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冲泡条件对咸茶茶汤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咸茶为原料,研究不同冲泡条件对咸茶多酚、总黄酮冲泡率的影响,并以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探究咸茶茶汤的抗氧化能力,分析其抗氧化能力与茶汤中多酚、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料液比、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冲泡次数以及料液比、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分别与冲泡次数的交互作用对咸茶茶汤多酚、总黄酮冲泡率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冲泡次数对咸茶茶汤清除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咸茶分别经料液比为1∶40 g/mL、冲泡温度95℃、冲泡时间7 min、第1次冲泡(多酚含量为0.009 7 mg/mL)和料液比为1∶100 g/mL、冲泡温度100℃、冲泡时间11 min、第1次冲泡(总黄酮含量为0.027 mg/mL)制备而成的茶汤对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均极显著高于0.25 mg/mL茶多酚(P<0.01);与茶多酚阳性对照相比较,咸茶茶汤具有良好的抗氧...  相似文献   

2.
西湖龙井在浸泡过程中可溶出抗氧化物质,使茶汤具有抗氧化能力。为探究不同冲泡条件对西湖龙井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茶水比、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冲泡温度等冲泡条件下,西湖龙井茶汤色度、茶多酚、维生素C、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以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茶水比减小,冲泡次数增多,茶多酚和维生素C浓度降低,茶汤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减弱;相反,随着冲泡温度升高,时间延长,茶多酚和维生素C浓度升高,茶汤抗氧化能力增强。相关性分析表明,抗氧化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色度与抗氧化特性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抗氧化特性的评价可以用色度来简化。研究结果为科学冲泡茶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根据需求更加合理地饮茶。  相似文献   

3.
以3种不同类型茶叶——绿茶、红茶和普洱熟茶为材料,按照不同饮茶习惯,采用不同冲泡浓度茶汤进行体外抗氧化作用比较研究,并测定了3种茶样主要滋味品质成分含量及茶多酚(含黄酮类)冲泡溶出量。结果表明,绿茶水浸出物、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总糖均高于红茶和普洱熟茶,3种茶叶体外抗氧化活性均随冲泡浓度增加而略有下降,在试验冲泡浓度范围内,绿茶有较强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红茶有较强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普洱熟茶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较强;相关分析显示,O_2~-·清除率与多酚、黄酮溶出量显著负相关(p0.01),而DPPH·和·OH清除率与茶多酚、黄酮溶出量无关(p0.05),不同茶类多酚和黄酮类溶出量与O_2~-·清除率、DPPH·和·OH清除率呈负相关(p0.05)。结果表明不同茶类体外抗氧化作用不同,一般饮茶浓度范围内,3种茶叶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以饮用淡茶为宜,选择和饮用不同种类的茶叶可能带来更好的健康效应。  相似文献   

