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研究竹炭纤维/棉混纺纱中竹炭纤维含量与混纺纱拉伸性能的变化关系,对不同混纺比的竹炭纤维/棉混纺纱线在YG061电子单纱强力仪上进行拉伸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竹炭纤维/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随着竹炭纤维含量的增加先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然后增大。竹炭纤维/棉混纺比小于临界混纺比时,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变化趋于平直;一旦超过临界混纺比,随着竹炭纤维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迅速增大。在实际应用中,混纺纱最低断裂强度对应的临界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2.
对3种不同混纺比的阻燃腈纶(A)/阻燃黏胶(R)/棉(C)混纺纱线及纯阻燃黏胶纱线、纯阻燃腈纶纱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5种纱线中纯阻燃腈纶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耐磨性能、弯曲性能和扭转性能最好,RA50/C50混纺纱线的拉伸弹性、疲劳性能和蠕变性能最好,RA30/C70混纺纱线的压缩性能最好;3种混纺纱线中RA50/C50混纺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最好,RA70/C30混纺纱线的耐磨性能、弯曲性能最好,三者的扭曲性能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3.
研究棉/木棉混纺阻隔面料的阻螨性能的影响因素。采用棉/木棉混纺纱和纯棉纱,以不同的纤维原料、紧度和后整理方法试制4种阻隔面料,测试其阻螨性能,并分析影响木棉混纺织物阻螨性能的因素。试验发现,14.6tex棉/木棉混纺纱与11.7tex纯棉经纱交织的织物具有较好的阻螨性能,隔离螨虫效果达到90%以上,应用价值高;棉/木棉混纺织物的阻螨性能与织物紧度呈正相关关系;防羽、丝光等后整理工艺会影响织物阻螨性能,因此应从纤维原料和织物结构入手改善织物的阻螨性能。  相似文献   

4.
蚕丝和木棉纤维都属天然纤维,其与棉纤维进行混纺的产品越来越多。木棉纤维为高度中空结构,在混纺中很容易被压扁;蚕丝是天然纤维,生丝的线密度参差不齐。因此,要想知道木棉和蚕丝在棉混纺纱中的分布,传统方法已不适用。采用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像素法测量混纺纱横截面中各种纤维的面积,使计算木棉和蚕丝纤维的转移指数成为可能。该法还有可能用于快速测试分析木棉/棉混纺比或棉/粘等目前难以测试的混纺比。测试发现:(1)在与棉及棉型粘胶纤维混纺时,木棉纤维向纱表层转移的趋势明显。木棉纤维的汉密尔顿转移指数在20%左右,纱表层木棉纤维所占的百分比远大于纱线混纺比,这是木棉纤维偏短、表面光滑、柔软等性能联合作用的结果;(2)在木棉/粘胶/棉混纺纱中,粘胶纤维向纱芯转移的趋势最强;(3)混纺纱中,木棉纤维有成束现象,纱表层的木棉纤维保持较高的中空度,木棉自身具有回复中空的“潜能”;(4)在棉丝混纺纱中,蚕丝纤维向外转移的趋势明显,纱表层的蚕丝纤维百分率大于纱线混纺比。  相似文献   

5.
蚕丝和木棉纤维都属天然纤维,其与棉纤维进行混纺的产品越来越多。木棉纤维为高度中空结构,在混纺中很容易被压扁;蚕丝是天然纤维,生丝的线密度参差不齐。因此,要想知道木棉和蚕丝在棉混纺纱中的分布,传统方法已不适用。采用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像素法测量混纺纱横截面中各种纤维的面积,使计算木棉和蚕丝纤维的转移指数成为可能。该法还有可能用于快速测试分析木棉/棉混纺比或棉/粘等目前难以测试的混纺比。测试发现:(1)在与棉及棉型粘胶纤维混纺时,木棉纤维向纱表层转移的趋势明显。木棉纤维的汉密尔顿转移指数在20%左右,纱表层木棉纤维所占的百分比远大于纱线混纺比,这是木棉纤维偏短、表面光滑、柔软等性能联合作用的结果;(2)在木棉/粘胶/棉混纺纱中,粘胶纤维向纱芯转移的趋势最强;(3)混纺纱中,木棉纤维有成束现象,纱表层的木棉纤维保持较高的中空度,木棉自身具有回复中空的"潜能";(4)在棉丝混纺纱中,蚕丝纤维向外转移的趋势明显,纱表层的蚕丝纤维百分率大于纱线混纺比。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了解超仿棉仪纶与棉、仪纶与粘胶不同混纺比混纺后纱线性能的变化,为产品开发利用及纺织工艺制定奠定理论基础,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几种仪纶混纺纱线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混纺比的仪纶/棉混纺纱线中,仪纶的含量越多,纱线纱断裂强力越好,断裂伸长率越大,耐磨性也越好,纱线毛羽越少;棉含量越多,成纱条干均匀度越好,吸湿性越好。同样的混纺比下仪纶/粘胶混纺与仪纶/棉混纺相比,与粘胶混纺的纱线强力较高,断裂伸长率也大,耐磨性好,纱线毛羽越少,吸湿性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桑皮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中桑皮纤维质量分数对混纺纱线拉伸性能的影响,纺制了不同混纺比的桑皮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在YG061电子单纱强力仪上进行了拉伸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桑皮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度随着桑皮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当质量分数达到一定程度后,混纺纱断裂强度随着桑皮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混纺纱线的断裂伸长率随着桑皮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总之,桑皮纤维质量分数在20%~30%范围内,混纺纱的拉伸性能比较优良。  相似文献   

