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扩大入江、入海泄量对洪泽湖及其上游淮干水位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洪泽湖的出湖流量变化对洪泽湖的泄流能力以及淮河中下游水位的影响,建立淮河中下游一维、洪泽湖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扩大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泄量对洪泽湖及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淮河入江水道泄流能力使其达到设计泄量,能使洪泽湖湖区内各个位置水位有所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1991 年洪水时下降 0. 7 m,2003 年洪水时下降 0. 62 m,同时使淮河干流沿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上游至下游沿程水位降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对 1991 年型洪水洪泽湖湖区水位降低效果明显,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为 0. 06 m。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启用能够使洪泽湖内水位有明显的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低幅度最大,1991 年洪水蒋坝水位降低 0. 3 m,溧河洼地区以及淮北淮南处降幅比蒋坝小,对淮干入湖河段水位的降幅相对比较小,到吴家渡水位降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也谈洪泽湖的治理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乃聪 《江苏水利》1999,(12):11-12
1 前言 洪泽湖经过半个世纪的治理,已形成一座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巨型平原湖泊水库。1991年淮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后,对淮河干流的治理问题,不少专家提出建议,扩大洪水出路,降低防洪水位,并重新提出研究淮河与洪泽湖分开的规划方案。其中淮河入海水道,已于1998年12月28日开工,计划到2005年建成。届  相似文献   

3.
韩国民 《治淮》2007,(3):13-14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承接上中游15.8万km^2面积的来水,最大入湖流量24600m^3/s,多年平均入湖水量330.4亿m^3,其中80%以上来自淮河干流。主要出湖河道有淮河人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淮河人海水道,多年平均出湖水量342.0亿m^3。入洪泽湖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  相似文献   

4.
淮河干流洪水经过洪泽湖调蓄后,再通过淮河入江水道、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分淮入沂等通道入江入海,其中淮河入江水道作为最大的泄洪通道,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分泄了70%以上的洪泽湖洪水,同时还承担三河闸至邵伯湖区间6633km2面积的汇水,自三河闸下至三江营汇入长江.河道全长157.2km,沿程河、湖...  相似文献   

5.
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 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段河道呈倒比降,入湖河段河道分汉,湖区支流入汇众多,流态复 杂。本文针对该河段的特点,建立了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一、二维藕合洪水演进数学模型, 模拟了2003, 2007年本段洪水演进的过程。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计算精度较高, 可为浮山以下河道不同治理方案的研究提供分析计算平台。  相似文献   

6.
宋正明 《治淮》2008,(8):4-5
怀洪新河工程是淮河中游一项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西起涡河下游左岸安徽省怀远县何巷,东入江苏省境内洪泽湖支叉溧河洼,干流总长121km,其中安徽省95km。该工程于1991年淮河流域大水后复工续建,2003年基本完成。安徽境内主体工程内容包括:河道两岸堤防260km,大中型水闸9座,穿堤建筑物99座。怀洪新河主要任务为分泄淮河干流洪水,  相似文献   

7.
一、工程概况 泊岗引河位于安徽省明光市境内,上距浮山峡口约9km,下距洪泽湖约50km,是淮河中游干流上的人工裁弯取直工程,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五河以下淮河干支河分流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从泄洪调蓄能力计算入手,比较了几种河湖分离方案。对比实测洪水资料并进行效益分析,指出恢复淮河干流深泓纵坡的挖深分离不仅具有可观的排涝效益,而且入海通道的泄洪效益也很显著。指出洪泽湖淤积阻力损失是淮河防洪、排涝标准过低的根本原因;科学而长远的解决方案将是入海通道泄洪、输沙、航运等综合社会经济效益最优而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提出了淮河与洪泽湖分离的规划研究方案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洪泽湖蓄泄关系与淮河中下游防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洪泽湖的蓄泄能力,分析了以洪泽湖为中心的淮河中、下游防洪的各种关系,提出了把洪泽湖及其进出河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改善淮河中下游地区防洪排涝条件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淮河中游河道与洪泽湖的水沙交换程度影响着河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计算淮河与洪泽湖1975-2015年的水沙交换指数,利用多种统计检验交叉互补的方法,对河湖水量交换指数和泥沙交换指数进行了趋势变化、突变检验及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受不同年代治淮工程的影响,河湖水量交换指数整体而言呈不显著增大趋势,造成洪泽湖库容呈不显著增大趋势;入湖泥沙量大于出湖泥沙量,湖盆泥沙的淤积量逐年呈不显著增大趋势。洪泽湖库容及湖盆淤积在研究时期内呈稳定的波动状态,未发生较为显著的突变现象。淮河干流与洪泽湖的水沙交换程度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均以14a为第一主周期,河湖水沙交换程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研究结果阐明了淮河中游河道与洪泽湖的水沙作用关系,可为河湖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乃林 《治淮》2001,(11):12-14
怀洪新河续建工程是淮河中游防洪治理骨干工程,西起安徽省怀远县涡河左岸何巷,东入江苏省洪泽湖溧河洼,干流全长125km,其中安徽段长95km。新河主要任务是分泄淮河洪水(设计分洪流量2000m~3/s)与扩大漴潼河流域排水出路,兼有蓄引水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林海燕  翟志峰 《治淮》2009,(11):9-10
一、怀洪新河及何巷闸概况 怀洪新河是分泄蚌埠以上部分淮河洪水直接入洪泽湖的分洪河道。怀洪新河西起涡河下游左岸的何巷分洪闸,经原澡潼河,至双沟镇后(分为两支)人洪泽湖,全长135km。设计标准为淮河干流100年一遇洪水时分泄淮河洪水2000m^3/s,3年一遇的排涝流量1650m^3/s。  相似文献   

