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辉敏  方熙  赵曙辉 《印染》2012,38(12):9-12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对棉织物进行热致变色功能整理,研究了整理液中热致变色材料所占比例、焙烘条件及改性剂等因素对所制备织物热致变色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苯基三乙氧基硅烷(PhTES)改性硅溶胶整理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和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热致变色材料所占比例和焙烘温度对热致变色织物的变色能力影响较大;PhTES改性硅溶胶整理织物具有较好的耐干、湿摩擦色牢度,其物理机械性能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根据目前的生产生活需要,就热致变色材料而言,可逆类是最具研究价值的材料。文中综述了各类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性能和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及其研究进展,还介绍了有关于纺织服装类的热致变色材料制备方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智能变色材料在纺织业掀起了一波热潮,其通过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纺织品传递信息,纺织品通过颜色的变化又向人们传达信息,赋予纺织品科技与智能并存的功能。文中综述光致变色材料、热致变色材料和电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材料分类和应用范围。介绍智能变色材料在针织服装上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智能变色针织服装未来在纺织行业会向柔性、舒适、安全、多功能的智能可穿戴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用涤纶热致变色长丝(玫红变白色)作为经纱和纬纱,设计织造了平纹、斜纹和缎纹3种组织、不同密度的9种机织物,分别对其变色后的色彩明暗度L~*、红绿色调指数a~*和黄蓝色调指数b~*进行测试,分析了织物组织和纬密对热致变色涤纶长丝机织物变色效果的影响及其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纬密和织物组织对热致变色涤纶长丝机织物的变色效果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随着织物纬密减小,明度略有升高,色相略有减弱;颜色变化由快到慢的顺序基本为缎纹、斜纹、平纹。研究结果对热致变色纤维在机织产品上的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热变色材料的分类和发展状况,对其各分类的变色机理进行剖析,对热变色材料的应用进行探讨,对其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针对热致变色纤维织物变色效果的影响因素,选用棉纱为经纱,热致变色粘胶长丝纱为纬纱,设计织造了3种不同纬密的机织物,对其变色前后的颜色空间(L*、a*、b*)进行测试,并分析加热时间、测试温度以及测试方向等参数对热致变色纤维织物变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时间对织物的明度及色相影响不显著;测试温度对明度及色相有显著影响。随测试温度升高,织物明度提高,偏红程度减弱;织物沿经向、纬向的明度高,偏红程度低,测试方向对织物明度和色相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热致变色纤维在织物中的应用及变色效果的测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热变色材料的分类和发展状况,对其各分类的变色机理进行剖析,对热变色材料的应用进行探讨,对其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胶囊技术进行纺织品的可逆变色材料加工,系通过微胶囊技术将显色体与显色剂、溶剂等物质一起包覆于囊心内,而微胶囊的囊壁起到了隔离外界环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变色材料的耐疲劳性和稳定性,进而延长了纺织品的使用寿命。概述了变色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主要有光致变色、热致变色两大类微胶囊,并对变色微胶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印染》2012,38(15):51-52
0前沿 颜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颜色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视觉信号.最近几十年,外部刺激会使颜色发生可逆变化的变色材料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光致变色是通过光的诱导产生颜色变化,热致变色是热的作用使颜色发生变化,离子变色则是通过离子的作用使颜色发生变化等.这些变色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早有应用,如采用光致变色镜片制作的护目镜,婴儿调羹上的热致变色温度指示器等.  相似文献   

10.
以环氧树脂做为壁材,咪唑类催化型固化剂进行固化,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对热致变色材料进行微胶囊包封,制得了密封性能、透明性能、耐热性能以及耐溶剂性能良好的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颗粒。  相似文献   

