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新疆昌吉市近8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昌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昌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大的是园地和交通用地以及牧草地,其中面积增加的有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而牧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
根据江苏省如皋市199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分析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的计算结果,该市土地利用总体上呈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小和居民点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通过建立的如皋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得到其2010年和2020年两个规划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这可为如皋市“十一五”土地规划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全国土地资源首次查清据中山社消息历时近20年 ,耗资十几亿元人民币的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目前已经全面完成 ,调查首次全面、翔实地查清了中国土地资源的家底 ,填补了中国土地资源调查史上的空白。取得的图件、数据和文字资料是中国最系统、全面、准确的土地资料。调查结果显示 ,截止1996年10月31日 ,中国有耕地19.51亿亩 ,园地1.50亿亩 ,林地34.14亿亩 ,牧草地39.91亿亩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61亿亩 ,交通用地0.82亿亩 ,其余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中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资源却十分有限。人…  相似文献   

4.
以清河县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问题。首先,定性分析清河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结合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相关规划控制指标,建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构造出3个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备选方案。最后,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择优,得出清河县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方案。结果显示,清河县2020年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比例应该调整为68.03:3.14:1.91:.5.56:6.06:10.72:0.14:1.57:0.07:0.10:2.71,这时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迫使土地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分布乃至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干扰。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研究可以深入揭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覆被状态,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科学规划提供借鉴依据。本文以武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2009年和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强度分析的方法,系统阐释武安市三个层次的强度变化,并深入分析不同层次的稳定性,判断变化强度的特征以及潜在的地类转变。研究结果表明:间隔层次,2005~2009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为快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明显高于平均变化强度,2009~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之相反;地类层次,变化比较活跃的是工矿仓储用地、林地和园地,耕地在整个时间间隔变化相对休眠,其他地类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变化强度状态不一;转变层次,工矿仓储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园地,减少则主要是转变为非工矿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6.
矿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矿区制定后期开采计划和进行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摸清矿区土地损毁状况及时空演变的特征,对土地利用动态平衡的调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辅助手段,本文以山东省赵楼矿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3期Lansand卫星影像,采用遥感(RS)技术手段,对赵楼矿区8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通过各期土地利用分布图,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了赵楼矿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农用地是矿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期内以转出为主,平均以1.41%/a的速度递减,水域、工矿用地和非工矿建设用地则以转入为主,累计转入面积分别达到148.59 hm2、167.58 hm2和886.14 hm2。可见矿区在开采进程中缺少有效的土地复垦和整治措施,致使建设用地(工矿用地)和水域(塌陷积水区)持续侵占农用地,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侯芳  高敏华 《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24(3):317-320,324
在G 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和2008年土地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吐鲁番市近12年来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吐鲁番市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吐鲁番市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在1996-2004年期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持续提高,其中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呈现较大增幅;农业用地内部调整与非农化调整特征明显。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过程,发现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是研究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也是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源于外来资本的房地产投资、工业项目投资则是另一个主要驱动力。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1995—2015年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空间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幅增长,其余景观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面积减少量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景观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花都、白云、黄埔、番禺和增城西南部;景观类型变化与高程、坡度、离地铁和主要道路距离呈反比,与离城市几何中心距离呈倒“U”型关系;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受离地铁距离的影响,草地变化主要受高程、坡度的影响,离主要道路距离对未利用地变化的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在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下比单因子决定力下更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资本飞 《地矿测绘》2023,(2):34-37+59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研究,有利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对玉溪市2009-2018年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10年间玉溪市耕地、园地、其他土地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基本没变。