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装模特儿对服饰的再度创作,是说服饰通过模特儿的穿着和展示,使其“活”起来,成为一种最佳的着装状态。这是服饰原有特征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模特儿顺应服饰特征,将其更加整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从时装模特儿表演能赋予服饰“生命”、强化服饰风格、揭示服饰主题三方面,阐述了时装模特儿对服饰的再度创作。  相似文献   

2.
摘 要:在国内时装共享模式起步的这七年时间里,不少时装共享平台都选择了退出赛道。本文为帮助整合社 会闲置衣物,提高服饰资源利用率,为未来时装共享平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 时装共享,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重新梳理了时装共享的内涵、特征、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认为时装共享的大环境亟待形成,时装共享平台需保证共享服装品质、保障洗护卫生、平衡新旧款式供应以及 推荐其采购闲置二手服饰资源,该研究对未来时装共享平台的发展及优化服饰资源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学术 意义。  相似文献   

3.
纱线与时尚     
黄道婆手中的纺线自然无法与T形舞台上模特儿穿着的时装或精品店中高级的成衣相提并论,即使是服装评论员对某一系列时装的评议往往也多是落于款式、色彩、面料及品牌等等,很少有人将“时尚”这个亮丽的词与纱线这样一种细小而微不定道的物质联系在一起,虽然它看起来如此渺小,听起来也如此枯燥,但是,正是成万上亿根纱线的无穷变幻和巧妙结合才赋予了今天时装及成衣面料的多样性,并在时尚的变幻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众所周知,任何个体或局部都可以反映和制约整体的发展,小的整体就包含在大的整体中,个体只目有与体协同发展,整…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讨论这一思想体系对时装画风格变化的影响与联系..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后期为当时的艺术、文化等领域都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观与思想理念,多元化、多元共存化和反权威的思想也给当时的时装画领域带来了冲击。时装画风格开始发生变革——“优雅、和谐、整体、简洁”的审美标准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混乱、焦灼、粗糙、扭曲”开始成为了时装画家们新的表达方式。这种新的变革,使时装画家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对服装细节的描绘越来越简化,也给时装画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增强了其主观创作欲望,甚至有些作品的创作早已到了“无形”的地步。这一切的改变,都给当时已经处于停滞状态的时装画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服妖”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综合反映的衣冠服饰,蕴藉着丰富的封建文化特征。它是有悖于传统服饰发展的一种社会新风尚,时代性、流行性以及个性是“服妖”文化的内在特征。本文主要从服装款式、图案、色彩等方面来展现“服妖”的独特现象,以期对“服妖”有一个简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彝族踏歌又叫“打歌”,彝语叫“阿克”,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而《松下踏歌图》壁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彝族人朝山打歌的活动场面。从该壁画创作历史背景、活动场面及人物形象、服饰入手,初步探索了壁画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并归纳了该壁画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齐志家 《饰》2005,(2):11-14
先秦儒家服饰德性观念作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正统服饰观念,它是以先秦社会整体呈现的礼文化特征为基础的。其服饰观念的形成直接源于春秋社会礼文化发展的内在转向,即从“礼仪”到“礼政”的德性文化方向的转向,并通过孔子“以仁释礼”的学说来最终形成并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8.
浅议鞋饰美     
<正>常言道“人靠衣妆马靠鞍”却很少有人提起“鞋子半身装”的说法.所说的服饰整体美.是一种统一的美.是一种与时代脉搏相一致的和谐之美,是流动的艺术品之美.它是形式美、精神美、视觉美的一个重要方面.鞋饰美也必须适应服饰美这种丰富的统一整体.就是说,漂亮的鞋饰必须与时尚合适的服装相搭配,方显动人.鞋的装饰作用不仅能衬托出服装的整体美,同时.又能有画龙点睛之效.增加人体本身的挺拔俊美,使其足下生辉.风度翩翩.关于鞋饰的设计,是随着服装整体造型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设计、造型和色泽要求同服装结构变化相协调一致,成为时装整体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应该怎样匹配才显得更美呢?  相似文献   