13.
洪泽湖是黄河南下夺淮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兴建一系列的控制工程,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座巨型平原水库,并对淮河下游地区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供给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入研究淮河与洪泽湖的关系.对促进淮河下游治理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庆  李军 《泥沙研究》2000,(1):50-55
淮河中游河床例比降的形成机制有二:⑴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形成与地貌演变;⑵洪泽湖湖底淤高。50年代以来,由于淮河中上游大量水库和蓄洪区的兴建、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使河流输沙旺和含沙量不断减少,淮 游河床处于侵蚀状态,河诃例比降又有新的发展。在严重的水资源紧缺形势面前,根治例比降的关键措施是洪泽湖反季节运用、下游直流入海。  相似文献   

15.
孙祥燕 《治淮》1993,(5):18-19
淮河中游是指洪河口到洪泽湖出口段,干流河长500公里,区间集水面积13万平方公里。除西北部的伏牛山和南部的大别山、皖山余脉外,总面积的85%是广阔的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建国40多年来,水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年份有16年,其中超过3000万亩的有6年,1963年达6000万亩,为淮河中游总耕地面积的86%。1991年淮河水灾震惊了海内外,淮河中游被认为是最难治理的地区,需要广开思路深入研究。为此,笔者提出本文与同行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机制有二:(1) 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形成与地貌演变;(2) 洪泽湖湖底淤高。50年代以来,由于淮河中上游大量水库和蓄洪区的兴建、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使河流输沙量和含沙量不断减少,淮河中游河床处于侵蚀状态,河床倒比降又有新的发展。在严重的水资源紧缺形势面前,根治倒比降的关键措施是洪泽湖反季节运用、下游直流入海。  相似文献   

17.
徐荣昌 《治淮》1996,(3):27-28
中渡站位于淮河洪泽湖以下约2公里处,测站控制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是淮河中游主要控制站,也是淮河干流设计洪水分析的主要依据站之一。但是,50年代以前,该站断面冲淤变化很大,尤其是1921、1931等年大洪水年,汛期断面冲刷1000平方米以上,约占汛前断面过水面积的50%以上。而这些大洪水年,由于洪水期流速大及测流设施限制,汛期均采用浮标测流,未同时施测断面,这就给流量资料整编造  相似文献   

18.
杜红志 《治淮》2003,(8):3-4
2003年7月4日,洪泽湖水位不断上涨,防洪形势严峻。来势凶猛的淮河洪峰,冲过正阳关,经怀洪新河分泄后,分两路进入洪泽湖。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它对淮河的洪水具有重要的调蓄作用。历史上由于它只有入长江这一条出路,加上下游落差小,水流慢,每到汛期淮河水便会雍堵在湖中,导致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形成洪灾。而洪泽湖由于自身地势较高,已成为悬湖,也极易出现险情。阻挡滔滔洪水凭借的只有洪泽湖大堤,1950年修建了苏北灌溉总渠,可以导流部分洪水入海,1991年起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除险加固,2003年6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使淮河有了真…  相似文献   

19.
王道虎  方高干  罗静 《治淮》2012,(9):11-12
一、淮河流域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跨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总面积27万km2,包括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流经鄂、豫、皖、苏四省,主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200m.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km,地面落差178m;洪河口至中渡(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长490km,地面落差16m;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6km,地面落差约6m,坡降较缓.洪泽湖的排水出路有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水道等.  相似文献   

20.
1洪泽湖水环境面临不断恶化的趋势近20年来洪泽湖水质逐步恶化。1994年7月淮河主要支流沙颖河上游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颖上闸因防洪需要开闸泄洪,将蓄于闸上河段2亿m3污水泄入淮河干流,造成洪泽湖第一次严重的污染,河面泡沫密布,COD达17mg/L,NH4-N在蚌埠段达20mg/L,入洪泽湖前为9.8mg/L,色度超过100,完全不能做饮用水源,湖区30多万人缺乏饮用水,其中盱眙县自来水厂停止供水达54d之久;沿湖生态资源遭受灭顶之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1995年,洪泽湖再次发生类似情况,淮河河道内水质下降为V~VI类。在后来的几年中,2001年、2002年相继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