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军锋  李金  徐惠斌  刘璐  郑高杰 《化工进展》2019,38(7):3402-3411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工艺具有吸收剂来源广、成本低、脱硫效率高等优点,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烟气脱硫工艺。湿法脱硫过程中,燃煤烟气在喷淋浆液的洗涤作用下不仅能高效脱除SO2而且可以协同去除细颗粒物,但同时存在石灰浆液夹带导致出口颗粒物浓度增加的问题。本文首先综述了湿法脱硫的应用现状,对比了湿法脱硫系统前后细颗粒物物性变化,然后概述了应用于湿法脱硫协同去除细颗粒物的新方法,包括脱硫塔内部结构调整以及促进细颗粒物凝聚长大,同时分析了湿法脱硫工艺中采用荷电细水雾吸附细颗粒物并增益脱除SO2的可行性,以期为燃煤电厂细颗粒物排放控制提供借鉴。最后指出未来湿法脱硫技术不仅要实现高脱硫效率,而且能有效脱除未被静电除尘器脱除的细颗粒物,湿法脱硫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多种技术耦合实现多污染物的协同脱除。  相似文献   

2.
基于燃煤电厂中SOX、NOX和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在超低排放政策的大力推行下,SCR脱硝、湿法脱硫和电除尘等燃煤烟气污染物脱除技术在电力行业已广泛应用。由于SO3在燃煤烟气中含量少,毒性大,不易被污染物脱除设备捕集,且SO3大量排放对大气环境和燃煤电厂设备的正常运行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SO3的高效脱除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由于碱性吸附剂对SO3脱除效果较好,并且有效降低了SO3对电厂设备的堵塞及腐蚀等危害,因此文章针对SO3吸附剂展开综述,分别介绍了钙基吸附剂、镁基吸附剂、钠基吸附剂对SO3的脱除效果,并对其吸附特性进行对比,旨在为促进燃煤烟气中SO3的高效脱除及新型SO3吸附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超细颗粒物增湿团聚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化床内喷雾增湿可以使颗粒在不断的碰撞中发生强烈的传热传质而团聚长大。综述了颗粒物化特性、操作参数及加入团聚促进剂对颗粒团聚的影响,分析了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的工艺过程、床内增湿团聚机理以及综合脱除SO2以及超细颗粒物的可行性,指出增湿团聚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燃煤烟气中超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细颗粒物电凝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化工》2016,(3):51-54
雾霾的主要污染物是细颗粒物PM2.5,主要来自燃煤过程,传统除尘技术对PM2.5的捕获效率较低,通过电凝并技术使PM2.5凝聚成大颗粒,再通过传统除尘器脱除,可提高PM2.5的捕集效率。综述了国内外电凝并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静电场中异极性荷电颗粒凝并、交变电场中同极性荷电颗粒凝并、交变电场中异极性荷电颗粒凝并;介绍了一种新型荷电凝并装置,细颗粒物与大颗粒之间运动与凝并的直接观测实验,为电凝并技术的实际应用和装备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特征,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后,原有烟气净化设备潜在的汞脱除能力,汞通过锅炉、脱硝、除尘、脱硫协同脱除后,烟气中大部分的汞将被脱除,同时大大降低了汞污染物脱除的费用,对其它同类锅炉脱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燃烧源超细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燃烧源超细颗粒物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并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燃烧源超细颗粒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介绍了超细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分布和来源、超细颗粒物的危害以及燃煤电厂超细颗粒物排放和控制方法,并总结了超细颗粒物研究的难点所在,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已刻不容缓.因为是煤炭消费大国,燃煤烟气的大量产生严重破坏了大气环境,脱除燃煤烟气中的污染物已势在必行.综述了目前使用的一些燃煤烟气脱硫技术,并对我国未来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工作的实施,由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及脱硫和除尘设备协同脱除污染物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由燃煤释放的SO2和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及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SO2和颗粒物的治理至关重要。笔者综述了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如石灰石-石膏法、氨法等,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如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CFB)、高倍率灰钙循环烟气脱硫(NGD)等以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如电子射线辐射法脱硫技术、活性炭(活性焦、活性半焦)吸附脱硫技术等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对比分析了各脱硫技术对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烟气脱硫技术SO2脱除效率最高,尤其是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总效率可达99%以上。入口颗粒物浓度高于5 mg/m^3时,此技术能够协同脱除烟气中的颗粒物,除尘效率可达50%~80%,脱硫前后粒径分布都为典型的双峰分布,且脱硫后粒径峰值向小粒径偏移,硫酸盐成分增加;入口颗粒物质量浓度低于5 mg/m^3时,出口颗粒物浓度可能出现不降反增的现象,另外,由于其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多应用于大型燃煤机组和脱硫剂来源丰富的地区,同时湿法烟气脱硫产物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半干法和干法烟气脱硫技术SO2脱除效率在60%~90%,与湿法脱硫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和节约水资源等优点,在中小型锅炉领域如燃煤工业锅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大量脱硫产物和脱硫剂随烟气进入除尘设备,浓度高达1 000 g/m^3以上,为除尘设备造成极大的运行压力,加大了投资和运行成本。目前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对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还需在脱硫系统对颗粒物粒径、成分及形貌特性等方面的影响规律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沙焱  杨林军  陈浩  瞿如敏 《化工学报》2013,64(4):1293-1299
由于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难以完全脱除,同时经湿法脱硫后烟气中水汽接近饱和状态,因此,有必要揭示细颗粒物及共存气态组分对膜吸收CO2的影响。采用燃煤热态试验装置,考察了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SO2、水汽对膜吸收CO2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际燃煤湿法脱硫净烟气环境下的膜吸收CO2试验。结果表明:细颗粒物随烟气通过膜组件后,部分细颗粒物可被膜截留,沉积于膜表面,导致膜吸收CO2效率下降,其影响程度随细颗粒物浓度的降低而减弱,与细颗粒物物性有一定关系,通过有效降低烟气中细颗粒物浓度,可显著延长膜的稳定运行时间;SO2的存在会与CO2产生竞争吸收现象,但因烟气中SO2含量远低于CO2,对CO2吸收效率影响不明显;对于水汽,只需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对膜组件作气体干燥反吹,可基本维持膜组件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燃煤电厂现有烟气污染物控制装置对汞排放的影响,本文选择常规烟气净化设备为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静电除尘技术和湿式石灰石脱硫技术的某300MW燃煤发电机组。利用安大略法(OHM)湿式采样方法对采样点催化氧化脱硝(SCR)前、电除尘器(ESP)前、ESP后和湿法烟气脱硫(WFGD)后的燃煤电厂烟气进行采集和实验室测试分析,获得此燃煤电厂烟气流经污染物控制装置时烟气中各价态汞的浓度,进而计算出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的联合脱汞效率为84.63%,从而获得此燃煤电厂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对汞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