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旧工业建筑作为建筑的一种类型,承载着一个城市和产业的历史。工业设计产业园作为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一种主要转型形式,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模仿和缺乏独特性等问题。文章通过衢州慧谷工业设计产业园的设计实践,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改造与视觉传达设计相互融合的工业设计产业园区改造提升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在建筑再生的理念下为其他工业设计产业园的建设起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的"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进行分析,并结合两个工业建筑有机更新项目的外部空间使用后评价,得出工业建筑有机更新中的外部空间设计研究的定量化分析结果,对于指导工业建筑有机更新中的外部空间设计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这类型工业建筑改造实践中,要遵从功能随从空间的原则,并要重视设计中的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彤 《安徽建筑》2002,9(5):27-28
本文通过对安徽工业大学综合教学楼设计的回顾,探讨了校园建筑的设计理念,并就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和校园建筑形象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养老设施建设处于亟待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基于养老建筑设计原则,对养老建筑的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交通空间以及外部空间等方面进行论述,围绕适老化设计理念,探讨"以老为本"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要点,为现阶段的养老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工业建筑作为人们工作的场所,要发挥工业建筑人性化特点,使工业建筑能为员工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发挥员工的积极能动性,更好的创新是目前工业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对工业建筑的人性化模式进行分析,指出要在工业建筑中充分进行人性化设计必须从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着手,同时考虑到功能布局与造价节约,具体提出要在内部空间更加注重色彩搭配、注重产线与设备布置等,外部空间更加注重绿化景观及与大自然的融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如今的城市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生态理念,文章对生态理念的含义以及生态理念下建筑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建筑室内设计、建筑外部设计中体现生态化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住区的外部空间作为家居生活室内空间的有机延续,是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针对现阶段城市高层住区外部空间给人的沉重压抑感展开研究,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借鉴"高台"设计理念,把纯粹的高台建筑转化为高台景观与建筑并存,形成多维空间层次,旨在丰富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让生活回归本源,打造独具特色、人性化的品质生活住区。  相似文献   

8.
工业建筑是用于生产的建筑,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本理念的倡导,工业建筑的设计变得人性化,建筑空间朝着城市空间方向发展。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工业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方式: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工业建筑的现代化设计以及工业产业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并举相关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生态城市的提出,国内的绿色建筑实践也越来越被关注。但建筑的"绿色"技术往往不能与更趣味的功能空间相结合。该文以斯图克曼建筑景观学院为例,通过相关资料查询、实地调研详细分析了建筑的开放空间与生态设计。建筑设计遵循两条原则:绿色设计和功能空间。在严格遵守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认证要求条件下建筑内部和外部设计旨于将建筑的特色功能最优化。在"可持续"理念浪潮冲击的今天,其也许是一个集绿色与空间一体化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实例--新利实业(深圳)有限公司坂田新厂,对工业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李曙婷  周崐  陈茜 《建筑与文化》2016,(12):142-143
借鉴国内外旧建筑改造实例,在西安老钢厂设计产业园的主题酒店建筑设计中,探讨在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原有大空间再利用的设计方法。通过对空间实用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满足使用者的可选择性,从而建立合理的使用功能是实现大空间再利用的基础。在大空间内部植入盒状空间,将大空间化整为零,提供高品质的空间是大空间改造的策略。建立多层级的中心空间,整合被划分出的小空间,建立明确的空间秩序,是大空间改造的手段。从而使原有工业建筑空间能契合新的使用功能,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产业转型过程中,那些面临废弃的老旧工业建筑仍然承载着多种文化价值。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适当改造,使之转化为价值不菲的艺术空间,已经成为一种育效且有益的保护、发展方式。在工业建筑的艺术化转型过程中,依托独特的空间、结构和配套设施,伴随着明显的身份蜕变,多个艺术乌托邦在原工业空间内逐渐成形,一个全新的价值图景逐渐浮现。然而,这一价值图景中也隐藏着不少问题,亟待业界人士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分析联合办公楼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办公模式、空间特征和声音干扰问题,为建设良好声环境提供借鉴。通过案例调研与文献综述,归纳分析联合办公使用者对声环境的需求以及声音干扰的影响,探索声音干扰问题产生的源头与使用者交流需求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基于此,提出在联合办公楼中设置通话空间,通过这种私密交流空间来缓解使用者被动接受声音干扰的问题;进而,研究基于联合办公楼的健康声环境分析通话空间的营造策略,具体从设计思路、空间布局、建造方式、外部尺寸与隔音设置这5个方面展开设计策略内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居住观念的转变,对闲置或废弃的工业建筑进行居住型改造并投入利用已逐步被城市居民接受,其中以租赁型公寓为主要类型。通过分析旧工业建筑与公寓式住宅的特点,在分析城市中旧工业建筑公寓式改造再利用实例的基础上,总结旧工业建筑公寓式更新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住宅工业化生产的方法与途径,从户型、空间利用、设施更新以及工业化建造等方面探索旧工业建筑公寓型更新利用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侃  赵辰 《新建筑》2012,(2):10-16
面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工业建筑文化的遗产保护"问题,建筑师应该如何合理地改造利用工业建筑空间?聚焦工业建筑空间的再利用问题,根据工业建筑空间的特点,结合社会需求的新内容和空间要求努力探索工业建筑空间再生和规律,并将之称为"再生法"。  相似文献   