2)玉溪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不断增强,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其中,红塔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远高于周边地区,平均利用程度综合指数273.73,是利用程度最低的元江县(214.45)的1.28倍,说明土地利用程度的不均衡性影响着区域协调发展。3)玉溪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下降趋势,10年间共减少18 751.04万元,其中红塔区减少最多,元江县减少最少;林地是玉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反映出研究区生态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阈值反过来限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方向。为研究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论文选取乌鲁木齐市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指标数据和矢量图,利用ArcGIS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空间分析,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得到乌鲁木齐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使用情况,然后建立适用于乌鲁木齐市的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系统先后经历了中度失调—勉强耦合—初级耦合—中级耦合—良好耦合5个阶段,最终达到良好耦合状态;2)2018年生态环境指数仅为0.795 5,滞后于土地利用指数,生态环境压力居高不下,生态涵养能力和生态治理水平仅为0.152 9和0.272 5,远低于0.37的生态环境压力。今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应兼顾土地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干旱戈壁荒漠矿区破坏土地生态化复垦模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北干旱戈壁荒漠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矿区破坏土地复垦难度极大。本文以太西煤集团民勤实业有限公司红沙岗矿区二号井为例,在充分调查项目区气候、地貌、土壤、水源以及植被等特点的基础上,认为西北干旱戈壁荒漠矿区破坏土地生态复垦目标定位为尽量减少原生态扰动,以保护地表砾幂层、增加地表覆盖为核心进行植被建设;本区域土地生态复垦方向为超旱生灌木林(林间种草)或草地,并针对土地利用方向构建了一套适合西北干旱戈壁荒漠区的切实可行的土地生态化复垦模式,包括生态复垦措施及其规划布局方案,可为同类型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红透山铜矿尾矿库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矿库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尾矿库复垦适宜土地类型选择的原则,影响重污染尾矿库复垦方向的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排灌水条件、基底污染、稳定性、土壤质地、pH值、含盐量、土地成片面积等13个因子出发,采用综合偏差率方法,对宜旱田、宜园、宜林、宜牧草4个方向进行评价,得出影响红透山尾矿库各评价单元复垦方向的总偏差率。比较合理的复垦方向主要为二级或三级牧草地,三级林地,为保护矿区环境,主要复垦方向应选择牧草地和灌木型林地,主要的限制性因子为污染、基底的稳定性、土壤质地。研究成果为尾矿库复垦及后期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熵的陵水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陵水县1997-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利用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基本原理,对陵水县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陵水县1997-2005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先缓慢增长、再加速增长的变化过程,总趋势是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2)陵水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依次可分为生态保育区、风景旅游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农业建设区和综合产业发展区5个区域;3)利用主成分分析,经济因素和人口结构对陵水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ESV的如皋市土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基于ESV的LUCC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运用到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当中,并对其运行结果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如皋市1997年与2006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对比情况,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评价LUCC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如皋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贡献较大的有废物处理、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贡献率依次递减;与1997年相比,2006年如皋市ESV有所降低;园地、水域、沙地等未利用地的减少是造成整体ESV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2006年如皋市各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差异,将其分为重要、 比较重要、一般地区3个等级,运用GIS空间制图功能,绘制如皋市土地生态分区图,为如皋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永城市耕地保护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杰 《资源与产业》2008,10(4):101-103
文章在简述永城市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深度开发较低、人均用地超标等利用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人地矛盾突出、利用率不高、质量退化等问题,总结了土地利用管理经验,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原则及其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安太堡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的研究都是在大尺度区域上的。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区土地破坏与复垦的程度,将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已破坏已复垦地、已破坏待复垦地、待破坏待复垦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1995年、1999年、2004年3期的土地利用面积,采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的总变化率、年变化率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然后以已破坏已复垦地类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露天矿区已复垦地类上林草用地向耕地转变的驱动力,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3个层面的驱动力是综合作用的,尤其以宏观政策的影响为主导。弄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将有利于制定科学的矿区土地利用规划,为矿区的生产及环境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的研究都是在大尺度区域上的。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区土地破坏与复垦的程度,将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已破坏已复垦地、已破坏待复垦地、待破坏待复垦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1995年、1999年、2004年3期的土地利用面积,采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的总变化率、年变化率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然后以已破坏已复垦地类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露天矿区已复垦地类上林草用地向耕地转变的驱动力,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3个层面的驱动力是综合作用的,尤其以宏观政策的影响为主导。弄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将有利于制定科学的矿区土地利用规划,为矿区的生产及环境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