4.
紫娟是富含花青素的特色茶树品种,其加工的绿茶和普洱生茶花青素含量也高于一般茶叶。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紫娟红茶和普洱熟茶,经过发酵与后发酵,这些产品的花青素是否保留有待研究。文章测定并比较紫娟绿茶、红茶、普洱生茶与熟茶的茶多酚、儿茶素、花青素等化学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花青素、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等化学成分含量在紫娟绿茶和普洱生茶中较高,紫娟红茶和普洱熟茶中较低;4类紫娟茶都具有抗氧化活性,其中紫娟绿茶和普洱生茶提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法)和超氧阴离子、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较高,紫娟普洱熟茶和红茶提取物较低。相关性结果表明:除儿茶素与超氧阴离子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儿茶素和牵牛花色素、飞燕草色素、矢车菊素等3种花青素单体均与4种抗氧化能力显著正相关(P0.05);茶多酚与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负相关(P0.05);水浸出物、芍药色素、天竺葵素、锦葵色素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天竺葵素与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正相关(P0.05),锦葵色素与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显著正相关(P0.05)。感官审评表明,紫娟普洱生茶和绿茶滋味略苦涩,红茶和普洱熟茶滋味甜醇。综上,经过发酵与后发酵,紫娟红茶与普洱熟茶的花青素、儿茶素、茶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降低,但口感更甜醇。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加工、烹制条件对猴头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处理猴头菇子实体,然后从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还原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4个方面测定不同处理条件对猴头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烘烤温度升高,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与还原力显著升高,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显著降低。微波处理对清除羟自由基基本没有影响,但能显著升高还原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煮处理中,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还原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显著高于炒处理;而对于清除羟自由基,炒处理则显著高于煮处理。研究结果为猴头菇加工、烹制条件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贮藏温度下李果实品质以及近果皮与近果核部位果肉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贮藏时,李果实硬度、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不同程度降低,而pH 值、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升高,2℃贮藏可显著延缓李果实硬度、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DPPH 自由 基清除能力的降低,以及pH 值、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升高;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李果实中酚类、黄酮类物质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 < 0.01);李果实近果皮及近果核处果肉的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李果实SSC 与近果皮果肉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DPPH 自由基能力、总酚含量的相关系数大于近果核,而pH 值与近果核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羟自由基能力、总酚及总黄酮含量的相关系数大于近果皮果肉。李果采后品质劣变可能与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及DPPH 自由基能力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紫阳富硒茶为材料,研究冲泡温度、料液比、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和冲泡水质等5个因素对茶叶中茶多酚的溶出及茶汤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多酚的溶出及茶汤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茶多酚的溶出量与茶汤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并不呈现紧密相关性(0.020 8~0.653 4),也即茶汤的抗氧化能力并不完全由茶多酚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麻疯树种子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对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以麻疯树种子中的籽仁和籽壳为原料,经75%乙醇提取,在对提取物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V为阳性对照,测定两种提取物对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还原能力以及抑制亚油酸自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中多糖类物质总含量分别为47.67%和52.21%,酮类物质总含量分别为0.774%和4.22%,麻疯树籽壳乙醇提取物中还含有0.30%的多酚类物质;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籽壳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好;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和对亚油酸自氧化的抑制能力相对较弱。麻疯树籽壳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优于籽仁乙醇提取物,可能与籽壳乙醇提取物中含有较多的黄酮类和多酚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藤茶抗氧化活性的最优冲泡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ox-Behnken法对藤茶抗氧化活性的最优冲泡工艺进行设计。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指标,模拟日常实际冲泡条件,研究冲泡温度、冲泡次数、单次冲泡时间、料液比和水质对藤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响应面分析,对藤茶的冲泡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冲泡工艺选择为冲泡温度80℃,单次冲泡时间5.8min,料液比1∶56g/mL时,藤茶茶汤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最高。本研究为更科学地饮用藤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尉犁地区微波杀青的罗布白麻茶和红麻茶为样品,从感官、无机与有机成分含量、体外抗氧化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并检测了2种罗布麻茶的强心苷含量。结果显示:罗布白麻茶在香气、有益矿质元素含量上不及罗布红麻茶,但其主要有机物质含量,包括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以及总黄酮含量等多个方面均高于罗布红麻茶,其体外清除.OH和DPPH的能力也显著强于罗布红麻茶;2种罗布麻茶中的强心苷含量均微弱。但由于罗布白麻叶片表面角质层较厚,阻碍了有效物质泡出,从而使条形茶茶汤的总黄酮含量远低于同样条件下冲泡的罗布红麻。由此可见,罗布白麻可以代替罗布红麻生产保健茶,但加工工艺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1.
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总抗氧化、总还原力、淀粉水解曲线探讨茶多酚对黑色冲调粉抗氧化和消化特性的影响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的添加使黑色冲调粉的指标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增强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力、总抗氧化,降低了淀粉水解率。当茶多酚添加量为0.040%时,黑色冲调粉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力的吸光度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增加了4.6%,0.58,8.83U/g,黑色冲调粉的淀粉水解率下降了24.98%。  相似文献   

