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通过对合肥新华学府春天住区雨水收集利用的系统方案、雨水量计算、技术特点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探索住区雨水收集利用的技术措施和新途径,以求技术合理及投入和效益的最大化,可供居住区雨水收集利用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雨水利用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利用,是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的重要措施。以武汉市新八十一中雨水综合利用设计方案为例,介绍了工程雨水收集利用的总体规划及计算数据、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的设置及用途、主要设备及投资概算等。  相似文献   

3.
利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实现城市小区雨水资源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北方城市的缺水状况日益突出,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竞争力提高.发展城市小区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对缓解城市用水紧张,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区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和雨水回用两个方面,由于小区地表与建筑物顶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同,所以降落在上面的雨水水质也有很大差别.为了将水质不同的雨水分开利用,降低利用成本,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分成屋顶收集回用和地表收集回用两个不同部分.  相似文献   

4.
世博文化中心屋面雨水收集利用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世博文化中心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的设计计算过程,就屋面雨水的收集面积确定、雨水存储池的容积计算及雨水处理工艺作了阐述。根据实际杂用水水量确定收集雨水所需的屋面面积,并通过雨水集蓄效率分析确定合理的储水池容积,采用安全合理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使设计达到节水、经济、合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结合绿色屋顶屋面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可以就地收集并充分利用屋面雨水。从设计角度分析不同类型绿色屋顶的特点和雨水收集利用的关键,针对目前两类主要的绿色屋顶提出相应的雨水集蓄利用模型,包括屋面雨水收集系统总体平面布置、蓄水池的位置、结构设计和容积确定,以及地下集水管的构造和剖面设计,并给出相应的设计图。可为绿色屋顶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西安市某绿色工业厂区项目雨水收集利用方案。方案采用雨污分流系统,对不同的雨水进行收集处理,收集后的雨水集中排至雨水调蓄池内,其中一部分雨水经处理后可以作为绿化浇灌用水和道路冲洗用水。通过对此项目中雨水收集利用设计介绍,探讨了雨水利用项目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江苏水利》2013,(1):50
泰州市中艺农业生态园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园,园区占地32万平方米,建有连栋温室2.7万平方米,各类钢架大棚9万平方米,农艺展厅2万平方米。先后建成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滴灌系统、喷灌和微喷灌系统等节水示范项目,每年节水达6万立方米,年均节水效益达36万元。一、开展非传统水源利用。园区雨水收集系统由屋面收集和地面收集两部分组成:屋面雨水收集后,  相似文献   

8.
就城市雨水作为第二水源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而在雨水的3种汇流介质中,屋面雨水水质相对较好、便于收集,宜于直接利用。为天津某住宅小区设计了一套雨水利用系统及各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并对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9.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雨水水质不好。前期降雨径流水质极差,是影响积蓄雨水水质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雨水利用的水质安全,提高我国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能力,设计了用于控制初期雨水弃流量的翻板式初雨分离器,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步骤。该装置由集水池、翻板和雨水收集口三部分组成,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易于维护,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并以具体实例进行了工程设计应用,表明了翻板式初雨分离器是一个有效的弃除初期降雨径流的装置。  相似文献   

10.
参考国内外雨水收集利用的现状,对道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进行了研究,针对南京鼓楼地区提出了一种新的雨水收集系统。系统由雨水口、果壳过滤器、渗滤井和后期雨水管组成,对道路径流中的初期雨水量进行分析计算,确定了渗透池的容积,并通过室内渗透实验,检测初期雨水样品和处理后样品水质,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国家体育场雨水收集池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昕  刘鹏 《给水排水》2006,32(9):73-76
雨水收集池在国家体育场雨洪利用系统中主要起雨水收集和储存、初期雨水弃流和雨水原水供水的作用。介绍了采用规则形状和结构,避免在收集池内产生沉淀,必要的溢流措施,单独收集初期雨水,方便检修和监控等设计原则。并对雨水收集池和弃流池容积,供水泵选型和集水坑设计,收集池池底设计,标高控制,弃流池和阀门井布置,池体开洞等主要设计控制参数,冲洗、格栅系统,液位控制仪表,安全设施等细部设计要点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的3种技术:推广透水性铺装、建立城区雨水地下储存系统、利用城区凹地截流暂储;提出城区雨水收集利用的3种方式:建筑物顶雨水收集技术、路面雨水收集技术、院落雨水收集方式,并介绍每种方式的基本技术。   相似文献   