11.
柔性电致变色器件与传统电致变色器件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制约其制备及应用的关键在于柔性透明电极的选用及器件各层材料的封装.介绍了选用ITO导电薄膜作为透明导电层,聚苯胺作为电致变色层和离子存储层,PM-MA基凝胶电解质作为离子导电层来制备对称结构的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并对其进行电子扫描电镜、紫外光谱、循环伏安及电化学光谱等系列电化学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12.
热致变色材料制备及微胶囊包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热敏玫红TF-R1,(隐色染料)、双酚A(显色剂)和十六醇(溶剂)为原料,制备了有机类热致变色复配物,其最佳质量比m(热敏玫红TF-R1):m(双酚A):m(十六醇)为1:5:60.经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脲-甲醛[n(脲):n(甲醛)为2:3]预聚体(简称脲醛树脂).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热致变色复配物为囊芯,制备了微胶囊,并测试了微胶囊的结构、变色性能、耐溶剂及耐酸碱性等.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基本没有影响变色材料的变色性能,而且提高了其耐溶剂性和耐酸碱性,从而扩大了变色材料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智能纤维织物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能材料系统是集“感知、信息处理与控制执行”为一体的复杂材料系统。智能纤维织物的设计是以功能纤维材料为基础 ,如光、电、磁、热、声能等物理功能纤维 ;以及化学功能纤维 ,如离子交换、光纤、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热致变色、电磁致变色、伸缩材料等。根据工程应用的目标 ,从宏观到微观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设计 ,赋予纺织材料系统或纤维大分子链结构本身具有智能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而言,材料对于完善产品的功能和丰富产品的内涵以及产品的形态美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在产品功能、设计角度、人文关怀等方面特有优势与案例。同时研究其在产品设计中利用的优势、影响及运用现状,为感温材料在未来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相关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胆固醇类液晶在热致变色纺织品制备中的应用,采用三羟甲基三聚氰胺为壁材,胆固醇油醇碳酸酯和胆固醇壬酸酯的混合物为芯材,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胆固醇液晶微胶囊。对制备得到液晶微胶囊的微观形貌特征、热学性能以及热致变色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乳化速度为6 000r/min、芯壁质量比为3:2、微胶囊包覆时反应溶液pH值为4.0的条件下,制备的液晶微胶囊粒径分布在10μm左右,微胶囊具有致密的壳结构、表面光滑的球形形态,以及良好的热致变色性能;它可在34.4 ~38.0 ℃的温度区间内,依次显示红黄绿蓝紫的颜色变化;其变色温度与人体体温接近,适合用于热致变色织物的制备。  相似文献   

16.
刘维锦  梁涛  李素芝 《丝绸》2008,(5):31-33
以结晶紫内酯为电子给予体、双酚A为电子接受体、脂肪醇为溶剂制备可逆热致变色印花材料,研究影响热变色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用高级脂肪醇比用脂肪酸和脂肪酯作溶剂,变色材料显示出更高的变色灵敏性;反应温度、时间及溶剂用量在-定范围内对产物颜色都有影响,而双酚A的用量对产物的颜色深浅影响最大,随着投入的双酚A量的增多,产物的颜色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17.
染苑精粹     
《印染》2015,(4)
<正>有机电致变色织物2015031综述了对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颜色和透明度可逆变化现象的电致变色织物,包括电致变色的设备、电致变色高聚物、电致变色材料、导电织物和电致变色织物采用的设备等。有机电致变色织物不同于传统的导电织物,它具有可弯曲、扭转和折叠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可穿着性和灵活性。文中列出了电致变色高聚物所呈现的所有颜色,有助于后续的拼色研究,并对电致变色织物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商业化的影响因素作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紫外光致变色防伪纸及其防伪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紫外光致变色特种功能材料(颗粒状)在普通浆料体系中的留着机理和成形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光谱角度,对紫外光致变色功能材料与植物纤维混合抄造防伪纸的防伪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了拓宽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分别以结晶紫内酯为隐色剂,双酚A为显色剂,十四醇和十六醇为溶剂制备热致变色复配物,并通过对复配物变色性能评价分析确定隐色剂、显色剂、溶剂三者间的最佳配比;在此基础上,以十四醇-十六醇二元共晶体系为溶剂,首先通过理论推导预测二元共晶体系的理论最低共熔点,再通过实验确定二元共晶体系的实际最低共熔点,拓宽材料变色温度范围。结果表明:隐色剂、显色剂、溶剂三者间的最佳配比为1∶4∶65;通过色差分析和DSC分析得知,十四醇-十六醇二元共晶体系复配物变色效果较好,变色温度范围为20~43℃。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柔性应变传感器灵敏度较差、应变范围较窄、牢度不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以聚氨酯细丝为芯,以碳纳米管和还原氧化石墨烯构成的三维导电网络为鞘的应变传感纱线,并采用热致变色油墨为保护层,使应变传感纱线兼具变色功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传感纱线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并使用电子万能测试机和万能拉力试验机测试了柔性应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和稳定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穿插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间,形成了导电性能良好的三维导电网络;变色传感纱线灵敏度最高达32.31,应变范围可达100%,可用于人体微小运动检测;在4 V的低电压下即可迅速升温至60℃,能够实现主动变色的附加功能,为发展变色响应快、颜色可调控、使用稳定性高的热致变色材料和传感材料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推动碳纳米材料在柔性可穿戴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