12.
张锦华  徐蔓  白宝清  董晨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6):183-190,212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无花果干果中多酚和黄酮物质的提取工艺,并分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提取条件(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温度、超声时间、料液比)进行分析与优化,从而考察其对多酚及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无花果干果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温度51 ℃,超声时间52 min,料液比1:45 (g/mL)。在此工艺条件下,多酚的提取量为(2.72±0.37) mg/g,总黄酮的提取量为(20.89±0.57) mg/g。与VC进行抗氧化活性比较发现,在多酚质量浓度(2.50 mg/g)相同条件下,无花果干果中多酚提取物的还原能力、清除羟自由基率(最高为95.54%)以及清除DPPH自由基率(最高为66.73%)均高于VC,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率(最高为35.15%)低于VC。在黄酮质量浓度(10.60 mg/g)相同条件下,无花果干总果黄酮提取物各抗氧化指标均低于VC。另外,人工模拟胃肠液处理对无花果干果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发现,经人工胃液处理后,提取液的还原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著升高,而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降低,经人工肠液处理后,相应的还原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升高,而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云南大叶种茶树花的生化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对13个云南大叶种茶树花的主要生化指标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5种体外抗氧化指标进行测定,主要生化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树花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范围分别为41.22%~63.73%、7.74%~13.56%、1.61%~5.91%;咖啡碱、黄酮含量分别为4.98~8.46、4.21~8.63 mg/g,样品间生化含量及组成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茶树花样品体外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地界古茶树花、布朗山古茶树花、冰岛古茶树花抗氧化活性表现良好,而秧塔大白茶古茶树花最弱。茶树花体外抗氧化活性与生化指标呈现相关性,茶多酚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相关(P<0.01),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显著相关(P<0.05),结果可作为预测茶树花抗氧化活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该试验以茶酒糟为原料,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水浴振荡法提取茶多酚,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温度对茶多酚提取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茶多酚的水浴振荡乙醇提取工艺,并考察茶多酚对羟自由基(·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从茶酒糟中提取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是: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30(g∶mL),提取时间12 min,提取温度75 ℃。在此优化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量为41.52 mg/g。从茶酒糟提取得到的茶多酚对·OH和DPPH·最大清除率分别达到91.7%、93.7%,表明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白茶、白芝、云芝和黑芝为原料制备冲泡型灵芝白茶,并以茶多酚作为阳性对照,以·OH、DPPH自由基、·O-2的清除率以及Fe 2+诱导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指标,探究不同冲泡次数和冲泡时间对灵芝白茶茶汤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白茶2.5 g、白芝0.4 g、云芝0.55 g、黑芝0.3 g混合制备成3.75 g/袋的灵芝白茶感官品质最佳;冲泡次数、冲泡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灵芝白茶茶汤抗氧化活性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灵芝白茶3.75 g经200 mL开水(>95℃)冲泡3 min后除渣所得茶汤的抗氧化活性最高(P<0.05),其对·OH的清除率为(74.05±0.82)%,与0.45 mg/mL茶多酚相当(P>0.05);对·O-2的清除率达到(55.86±2.23)%,与0.40 mg/mL茶多酚相当(P>0.05);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3.07±2.37)%,高于0.45 mg/mL茶多酚(P<0.05);对Fe 2+诱导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60.66±2.94)%,高于0.70 mg/mL茶多酚(P<0.05)。综上,冲泡型灵芝白茶茶汤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试验测定了不同焙火程度武夷水仙(毛茶、轻火、中轻火、中火、足火)的主要生化成分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中火处理的武夷水仙感官评价得分最高,滋味醇厚顺滑,花香馥郁持久,清亮度较高。随着焙火程度的增加,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焙至轻火时含量升至最高,而后随着焙火程度增加而减少;黄酮焙至轻火时含量降低,然后又随着焙火呈现先升后降的倒Z型曲线变化;咖啡碱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抗氧化能力随着焙火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其清除能力依次为毛茶>轻火>中轻火>中火>足火。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含量与DPPH·清除率呈显著相关(p<0.05),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与DPPH·清除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合武夷水仙感官评定和抗氧化能力,中火和中轻火可以作为最佳焙火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玫瑰茄、玫瑰花、草莓、甜叶菊为原料制成复合果茶袋泡,并以感官评价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法综合评定并与感官评价相比较,确定了复合袋泡茶的最佳配方及冲泡条件,即玫瑰茄:玫瑰的原料配比为1.5:1,冻干草莓、甜叶菊添加量分别为茶袋内容物总质量的50.0%和1.4%,冲泡热水温度为70℃,冲泡热水量...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贮藏5、10、15、20年和2016年制作(实验当年做为对照)的蜜兰香型岭头单丛茶中茶多酚、黄酮、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儿茶素和咖啡碱等几种抗氧化成分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0年贮期内,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蜜兰香型岭头单丛茶的茶多酚、黄酮和儿茶素含量上升,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下降,茶黄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不同贮藏年份的岭头单丛茶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及还原力均有差异,通过综合指数(APC)评价抗氧化能力结果可知:抗氧化活性贮藏20年>10年>15年>5年>对照。单丛茶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茶多酚、黄酮、儿茶素的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还原能力和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与各抗氧化成分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腰果梨加工的附加价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腰果梨渣多酚提取的工艺条件,并以DPPH 法和ABTS+ 法对其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体积分数40% 乙醇溶液为提取剂,以经过烘干的黄色腰果梨渣为样品,液料比为35:1,在95℃水浴中回流提取150min,得到多酚提取得率最高为1.54%;腰果梨渣的抗氧化能力较强,其中红色腰果梨渣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黄色腰果梨渣,其EC50 为1.35mg/mL,而黄色腰果梨渣对ABTS+ 的清除作用又强于红色腰果梨渣,其EC50 为0.057mg/mL。  相似文献   

20.
通过模拟消化模型分析茶多酚在胃肠消化过程中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肠道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胃部相比,茶多酚在肠部降解能力更为显著;经过模拟胃消化,茶多酚含量降低了12.00%,GCG显著降低了32.50%,EGC增加了13.80%;模拟肠消化后,茶多酚含量大幅度地降低了35.90%~46.10%,EGCG显著降低了98.40%~98.70%,GC则显著增加了97.00%~114.00%;模拟胃肠消化后,茶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均大幅度降低(p0.05),除肠消化阶段清除ABTS~+·的能力外,其余消化阶段的抗氧化能力均与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此外,研究模拟消化前后茶多酚对肠道细菌生长的影响,发现消化前其具有显著抑制大肠杆菌和增殖嗜酸乳杆菌生长的作用,模拟胃肠消化后,茶多酚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增强,但对嗜酸乳杆菌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