16.
工业水岸转型实践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基于对上海、广州近年若干更新案例的观察,城市共享的日常空间营造已成为具共识性的更新方向。鳒鱼洲工业遗存在珠三角地区滨水工业遗存中具有典型性,其更新既面对融入城市、激发活力的共性问题,也面临文化个性的建构问题。以案例考察、项目特征解读为基础,通过对项目设计的条分缕析,归纳出以城市性重构为基础,地方性塑造点睛的园区日常空间营造方法,提出通过“疏、补、活、变”策略实现城市性,结合地方传统审美、气候友好设计塑造地方性的整体更新实践路径;对项目落地及初步使用情况加以反思,指出具体实践路径随城市发展具有渐进性特征,需要在多方合作下持续实现。  相似文献   

17.
In US cities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s’ (POPS) are spaces, indoors or outdoors, that are owned and managed by the private sector and by law are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without payment. In exchange for providing these ‘bonus’ spaces, developers are permitted to build larger buildings than would otherwise be permitted under local zoning ordinances. In actuality, POPS are not always easily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and are often criticized for their exclusive character.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variation in the design, management and use of POPS but without the benefit of an explicit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exclusivity. Nor, in recent studies, have they differentiated between the observed use of the space and features of its locat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 The study reported in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se concerns. It outlines a series of empirical questions to measure exclusivity and presents findings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of interior bonus spaces in Manhattan and from interviews with managers of these spaces. Levels of diversity of users and activities were higher than expected, resulting from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observed group activities indicate that virtual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detracting from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in public space, can support and enhance it.  相似文献   

18.
史国瑞  郭子成 《规划师》2012,28(Z1):25-27
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重大的城市事件,对城市发展的总体功能和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上海世博园区的城市设计需将会前、会中、会后的设施建设、交通骨架更新、公共空间建设等进行统筹考虑,重点从城市空间塑造和人流交通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展馆布局与规模方面,城市设计合理布局七类建筑,提出总体展馆建筑面积;在公共空间方面,强调形成复合功能;在交通组织方面,重在形成能疏导大量人流且具有景观性的道路系统。  相似文献   

19.
The design of all spatial scales in a manufactured environment is part of the architectural skills and knowledge. Therefore, an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be drafted to reduce the vulner- ability of humans and buildings against unexpected events, such as terrorist attacks and bombardments. Human casualties and equipment destruction inside the buildings could be prevented by designing a suitable architectural space.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absence of a codified and detailed criterion to evaluate architectural spaces and their design. Hence, all proposed indices for architectural spaces have been extracted using the ideas of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explosives. Questionnaires were presented to 25 experts to weigh the effective indices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The human-oriented (erg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space is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facilitating crisis management, followed by the location of critical spaces.  相似文献   

20.
石峰  金伟 《南方建筑》2018,(2):60-66
对建筑热缓冲空间的设计理念和策略进行分析,将其功能归结为热缓冲空间的蓄热能力和对换热速率的调节两个因素;以历届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参赛作品为例,依据热缓冲空间的形式和在建筑中的位置,将其分为中庭式、包围式、外廊式和辅助空间式四个类型,并分别举例阐述其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热缓冲空间是一种综合性的节能设计策略,它通过被动式节能措施的合理整合,建筑主次空间的合理组织,能有效的改善建筑的内部环境,其设计理念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