13.
以河西走廊已投运的30个光伏电场为研究对象,提出由光伏面板集雨面、集流管槽、输水管、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的光伏电场雨水集蓄系统,并利用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分别计算了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武威、张掖、嘉峪关三个地区50 MWp光伏电场可收集雨量,1、0.1 MWp光伏面板雨水收集单元适宜的收集管管径、蓄水池容积等。结果表明,在年降雨量小于100 mm的嘉峪关地区,单个50 MWp光伏面板年收集雨水量理论计算值可达到2.3万m~3,对于该部分雨水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绿色低碳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设计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重庆市某绿色低碳生态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方案。方案采用雨污分流系统,对不同来源、不同水质特点的雨水实行分散式收集和处理,经处理后的雨水可作为绿化浇灌和景观用水的补充水。经过水量平衡核算,项目雨水利用率可达48.6%,满足《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设计要求。通过对此工程实际中雨水收集利用的设计方法介绍,以期为其他雨水利用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问题,通过运用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用以消减径流排水、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的理念,依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依据(政府相关文件和现行国家和地方规范)的编制背景介绍,探讨生活垃圾处理厂项目中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方法、思路和解决方法。在满足雨水控制及利用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提出在大面积厂区内通过设置多个初期雨水调蓄池的方法解决因其雨水管网过长造成的单个收集池体量过大的问题;通过雨水调蓄池的设置确保了在同等降水条件下建设项目的开发前后外排雨水径流总量不增加,提出了雨水调蓄池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要点。解释了设置渗滤液处理系统的生活处理垃圾厂内雨水只做调蓄不做回用的原因;提出在厂内做雨水间接利用措施水专业与总图、园林专业相互协调关系和各专业侧重点,在有条件的项目中可通过将屋顶雨水进行收集并加以利用,提出基于过多安装弃流设备会降低雨水系统安全性的实际问题,针对生活垃圾焚烧厂主厂房的屋面雨水系统不需安装过多雨水弃流设备。  相似文献   

16.
世博中心雨水控制与综合利用系统分成控制与利用两个功能。简要介绍其雨水控制与综合利用系统设计。通过雨量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渗透与收集的雨水量;介绍入渗单元、收集单元、回用处理单元及排放单元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水景社区的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市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以上海郊区一生态水景社区为例,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该社区年均雨水可收集量约45 678 m3,占一年总降雨量的62%左右,不但满足社区每年的绿化浇灌、硬地冲洗以及水面蒸发等消耗量,而且富余雨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作景观湖的补充水源及其他用水。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设计以景观湖为中心,屋面雨水通过2个总容积为675 m3的地下集蓄池来收集,集蓄水量可达1.83万m3/a;绝大部分绿地、道路广场以及极少数屋面的雨水径流通过长1 km的植草浅沟和500 m长的碎石沟渠收集,并汇入2个总面积为800 m2的暴雨塘系统内暂时储存。户外小停车场和小广场的雨水通过砂床过滤系统收集。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屋面雨水源头调控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戎贵文  沈齐婷  戴会超  袁岳 《水利学报》2017,48(8):1002-1008
为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和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基于海绵城市倡导的雨水就地积存、渗透等理念,本文针对屋面雨水位置水头大、集水效率高的特点,提出利用滑轮组原理对重力流雨水过程自动弃流与收集、利用多种传感器技术以及单片机原理对雨水智能洁净收集与涵养地下水等屋面雨水源头调控技术,通过分析雨水收集过程和涵养地下水过程,论证了调控技术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利用绿色屋顶系统滞留雨水技术,并归纳出绿色屋顶的施工工艺流程。屋面雨水源头减排与调控方法研究为指导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涝和防灾减灾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概要介绍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中一些主要内容及其确定的技术依据.主要包括雨水利用的方式与选择,雨水利用设施建设规模的确定,回用雨水的水质标准,雨水回用与中水系统的关系,雨水利用工程的适用条件,水质处理工艺的选择与确定,汇水面径流系数的确定,地下建筑顶部覆土层的入渗,根据降雨强度公式计算径流水量和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相似文献   

20.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系统为雨水收集利用、防洪、地面径流雨水的排放、下沉雨水泵站等多项技术的综合设计。采取多种措施对雨水利用设计标准范围内的雨水进行收集,将地面径流雨水和超标准雨水进行排放。根据下沉区域周边建筑的防洪标准,提出了针对该项目的防洪及雨水排放的设计标准。结合蓄洪、雨水的排放及利用,设计了贯穿南北下沉区域的蓄洪排水涵,并针对下沉区域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防洪保证措施,实现了能够满足设计标准的防洪排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