8.
为了纺制高品质的甲壳素纤维/棉混纺纱线,对甲壳素纤维/棉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配置合理的纺纱工艺参数,甲壳素含量在30%以下时,无论是生产、纱线质量等各方面都是比较可行的。在本实验条件下,锡林与刺辊的线速度比应控制在1.98~2.12之间。对混纺纱条干影响最大的工艺参数是并条机后区牵伸倍数,而梳棉机锡林与刺辊线速度比以及细纱机前罗拉转速对混纺纱的成纱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优化的工艺参数为:梳棉机锡林与刺辊线速度为2.12∶1,并条机后区牵伸倍数1.25倍,细纱机罗拉转速185 r/min。  相似文献   

9.
研究天然绿棉/白棉混纺纱线的混纺比测定方法.用氨水对不同绿棉含量的绿棉/白棉混纺纱进行化学预处理,将处理后的纱线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绿棉和白棉纤维根数,测量两种纤维的直径和密度,计算绿棉混纺比.利用回归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天然绿棉/棉混纺纱混纺比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探讨混纺比对大麻/棉/康纶混纺纱强力的影响。将三种纤维原料按照不同的配比制备出9种混纺纱样品,对样纱进行强力测试并选取纱线强度和混纺比作为指标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单从混纺纱断裂强力角度考虑,大麻/棉/康纶比例为12/30/58或12/41/47时,强力较大;若从纱线的舒适性角度考虑,比例为12/41/47时最佳。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东华大学自行研制的小型环锭纺纱整套系统纺出10/90、20/80、30/70、40/60、50/50等5种不同混纺比的19.5 tex甲壳素/棉混纺纱,阐明了各个工序的工艺参数,测定了混纺纱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条干CV值和毛羽,分析了混纺比对混纺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90甲/棉混纺纱的强伸度最好;20/80甲/棉混纺纱的条干最均匀;50/50甲/棉混纺纱的3 mm毛羽指数最小,但其强伸度与条干均匀度都最差.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东华大学自行研制的小型环锭纺纱整套系统纺出10/90、20/80、30/70、40/60、50/50等5种不同混纺比的19.5 tex甲壳素/棉混纺纱,阐明了各个工序的工艺参数,测定了混纺纱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条干CV值和毛羽,分析了混纺比对混纺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90甲/棉混纺纱的强伸度最好;20/...  相似文献   

13.
混纺比对甲壳素/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计并采用相同的纺纱工艺纺制了5种不同混纺比例的甲壳素/棉混纺纱,研究了不同混纺比对甲壳素/棉混纺纱物理机械性能和抗菌抑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甲壳素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强伸性能明显下降,条干CV%、细节、粗节和棉结显著增加;毛羽逐渐增大,甲壳素纤维质量分数大于30%时,混纺纱毛羽急剧增大;抗菌抑菌效果显著增加,当甲壳素纤维质量分数大于10%时,混纺纱具有抗菌性,当质量分数大于30%时,抑菌率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混纺纱的强伸性和弹性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混纺纱的强伸性和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混纺纱的强度与混纺比间关系总体趋势与简化模型不一致,随着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强度和弹性逐渐增加,达一定程度后,混纺纱弹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磁性纤维和竹、棉纤维进行多元混纺,分析不同混纺比条件下混纺纱的性能,并采用1stopt软件得出混纺纱性能指标与各纤维含量的关系式,然后应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对磁性纤维多元混纺纱的混纺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权重系数为[0.25、0.2、0.3、0.25]时,得到最优混纺比为磁性纤维、竹、棉纤维各占67%、23%和10%.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以棉纺流程为基础,应用多种纤维生产混纺纱线,通过以精确称量混合及应用多种混合流程,系统地优化了用棉纺设备生产阳离子易染涤纶、三角形涤纶、有光粘胶等多种纤维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