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农村居民点的整治与改造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农村居民点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然后通过金山农业园区的规划实践,研究了廊下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风貌特色,将农村居民点分成新建型、整治改造型、农家乐型和逐步搬迁型四种类型,最后提出分类整治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农村居民点的整治与改造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首先分析了金山廊下农村居民点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然后通过金山农业园区的规划实践,研究了廊下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风貌特色,将农村居民点分成四种类型:新建型、整治改造型、农家乐型、逐步搬迁型,提出分类整治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波 《华中建筑》2010,28(9):130-131
通过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存在着布局分散、规模小、空心化、设施缺乏等问题。应在城乡互动、产业互补、功能有机等理念指导下,采取融入城镇、归并中心村、生态移民、内部改造等调整模式,实现农村居民点的优化重组。  相似文献   

4.
以沈阳市康平县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康平县县域农村居民点现状和分布特点,阐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在规划实践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同等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农村居民点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强 《中外建筑》2012,(7):71-72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缺乏整体上的布局与调控。长株潭绿心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形条件,土地资源有限,存在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等诸多问题,文章最后根据绿心地区实际情况,建议采用新村建设型、岛状居民点、线状居民点三大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筹资渠道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应通过拓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资金渠道、创新土地制度以及加强乡镇规划的编制及实施,以保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筹资渠道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应通过拓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资金渠道、创新土地制度以及加强乡镇规划的编制及实施,以保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黄朝明  姚建忠  董友琴 《山西建筑》2006,32(24):213-214
介绍了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城镇功能调整与部分相对独立的农村居民点的调整,对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用地调查的方面,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对康平县农村居民点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提出了康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农村居民.最布局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成都市农民分散建房居住,造成土地占用大,设施无法配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因此市委市政府确定今后村庄及农房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心村和农民居民点,为了推动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成都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积极开展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的试点示范工作,在试点工作中,虽然中心村和居民点建设的意义已成为社会和各级领导的共识,而推进的速度仍然缓慢,究其原因,除了受承包地调整等因素影响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对此予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赵永芬 《中外建筑》2011,(10):69-71
本文以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新农村南陈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建居民点和保留改造居民点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以现代规划理念引导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并对新农村规划中的农村特色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以沈阳市康平县为例,通过分析康平县县域居民点布局现状及其特征,指出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和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康平县居民点布局发展的策略,最后从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协调布局等方面对康平县居民点布局规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发展进入后半程,城乡建设空间模式逐渐从"城市增量扩张、农村减量收缩"走向"城市存量提升、农村优化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也将迎来新一轮的优化调整。相较于前一阶段,这一轮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将更加"温和",摒弃大拆大建,在规划目的、原则、方法和成果上都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选取上海市远郊金山区为例,在总结传统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建设困境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原则调整、方法创新、内容深化"的优化策略,并基于GIS平台,探索出了一套方法更为合理、内容更加全面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规划,对下一层面的乡村规划建设产生了更强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4.
高翔 《城市开发》2007,(10):56-57
适时开展有关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和实践,将极为有力地推动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节约资金、集约土地和整洁村容的三赢。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农村建房用地采取单一的行政划拨供给方式,缺少必要的经济手段,未能体现集体土地的资产特性,导致农村违法建房屡禁不止,土地纠纷接连不断,耕地保护政策难以落实。笔者认为改革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运用经济杠杆约束与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 1、实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供给“双轨制” 双轨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五种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分布面广,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迥异,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中应从实际出发。按不同区域条件采用不同类型的方法才切实可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总指导思想是提高居民点存量土地利用率,农宅建设尽量不占耕地。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笔者总结了适用不同区域条件的五种类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一、城郊结合部农村城镇化型土地整理 城郊结合部是城镇向农村过渡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民的思想观念更新快,有强烈的农村城镇化趋势。所以,城郊结合部的居民点用地整理应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上海郊区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布局、建设类型以及实施情况.探索了未来农村居民点规划与建设在城市化地区和农村地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特征,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土地的适宜性未进行过量化分析。基于GIS的技术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叠加分析后将居民点用地分成四类,对溆浦县桥江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具体的运算结果,较好地描述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状况,更直观地反映居民点的散布情况,为今后村庄规划中居民点的规划布局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位于安康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演化历程进行分析,得出在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空间存在成功转化为城市小区,演变成城中村,发展形成分化型村庄以及外部形态变化不大的村庄等四种演变路径。并针对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现状布局及产业发展特征,结合安康城市发展态势,从宏观区域和个体村庄两个层面提出整合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规划的价值导向由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转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得处于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围绕秦岭生态保护问题和山区农村发展问题,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采用核密度法、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商洛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并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在传统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中增加了耕地规模、学校、医疗点和农村居民点规模四个维度参数,以提高适宜性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在居民点优化中增加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保护农田、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四个因素的考量。研究表明:(1)商洛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典型山地居民点分布特征,受地形因子影响明显。在地形变化大的地方,居民点分布较破碎,地形变化小的地方,居民点面积大,呈现片状、带状分布。(2)商洛市农村居民点整体布局不利于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比较紧张,生态环境压力较大,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优化。(3)经优化后商洛市就地城镇化类、重点发展类、控制发展类和迁移合并类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2.66km~2、162.01km~2、63.29km~2、43.80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