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西北乡 村建设与地域文化发展出现了种种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在复杂的城 乡系统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打通症结,解决 文化、空间、生态多系统的“乡村病”值得深 思。本文针对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当地 普遍建设的生土建筑为切入点,以生态宜居 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为目标,提出一系列相 关保护与更新策略,并以定西市通渭县为例 探讨。策略包括在提炼当地传统民居生态特 性的基础上,以工程技术手段优化生土建筑 的材料性能与建筑结构,扩大生态与社会可 持续效益;凝练生土建筑文化特性为设计建 设基础,以技术研究、绿色教育与艺术活动 激活文化内生动力,并完善法规规范支持地 域文化传承。实现将生土建筑发展成果有策 略地整合,为西北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生土民居发展脆弱的问题,以秦巴山区青木川地区的生土建筑为例,通过现状调研分析,运用现代技术及理论,剖析了秦巴山区生土建筑特征,总结了继承秦巴山区生土建筑的特色、生态建造经验及生态适宜性技术,以期对研究其他地域的山区生土建筑发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生土材料具有取材便捷,环保节能的优势。云南地区生土建筑数量庞大,红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营建技艺。该文以改进云南地区传统生土建筑营建工艺为研究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云南传统生土民居的种类构造,从材料性能、室内环境、整体安全性三大方面提出对应的优化改造策略,希望在实现生土建筑的使用保护、传承更新的同时,为云南地区的生土建筑保护提供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黎海红  何力 《住宅产业》2024,(3):19-21+36
保护传统民居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乡村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湖北省荆州市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空间句法中的“凸空间模型”引入荆州市传统民居研究,并加入“视域模型”进行分析,展示荆州市传统民居在更新改造前后的空间布局特征。以期通过本研究为湖北省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5.
卫东风 《华中建筑》2009,27(3):266-270
喀什高台民居生土建筑顺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院落空间有序而精妙,色彩朴素而又不乏绚丽,在民族传统特色与伊斯兰文化背景的融合发展之中,创造了一种既封闭叉开放的淳朴祥和的人化自然。该文以建筑现象学原理为基础,对高台民居生土建筑的场所精神、空间形态、母体要素、视觉、触觉等体验分别加以阐释,给现代建筑与室内建筑师以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纪敏 《山西建筑》2010,36(27):23-24
以研究民居地域性为出发点,以安徽中北部民居为实例,从建筑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营建技术等多方面对毛集镇传统生土民居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最后指出传统生土民居的营建思想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土材料的生态优越性,使得现代生土建筑能够促进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研究的重要对象。文章着眼于陕西的陕北地区,以现代生土砌体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形态、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和建筑装饰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传统地域建筑,总结现代生土砌体建筑需要的特质,力求设计出根植于地域,在传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生土砌体建筑的现代感。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形态学中城市肌理的概念,以2015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为例,分析青海地区庄窠民居肌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将地域特色与绿色建筑技术相结合,同时,使用相关软件模拟分析室外空间风环境并指导规划设计,探究新型农村生态社区的设计方法。在满足居民使用功能并提升其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延续传统村庄肌理,使新建社区在空间形态、建筑形制、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做到文脉传承与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环境舒适性并行。  相似文献   

9.
生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结合当地气候、地质和地域材料等自然条件的杰出营造。生土民居无论是在气候炎热的南方还是在寒冷的北方都体现出了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宜居性。在我国众多的生土民居中,窑洞是我国西北极具特色的生土民居体系。本文通过对它的产生条件、使用功能、空间形态、和建筑艺术等方面进行其宜居性的分析,探索传统民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南疆绿洲地区生土民居调研为基础,在分析当前南疆民居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当地民居传统营建经验和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尝试从营建智慧的延续与发扬、新旧技术的融合与发展、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居功能的拓展与整合、整体控制下的自主更新五个方面,建立"南疆特色生土民居"更新模式,以期为南疆乃至整个荒漠化地区的乡村住居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祝浩翔  秦华  王海洋 《中国园林》2022,38(6):109-114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在当前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生态修复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其中能为城市生态空间植被恢复提供潜在种子来源,且低成本、可持续、生态效益高的土壤种子库技术也日益受到关注。以城市绿地、城市湿地、城市废弃地等主要城市生态空间为对象,论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特征、影响因素和实践探索,梳理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技术体系,包括修复模式、技术路线及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利用土壤种子库技术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植被恢复应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合适的工艺与方法开发、生态修复和景观化融合等方面,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马科  ;李琰君 《城市建筑》2014,(20):260-261
陕南传统民居在独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至今,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形态,也体现出了陕南各地不断发展的历史与民俗文化。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对陕南传统民居按民居类型、用途与形制做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贾鹏 《城市建筑》2014,(32):317-317
中国的传统民居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本文深入研究传统民居,发掘了其中有价值的策略和技术,对当今生态建筑建设有帮助。通过对当地民居的实地调研,有助于初步了解陕南山地民居的现状,为后期升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建筑设计成为当今建筑界的热点,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通过高新技术去实现生态建筑的普适化存在一定困难。而在技术较低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普遍存在丰富且朴素的"原生态"思想——适应当地的地域特征与环境气候的生态思想[1]。本文将从生物气候设计的角度去分析经济技术条件受限的川东地区的山地传统民居营建中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构造技术等三个方面,着重阐述并总结出川东山地民居在特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的生物气候设计语汇,以期对该地区的生态建筑地域化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钱进 《山西建筑》2010,36(8):11-12
以皖南古民居的生态性为研究出发点,针对民居在构造、节点等生态性的做法,研究基于皖南地区新民居适宜的生态技术,以期提高对传统建筑的认识水平,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促进生态民居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境内岷江上游一带。岷江上游水网密集、山峦更迭的生态背景,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影响着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的营造特色。将传统羌族村寨的人居环境分为生态格局、支撑系统与民居单元三项基本内容,归纳出传统羌族村寨“山 - 林 - 水 - 寨 - 地”的人居环境生态格局特征、支撑系统的防御性特征与民居单元的山地性特征。以四川省理县老木卡河谷羌寨为例,进一步从村寨布局与民居建筑等多方面具体阐述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营造的生态特色、防御特色与山地特色,为传统羌族村寨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柏强 《山西建筑》2012,(32):16-17
指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特定的生态哲学思想,通过探讨生态思想及生态技术在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对我国现在快速城市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居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适应本地气候的地域特征,自然通风作为一种实用的被动式生态技术,一直被广泛的应用在传统民居中;本文从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单体建造等方面分析了自然通风技术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传统民居中常用的促进自然通风的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居的本质是传统的民之居所,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镌刻着历史发展的历程。浙西一带传统民居保存较好,集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等于一身,保护和研究价值甚高,其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建筑创作价值三方面,人们在传承传统民居的价值的同时需辩证地去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杜倩 《山西建筑》2008,34(5):54-55
对蒙古包这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其建筑形式、生活状态及艺术特点方面进行了论述,论证了蒙古包寻求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