的磁性能。选用热压/退火工艺和适当的工艺数可获得高磁性所要求的微观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