9.
楚剧《穆桂英休夫》,是由何祚欢先生创作的一部“新编古装剧”。本文重点叙述了该剧服饰创新的设计思想及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服饰在儒、道思想共同的影响下,形成了宽松型、平面式、直线性及自然飘垂感的基本特点和含蓄、自然及稳态发展的动态特征。这种动态特征是“动”与“静”完美的结合,生动而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虽然中国服饰发展到今日已彻底改变了往日的面貌,但是,传统服饰所具有的深层意韵,所表现出的含蓄、自然的动态特征却依然默默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及着装行为。对中国传统服饰动态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中国服装发展的脉络、方向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漆线雕是闽南地区传统工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创新非遗文化,通过对漆线雕元素的分析,从造型、图案、材质和色彩方面,整理并归纳漆线雕的工艺特点;提炼出漆线雕的元素和线条,逐步整理归纳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运用了直接提取、二次创作、面料改造等方法,漆线、贴金元素延伸到服装面料、绳线材质中,将漆线雕元素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系列作品既蕴含漆线雕文化特点也具备潮流气息,为非遗文化与时装结合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江南女性服饰文化的重要分支,受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影响使其面临传承危机。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及田野考察,归纳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元素中的服饰结构、色彩搭配以及纹样特征,同时运用“具象元素直接融入”和“气氛情境间接营造”两种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延伸出相关文创产品。研究认为: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在形制结构上,兼备“横”、“竖”两种镶拼形式;色彩搭配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纹样组织形式多元,运用题材广泛,寓意鲜明丰富。将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元素运用于文创产品上进行尝试探索,以期推动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力求为从事传统服饰传承与传播的研究者与设计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析时装插图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背景设计与整体环境营造特征,探究时装插图中人物、动态与时装、环境、氛围之间的关系,挖掘更适合当代时装插图表达的环境营造形式、插图背景设计和其中的时装艺术设计思维,进而对时装插图整体氛围烘托、时装插图中不同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巴洛克建筑艺术和服饰艺术在高级时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其在高级时装的造型、色彩和装饰性(从高级时装装饰性的平面性、浮雕性和立体性三方面论述)上的设计运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以宽衣博袖著称于世,辛亥革命后服装为之一变.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西式时装等近代服装占据着半壁江山,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未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以中山装和旗袍为代表的“国服“,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地域的服装存在很大的差异,服饰“辨等次,昭名分“的功能在相当范围内还存在.  相似文献   

16.
名牌写真     
<正>服装是西方国家举足轻重的行业.世界文化名城巴黎、伦敦、纽约及东京都是世界上公认的时装之都.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制衣商,无不听命于这些名城的时装发布会,男男女女都热情地追逐着时装大师推出的新作.时装大师就象统帅时尚的将领,用时尚的“服饰”征服世界,从而产生了服装界的“名牌效应”.名牌所代表的就是服装的品质、档次与风格.由于产生的背景、历史、环境及创造者的不同,每一个著名品牌都有自己的物质,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品味的消费群.但每一个品牌的档  相似文献   

17.
王淼  翟鹰 《饰》2007,(4):29-31
儿童的形象思维方式决定了儿童插图中服饰的表现应具有“童趣”、“夸张”、“简洁”的审美特征。在儿童插图中,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服饰的造型和色彩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8.
刘琦 《饰》2006,(1):31-32
作为苗族服饰的一个分支,丹寨苗族服饰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当属装饰在衣领和衣袖上的“窝妥”纹蜡染。它独特的形式感、深邃的装饰空间和抽象的美感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本文围绕黔东南丹寨地区的“窝妥”纹,就其文化内涵、装饰形式以及美学意味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时装与艺术     
纵观历史,在任何一种文化氛围中,服饰总是闪烁着当时艺术的光辉。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提高了审美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日趋全面艺术化,时装与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增加了活跃成分,两者越来越超越了自身的界限,时装进入艺术,艺术渗透时装。  相似文献   

20.
夏侠 《饰》2007,(3):12-15
近年时装摄影发展迅速,其根本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的刺激,服饰广告有着特有的叙述规则,而建构品牌价值体系是它存在的目的。从背景与模特安排上来看,可以将时尚摄影从总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单纯着装展示类型、艺术修饰的拍摄类型和模拟现实的拍摄类型。今天的时尚摄影师的拍摄工作不再仅限于记录商品的外形,在发达的摄影技术的支持下,服饰有了更多故事性、梦幻性的表现方式,也从而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